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丰成君

作品数:67 被引量:507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天文地球
  • 1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6篇地应力
  • 26篇地震
  • 22篇裂带
  • 21篇断裂带
  • 19篇应力测量
  • 18篇地应力测量
  • 18篇水压致裂
  • 13篇龙门山
  • 13篇龙门山断裂
  • 13篇龙门山断裂带
  • 11篇断层
  • 11篇致裂
  • 9篇地震危险
  • 9篇地震危险性
  • 7篇应力场
  • 7篇水压致裂法
  • 6篇地壳
  • 6篇构造应力场
  • 5篇地应力状态
  • 5篇地质

机构

  • 67篇中国地质科学...
  • 30篇国土资源部
  • 11篇北京市地质勘...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地质调查...
  • 7篇中国联合工程...
  • 6篇中国地质环境...
  • 5篇长安大学
  • 5篇中国地震局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安理工大学
  • 3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北京市勘察设...
  • 2篇核工业北京地...
  • 2篇中交公路规划...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河北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省地震局
  • 1篇教育部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67篇丰成君
  • 45篇谭成轩
  • 38篇张鹏
  • 30篇陈群策
  • 24篇孟静
  • 18篇秦向辉
  • 11篇吴满路
  • 9篇孟文
  • 7篇张鹏
  • 6篇张重远
  • 6篇孙炜锋
  • 6篇孙东生
  • 6篇牛琳琳
  • 5篇安其美
  • 4篇李滨
  • 4篇宋焱勋
  • 4篇邓亚虹
  • 4篇杨肖肖
  • 3篇胡道功
  • 3篇廖椿庭

传媒

  • 14篇地质力学学报
  • 8篇地球学报
  • 5篇地球物理学进...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岩石力学与工...
  • 3篇岩土力学
  • 3篇地学前缘
  • 2篇现代地质
  • 2篇中国地质
  • 2篇地质学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城市地质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城市住宅
  • 1篇地球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年份

  • 6篇2023
  • 7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7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6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探索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及其在地震地质研究中应用被引量:14
2014年
为提高首都北京的地质安全,在探索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在地震地质研究中应用思路方法的基础上,制定首都圈地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总体规划,通过不同关键构造部位深孔地应力测量、实时监测以及测量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揭示首都圈地区地壳浅表层现今地应力环境,捕捉中强地震发生的地应力前兆异常。平谷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全程记录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及其前后地应力大小和地下水位相对变化,尤其是大地震发生的前兆应力变化,为地震地质研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通过首都圈地区不同关键构造部位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及2012年和2013年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地震发震背景的综合研究,发现唐山—滦县—昌黎一带,尤其是昌黎地区,现今构造活动异常,需要重点关注其未来发展趋势。
谭成轩张鹏丰成君秦向辉孙炜锋陈群策吴满路
关键词:首都圈地区地震地质
金州断裂带北段深孔地应力测量及其活动性被引量:9
2014年
为查明辽东半岛金州地震活动断裂带现今地应力状态和活动状况,在该断裂带北段熊岳城东侧开展了随深度系统地取心钻探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工作,完成了600 m钻探深度范围内地应力测量试验27段和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测试5段.钻探岩心初步揭示了地壳浅表层的岩体结构特征;随深度系统的地应力测量结果表明,3个主应力关系为SV〉SH〉Sh,垂直应力起主导作用,易于正断作用发生;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56°-81°NE,反映NNE走向的金州断裂带北段现今活动具有右行走滑特征.地应力测量结果揭示的金州断裂带正断兼右行走滑特征与已有的该区域研究成果相吻合,为其现今活动性研究补充了新的动力学数据.
张鹏丰成君孙炜峰杨海雨谭成轩
关键词:辽东半岛水压致裂正断层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深孔地应力测量与地震地质意义被引量:14
2017年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大陆一条深大断裂带,也是规模最大的第四纪活动构造带和地震活动带,断裂带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明显控制了活动断裂的运动方式、活动强度和地震活动等,深入研究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地壳浅层应力环境,对于探讨断裂带现今活动性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依据郯庐断裂带及邻区(山东-环渤海-辽宁)6个600~1000 m深孔地应力实测数据,初步揭示断裂带及邻区地壳浅层应力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在不同构造部位之间的差异;其次,结合研究区已有其他基础应力数据(震源机制解、钻孔崩落、应力解除及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数据等),详细分析断裂带及邻区现今构造应力场及其对断裂活动方式的影响;最后依据库仑破裂摩擦准则,从力学角度分别探讨不同的应力状态和摩擦强度对郯庐断裂带山东、渤海及辽宁段现今活动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参考断裂带及邻区近代地震活动分布特征,积极探索活动断裂带附近深孔地应力测量在地震地质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思路.
丰成君张鹏孟静戚帮申秦向辉牛琳琳孙东生孙炜峰谭成轩陈群策
关键词:郯庐断裂带地应力水压致裂现今构造应力场地震地质
新疆某高放废物预选处置库区地应力测量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获得预选处置库区现今地应力的赋存特征,在该区花岗岩体内的4个深钻孔中采用水压致裂方法进行地应力测量。基于钻孔岩芯编录结果,在0~700 m深度范围内,成功取得地应力量值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数据。依据获取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结合拜尔利定律和断层摩擦库伦准则,对预选区的地应力状态及断层活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个主应力随深度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2)测试深度范围内,水平应力普遍高于垂向应力,预选区构造应力占主导地位,且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岩体北部的水平力作用强于中部及南部,南部最弱;(3)最大水平应力优势方位为NEE,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吻合,自青藏高原内部及边缘到东天山地区,现今最大主应力的作用方向表现为由NE^NEE的变化规律;(4)预选区地应力量值未达到断层摩擦滑动临界值,断层活动性较弱;(5)研究成果为处置库的开挖设计和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的指导,实测资料填补了该区域地应力数据的空白,为我国西部地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牛琳琳陈群策丰成君孟文何建国
关键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地应力水压致裂法
5.12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现今地应力测量结果分析被引量:64
2012年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开展了6个钻孔的原地应力测量工作.测量钻孔分别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下两盘的平武、北川、江油和广元等地.钻孔孔深在200~500m之间,共取得了72个测试段的地应力测量数据,以及其中33个测段的印模定向试验数据,由此获得了每个测点处地应力的赋存状态,包括地应力量值随孔深的变化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向.根据库仑准则,结合Byerlee定律对各测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龙门山断裂带上盘现今地应力的作用强度高于下盘.其上、下两盘现今地应力赋存状态特征及其差异性显示出该区域处于不均衡的应力环境,容易导致断裂失稳而产生新的活动;印模定向试验数据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的北川、江油、平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E向;广元附近为NWW或近东西方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初步得到龙门山断裂带现今地应力作用方向的分段性特征,即大致以北川为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应力方向显示了与西南段不同的特征.其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为北西方向,而龙门山断裂带东北段,自江油、北川、平武一带至广元、青川附近,其现今地应力的最大水平主压应力的优势作用方向呈现了NEE→NWW的赋存状态和变化趋势.本文获得的研究结果对于认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动力学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陈群策丰成君孟文秦向辉安其美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水压致裂地应力
日本M_W9.0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及地震危险性初步探讨被引量:25
2013年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有限断层模型,利用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地震在中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日本大地震引起我国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而探讨其对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大地震在华北产生向东的水平位移,由东往西逐渐减小,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山东半岛及江苏北部等地,约12mm;在东北产生SE-SEE向的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吉林东北部,约为30mm;模拟水平位移与GPS观测结果基本相符。(2)日本大地震在我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应力变化主要是水平的,铅直方向应力变化量为0~0.085kPa,近似为0。两个同震水平主应力中,同震最大水平主应力既有压应力也有张应力,量值为0~0.75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由NE→NNE→近SN转为NNW向;同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张应力,量值为0~3.20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从NW→NWW→近EW转为NEE向;总体上,此次日本地震的同震应力效应虽会对华北-东北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弱,并不会改变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3)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部分为正值,但其值均不超过1kPa;其中,郯庐断裂带中、东北段和密山—敦化断裂带中、东北段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值最大,约为0.5~0.8kPa;日本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起加速触发作用,但程度有限,即便如此,继续并深入研究其引起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带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对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丰成君张鹏孙炜锋秦向辉陈群策谭成轩
关键词:有限元数值模拟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地震危险性
日本M_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探讨被引量:21
2015年
为了探讨日本MW9.0级大地震前后华北和东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作用调整过程与研究意义,对华北和东北地区进行原位现今地应力绝对测量与实时监测、GPS测量,结果表明:日本大地震在山东半岛、华北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诱发同震位移引起的张性效应调整周期分别约为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1年9月)、15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2年6月)和26个月(即调整结束时间大约在2013年5月),张性效应调整周期与同震位移大小成正比。在这种调整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区域现今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并可能伴随重大地质事件(如地震等)的发生。2012年5月28日和29日、6月18日、8月26日及2013年1月11日在唐山及其周围地区分别发生的4.8级、3.2级、4.0级、3.3级和3.0级地震与华北北部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2013年10月31日以来在吉林省松原市发生的地震群应与东北地区构造应力作用方式和构造应力场转换有关,而非一个大地震前的小震群。
谭成轩胡秋韵张鹏丰成君秦向辉
关键词:GPS测量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状态与地震危险性分析被引量:51
2013年
为了解汶川地震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发展趋势,对比分析2003,2008和2010年在宝兴、康定地区4个钻孔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初步揭示汶川地震后断裂西南段现今地应力环境与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西南段,尤其是康定地区,地震后仍然积累有较高的地应力,震后应力调整以积累为主;龙门山断裂西南端的最大水平主应力已经达到断层活动应力临界下限值,断裂活动进入临界状态,未来具有发生逆断层活动的可能性;结合地应力测量结果、地震地质等资料认为,龙门山断裂西南端具有潜在大震危险性,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龙门山西南段断裂活动性分析、地应力长期监测以及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秦向辉陈群策谭成轩安其美吴满路丰成君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地应力状态地震危险性
张家口及邻区地壳稳定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张家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建设的重要地区,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之一,近年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该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对于重大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实施、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理论方法,以构造稳定性为主,突出地球物理场、活动断裂、现今构造应力场、地震危险性、现今地壳变形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并配合岩土体结构及地质灾害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与分区。结果表明:1)地壳稳定性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张家口及邻区以稳定和次稳定为主,分别占评价总面积的22.6%和55%,少量次不稳定或不稳定区,分别占19.1%和3.3%,不稳定区主要分布于延矾盆地和怀涿盆地北缘,应为京张高铁重点设防地段;2)张家口及邻区可划分为8个稳定性差异大的一级分区,19个差异明显的二级分区,以及42个三级分区;3)崇礼和延庆冬奥会场区地壳稳定性主要次稳定级—稳定级,具有很好的地质安全保障,为冬奥会规划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戚帮申丰成君谭成轩张鹏张鹏孟静张春山张春山杨为民杨肖肖
关键词:地壳稳定性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被引量:1
2022年
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是中国东部规划的战略开发区之一,也是华北地区主要的活动构造区,新构造活动强烈,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具有潜在的地质安全隐患问题。基于张家口地区、雄安新区及邻区、北京及关键构造部位调查研究结果,结合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主要活动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其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特征,采用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功能,初步完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发育邢台-河间-唐山、石家庄-通州NNE向构造带和张家口-渤海NWW向区域性活动构造带,其中全新世活动断裂11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16条,第四纪断裂23条;冀北及冀东南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EW向,而太行山东缘南段为NNE向,北段为NW向;NNE向活动断裂带总体表现为顺时针扭动正断活动,倾向SE,NWW向活动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整体表现为反时针扭动正断活动,倾向SW。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地壳稳定性总体较好,不稳定区及次不稳定区主要分布在邢台、唐山、延怀盆地和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内,利于重要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研究成果将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宏观发展战略提供地质支撑。
王惠卿谭成轩谭成轩戚帮申丰成君杨为民张春山张鹏杨为民杨肖肖张春山易冰张鹏孟华君
关键词:地应力实时监测地质灾害区域地壳稳定性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