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向东

作品数:99 被引量:402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26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0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电子电信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71篇地震
  • 40篇震源
  • 27篇震源机制
  • 20篇应力场
  • 14篇断层
  • 12篇地震活动
  • 11篇震源机制解
  • 10篇震前
  • 10篇震源断层
  • 9篇地震前
  • 9篇应力
  • 7篇震区
  • 7篇前兆
  • 7篇M
  • 6篇地震活动性
  • 6篇小地震
  • 5篇有限元
  • 5篇中小地震
  • 5篇小震
  • 5篇构造应力

机构

  • 9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5篇中国地震局
  • 13篇中国科学院研...
  • 7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地震台网...
  • 5篇防灾科技学院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宁夏回族自治...
  • 2篇天津市地震局
  • 2篇上海市地震局
  • 2篇四川省地震局
  • 1篇吉林大学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山西省地震局
  • 1篇中国地震局工...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台湾大学
  • 1篇石家庄市地震...

作者

  • 99篇冯向东
  • 53篇王晓山
  • 42篇刁桂苓
  • 13篇魏东平
  • 10篇赵志远
  • 8篇徐锡伟
  • 8篇杨雅琼
  • 7篇孙晴
  • 7篇张素欣
  • 7篇陈婷
  • 6篇马栋
  • 6篇李保昆
  • 6篇平建军
  • 5篇吕国军
  • 5篇王想
  • 4篇邹立晔
  • 4篇阎俊岗
  • 4篇单连君
  • 4篇范强
  • 3篇宫猛

传媒

  • 13篇国际地震动态
  • 11篇华北地震科学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震
  • 4篇西北地震学报
  • 4篇地震地磁观测...
  • 3篇地震地质
  • 3篇地震研究
  • 3篇地震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内陆地震
  • 2篇灾害学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地震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7篇2012
  • 8篇2011
  • 11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9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应力型数据可作为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重要约束
<正> 位于东经106°—124°,北纬31°—42°的华北地区,包括三个二级地块:燕山地块、鄂尔多斯地块与华北平原地块,这三个地块的地质构造差异很大:鄂尔多斯地块是一个刚性很大且很稳定的克拉通盆地,它的四周除西南边界受...
冯向东魏东平
弱震区应力场研究——以苏州地区为例
<正>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苏州市及周围邻近地区,历史上没有发生过5级以上地震,现代仅仅有中小震活动。已经布设有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上海市数字地震台网,比较而言苏州附近是全国地震台网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采用层状介质点源位...
刁桂苓孙晴阎俊岗冯向东王晓山
文献传递
用现今小震研究1830年磁县地震的震源断层
1830年磁县71/2地震是有记录以来发生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最大的一次地震.根据现今小地震的震源位置和震源机制的研究,利用万永革等(2008)提出的方法对磁县地震震源断层的几何结构以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震源断层的运动方式进...
王晓山刁桂苓冯向东
关键词:发震构造震源位置震源机制构造应力场
文献传递
1290年内蒙古宁城西6 3/4级地震震源断层
<正>地震仪器观测至今不过百年,大陆强烈地震的重复率低,必须具有长期的历史资料才能分析活动规律。几千年来著就了我国极其浩繁而又丰富的地震史料。为把仅限于宏观现象描述的地震史料,转化成具有基本参数的地震,以便与仪器观测资料...
杨家亮刁桂苓边庆凯冯向东王晓山孙丽娜孟立朋
文献传递
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确定海原大地震断层面参数被引量:1
2012年
目前,测定地震震源机制解较多地通过P波初动、体波波形、面波波形和大地测量数据,然而针对中国测震台网建设之前发生的历史地震,利用以上方法测定震源机制解比较困难。随着测震台网的逐步完善,历史大震发震断层面及其附近监测到的小震数量越来越多,且随着地震主事件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小震定位精度越来越高,使得利用小震震源位置的空间分布较精确地描绘断层的几何形态成为可能。本研究根据小震的位置利用模拟退火全局搜索和高斯牛顿局部搜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1920年海原8坭级地震的断层面走向和倾角,并根据大华北区域构造应力场参数得到断层面滑动角的估计。
曾宪伟刁桂苓冯向东王晓山
关键词:断层面区域应力场小震震源机制解双差定位法大地测量数据
应力型数据可作为华北地区有限元数值模拟的重要约束
首先建立华北地区三维岩石层模型,包括上地壳、下地壳、固体上地幔三层,我们采用一维稳定热传导模型,并利用该地区热流资料建立岩石层的三维温度分布,进而利用方程ρT(z)=ρ0[1-αT(z)]得到其三维密度分布,其中ρ0是摄...
冯向东魏东平
关键词:岩石层有限元数值模拟
文献传递
1668年郯城大地震震源断层三维特征反演被引量:10
2013年
1668年在山东郯城附近发生的8(1/2)级巨大地震,是有史料记载以来发生在中国东部的最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郯庐断裂带山东区段,震源区现代小震依然频繁.本文以震源区附近重新定位的百余个现今中小地震基本参数,反演得到1668年郯城8(1/2)级大震震源断层产状:震源断层走向21.6°,倾角为89.5°,滑动角为148.9°,震源断层长度约180 km,下界深度约为32 km,上界埋深约为4 km左右,为北北东走向直立的右旋近走滑断层.震源断层在地壳浅表对应沂沭断裂带东地堑的安丘—莒县断裂(F5).根据8(1/2)级大震地表地震断层和烈度分布研究成果对反演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震源区地震深度分布、地震波速度剖面等对8(1/2)级地震的基本参数进行了讨论,认为各种结果之间能够相互验证,反演获得了理想结果.研究证明,对于震源区现代中小地震资料丰富的历史大地震,用该方法反演震源断层三维产状和错动性质是可行的.
周翠英刁桂苓耿杰李永红许萍胡新亮冯向东李冬梅
关键词:区域应力场
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被引量:4
2017年
收集整理晋冀蒙交界地区2014年9月1日至2016年5月28日间448次1.0级以上地震事件的6 678条P波和6 103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震源位置-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方法,使用Velest程序计算了晋冀蒙交界地区"最小一维速度模型",并利用这一模型对该地区1 763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分布集中于5~20km区间,趋于正态分布,定位结果有显著改善。
冯向东王晓山陈婷张素欣
关键词:地震定位
大震前显示的地震震源机制趋于一致的变化被引量:25
2010年
在构造应力场的制约下强震孕育过程中特定阶段,震源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方向大体一致,根据这一特点,定义各个震源机制解的P轴,B轴,T轴和构造应力场的3个应力主轴在3维空间的夹角之和为一致性参数a,研究强震前应力场变化特征。对2006年11月15日千岛岛弧MW8.3地震和2001年6月23日秘鲁MW8.4地震研究表明,大震发生前孕震区一致性参数a比较低,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的差异较小,说明这些前震受到了震源区应力场的统一作用,而主震发生之后震源机制解的一致性参数比较高,说明后续发生的地震的震源机制散乱,表明背景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开始减弱。
泽仁志玛刁桂苓李志雄王晓山冯向东
关键词:震源机制
河北易县M_L3.8、3.3地震同震形变响应及其震源机制被引量:5
2011年
2010年7月30日河北省易县相继发生ML3.8、3.3地震,震中距离易县地震台仅7km,震中附近主要以形变观测台站为主。虽然地震震级相对较小,但是12个形变测项均有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这在中小地震的同震响应分析中是较为突出的震例。根据河北台网的地震波形资料对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速报震中和重新定位震中分别计算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震源断层初步断定为NEE向断层,断层表现为正断兼右旋走滑。
马栋冯向东张素欣王晓山李均良王想
关键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地震重新定位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