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美仙
- 作品数:24 被引量:191H指数:8
- 供职机构:云南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一般课题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云南创作歌曲的边疆景观塑造
- 2022年
- 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是大众喜爱的群众歌曲,有着鲜明的时代表情,因国家在场关涉着国家话语中的国家形象、艺术创作、人民教化、精神家园等诸多问题。云南是国家的边疆,是民歌的海洋。云南创作歌曲塑造着国家的边疆景观,从诗学与政治学视角解读其生成逻辑,是促进歌曲创作政治和人文立场统一中重塑云南边疆景观与国家边疆话语的基础,也是国家边疆时代性治理的要求。
- 魏美仙
- 关键词:创作歌曲修辞
- 童话中的结婚母题研究
-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一、相关问题研究,探讨童话中结婚母题的普遍性、童话中结婚母题和神话中结婚母题的渊源关系及童话中结婚母题意义的获得.二、结婚母题的类型划分,包括按角色和时间及存在状态三种划分.三、结婚母题的意义阐释,从表...
- 魏美仙
- 关键词:童话文化人类学精神家园
- 文献传递
- 非遗记录: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被引量:1
- 2023年
-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手工技艺在时代更迭中呈现出兴盛至衰落再至复兴的波浪式起伏发展态势,其纪录影像书写也随之经历了萌芽、发展及繁荣阶段。影像书写主要依托人类学、影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并遵循各学科阐述逻辑展开,彰显着时代的塑造性,使不同时期二者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定的非同步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尤其是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官方与民间的积极互动使手工技艺影像书写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将会在时代脉络中进一步拓展。
- 陈春芬魏美仙
- 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被引量:79
- 2002年
-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在新时期文化变迁的背景下 ,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应从整体的观点出发 ,以文化生态为参照 ,从文化主体———文化生态———文化传承三者的互动关系中 ,解决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理念 。
- 魏美仙
-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
- 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8
- 2009年
- 旅游者的凝视作为一种权力运作在当代民族村寨旅游中具有生成性动力意义,其中的召唤性激发了本地人进行文化的自我表征,在凝视与表征的互动中村落展演艺术得以建构。沐村旅游展演在不同途径和方法的文本符号制作中,体现了惯例中作为艺术的符号运用、生活中所指意义转换的符号进入以及根据生活加工的符号审美化等自我与他者跨文化共享中生熟转换的文化运作。
- 魏美仙
- 关键词:凝视艺术建构
- 从哈尼/阿卡新民歌看当代民族艺术创作被引量:1
- 2019年
- 新民歌创作是当代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哈尼族阿卡人新民歌在满足民众需求、以传统文化为惯习以及多元文化语境中以新民歌进行文化认同和追求共享的艺术审美性方面呈现着当代民族艺术再生产的基本逻辑和时代性书写方式,因此,以民众需求为基础构建主体性话语以及在民族精神承载中实现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价值追求,做到民族个性和共享艺术性的统一是民族艺术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 魏美仙陈春芬
- 关键词:主体性审美
-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以大沐浴为例被引量:11
- 2008年
- 民族村寨旅游场域建构的展演艺术在本地人和他者双重视域中的存在,决定了它具有地方性文化表征和大众消费产品两副面孔,由此生成对本地人和他者的双重意义。以市场、展演、文化、艺术、互动等不同层面的要素为中介,在本地人和他者基于不同文化图式的不同视角的感知中,展演艺术生成了生计与消费方式、自我与他者关系重构、文化表征与异域想象、艺术经验共享、文化交流与再生产等彼此关联又相异的文化意义,成为对其进行文化定位的基础。
- 魏美仙
- 村落语境中的史诗传承——对水河新寨《雅尼雅嘎赞嘎》的考察被引量:1
- 2019年
- 村寨是少数民族民众生存的地理和文化基本单元,村落语境中的文化传承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本文以哈尼族阿卡人聚居的水河新寨为田野点对其迁徙史诗进行考察,认为基于村落语境和史诗特点,史诗传承要从其与民族文化生活关系出发,在其当下纯文本性和活态性遗存生存样态基础上,通过外部相关文化事件的介入和内部史诗自身生成机制的完善两个途径,以续接民俗生活的半活态和文字、影像、图画等文本方式落实落地。
- 魏美仙
- 关键词:传承
-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与传承——基于云南彝族、傣族两个村落的田野考察被引量:12
- 2009年
- 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在对彝族、傣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被称为"艺术"的文化在当下民族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生存境遇:在仪式场景以其实用性功能整合于民族生活的,不仅在地方性生活方式的延续中自然传承着并且有复兴重构之势;仪式场景外的艺术则在生活方式的逐步变迁中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更多地存在于展演场域。民族艺术的生存是其传承讨论的起点,而与文化整合的功能决定了其生存境遇,因此,在功能性结构中讨论传承才符合艺术生存发展逻辑。目前变迁的生活中,村落传统艺术主要担当着两种功能: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和面向他者的展示功能及其相关派生功能,以此为基点探讨其传承,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交流互动和"艺术"所具有的基于感官符号的共享性,使面向他者的展示成为当代民族艺术最主要的生存方式,由此导致其传承方式和途径的更加多样化选择。
- 魏美仙蒋少华
- 关键词:艺术传承
-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基于生活视角的讨论被引量:3
- 2021年
- 充分尊重文化生活的历史化和现实性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应以历史与现实交汇处即民众当下生活为起点,以导向未来为落脚点。时代性民众生活变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的现实逻辑与学理逻辑都指向一种不再拘泥于其自身“生活态”存在样态的“形”,而是以价值为核心的意义建构,即基于生活实际的“生活化”价值关联。以史诗为例,“活起来”要突出其以民众生活为基点建立的于人的意义,重在精神文脉的延续,在具体实践中要回归民众生活,关注其在生活中的可能性、于生活主体的价值及其超越生活态的审美与精神维度,以此呈现内外结合的视点,从而建构“活起来”的多元实施路径。
- 魏美仙
- 关键词:生活化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