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山

作品数:179 被引量:1,981H指数:23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中央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理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9篇期刊文章
  • 4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0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社会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0篇动脉
  • 36篇血管
  • 35篇缺血
  • 35篇颅内
  • 34篇卒中
  • 33篇超声
  • 30篇动脉狭窄
  • 26篇颅多普勒
  • 26篇经颅多普勒
  • 26篇梗死
  • 23篇颅内动脉
  • 23篇脑梗
  • 23篇脑血
  • 22篇血性
  • 21篇颅多普勒超声
  • 21篇脑梗死
  • 21篇经颅多普勒超...
  • 20篇多普勒超声
  • 16篇中动脉
  • 16篇缺血性卒中

机构

  • 157篇北京协和医院
  • 9篇香港中文大学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7篇北京协和医学...
  • 5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大庆油田总医...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72篇高山
  • 35篇崔丽英
  • 28篇黄一宁
  • 23篇徐蔚海
  • 18篇倪俊
  • 16篇金征宇
  • 16篇汪波
  • 14篇彭斌
  • 12篇李舜伟
  • 11篇周立新
  • 10篇黄家星
  • 10篇李明利
  • 9篇朱以诚
  • 8篇胡英环
  • 7篇冯逢
  • 6篇程焱
  • 6篇刘彩燕
  • 6篇姚明
  • 6篇王建明
  • 4篇黄宇光

传媒

  • 40篇中国卒中杂志
  • 15篇中华神经科杂...
  • 10篇中国现代神经...
  • 6篇中国神经精神...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北京医学
  • 3篇中华医学信息...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2篇中华超声影像...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中国超声诊断...
  • 2篇中国社区医师
  • 2篇2006年浙...
  • 2篇第六届全国颅...
  • 2篇第三届国际缺...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9篇2014
  • 10篇2013
  • 1篇2012
  • 9篇2011
  • 21篇2010
  • 14篇2009
  • 25篇2008
  • 7篇2007
  • 23篇2006
  • 12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1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层CT评价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多层CT脑灌注技术和头颈部CT灌注成像(CTA)技术联合应用评价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有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进行颅脑平扫、脑CT灌注和头颈部CTA联合检查。利用CTA对血管的狭窄程度、狭窄部位进行评价,利用CT灌注对脑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评价。选10名年龄相匹配的志愿者行CT灌注检查,作为CT灌注的对照组。结果CTA显示一侧颈内动脉闭塞12例,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11例。7例为单侧颈内动脉病变,16例为多血管多部位狭窄,包括对侧颈动脉狭窄,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脑CT灌注显示病变同侧灌注异常17例,闭塞组(8例)和重度狭窄组(9例)在灌注异常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发组(3例)和多发组(14例)在灌注异常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性病变多伴有同侧脑灌注的异常(17/23),多血管病变脑内灌注异常的发生率多于单发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CTA和CT灌注技术联合应用可更加全面地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明利金征宇高山陆菁菁薛华丹赵文敏王沄张云庆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液动力学现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与缺血性卒中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评价被引量:5
2005年
徐蔚海高山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卒中粥样硬化斑块现代影像学技术病理过程动脉壁
OCSP分型对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价值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OCSP(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应用于超早期动脉溶栓治疗的价值。方法 将我院 2 7例超早期动脉溶栓患者进行OCSP分型并与血管造影 (DSA)、NIHS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以DSA为金标准 ,OCSP分型各组患者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完全前循环梗塞 (TACI) (87 5 % ,95 % ) ,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 (72 7% ,88 9% ) ;腔隙性梗塞 (LACI) (6 6 7% ,92 3% ) ;后循环梗塞 (POCI) (10 0 % ,10 0 % )。患者入院NIHSS评分与分型显著相关 (P =0 0 2 1)。结论 对超早期动脉溶栓患者进行OCSP分型是可行的 ,与DSA、NIHSS的一致性较好 ;但这需要由更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
徐蔚海黄一宁高山金征宇张青
关键词:脑梗死OCSP分型超早期动脉溶栓血管造影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25
2010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51例疑诊颅内动脉硬化患者和10名志愿者均接受常规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HRMR检查,HRMRI包括FSE-T2WI和DIR-T1WI,并比较MRA和HRMRI的结果。结果正常颅内动脉管腔显示清晰,管壁呈细线状或不显示。51例患者的51支受检颅内动脉中,10支MRA和HRMRI均未见明显异常;34支MRA和HRMRI显示一致,即MRA显示狭窄、HRMRI显示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或发现斑块存在;7支MRA和HRMRI显示不一致,其中5支MRA显示正常,但HRMRI显示管壁结构异常(3支有斑块,2支管壁环形增厚),2支MRA显示有狭窄,HRMRI显示管腔外径缩窄,但管壁结构无明显异常。结论 HRMRI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的管壁结构,弥补常规MRA技术的不足,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明利徐蔚海宋兰冯逢有慧倪俊高山崔丽英金征宇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磁共振成像
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被引量:57
2002年
目的 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 (intra arterialthrombolysis ,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 ,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 2 5例发病在 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0d进行 ,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 3)、差结果 (MRS 4~ 6 )两类。结果 溶栓前 18例 (72 % )患者为TIMI 0~ 1,7例 (2 8% )为TIMI 2。溶栓后 13例 (72 % )患者部分 /完全再通 ,5例 (2 8% )未再通。18例患者 (72 % )为好结果 ,7例 (2 8% )为差结果 ,其中 4例死亡。发生症状性脑出血 4例 (16 % )。结论 急诊动脉溶栓是可行安全的 ,溶栓前侧支循环、再通及溶栓后 2 4h神经学检查上的提高 (NI)与好结果密切相关 ,无再通与脑出血及死亡密切相关。
金征宇张青黄一宁崔丽英杨宁刘巍潘杰高山叶健徐蔚海刘芳俭王乐英陈君戴建平
关键词:急诊动脉内溶栓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介入性放射学
脑梗死急性期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候之间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病灶部位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分析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结果,借助弥散加权核磁共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临床神经系统局灶体征,判断本次责任病灶。梗死灶首先按脑循环系统划分为:前循环供血区和后循环供血区,前循环供血区又分成:皮层、皮层下白质和基底节区,后循环供血区包括脑干、丘脑和小脑。在发病的30天内以虚实为纲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以实为主、以虚为主、虚实并重3大证候类型。结果:发生在皮层的梗死,中医辨证以实为主的证候最多见(58.8%),以虚为主的证候仅占17.6%;发生在基底节区的梗死,则更多见以虚为主的证候(85.7%),且无1例表现为以实为主的证候;发生在皮层下白质的梗死,以实为主的证候(42.9%)和以虚为主的证候(35.7%)相差不多;而后循环梗死以实为主的证候最多,占46.7%,以虚为主的证候只占20.0%。结论:此研究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的责任病变部位与中医虚实证候之间存在相关性,单发的皮层和脑干梗死多见以实为主的证候,单发的基底节区梗死多见以虚为主的证候。
袁盈高山梁菊生
关键词:脑梗死中医辨证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度与卒中机制——一项高分辨磁共振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大脑中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率与MCA斑块形态学及梗死类型的相关性,并探索不同狭窄率患者卒中的发生机制。方法连续收集2009-2014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2周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高分辨磁共振(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P.MRI)扫描的患者。纳入MCA M1段存在斑块的患者,排除心源性、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他病因的卒中患者。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穿支、皮层、分水岭和混合型梗死,并测量梗死体积。在矢状位HRM耻L测量MCAM1段狭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信号和斑块连续性等形态学指标。将狭窄率〉50%的患者分入重度狭窄组,将狭窄率≤50%的患者归入轻度狭窄组。结果研究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重度狭窄组39例,轻度狭窄组63例。重度狭窄组患者卒中,穿支梗死14例(35.9%),皮层梗死9例(23.1%),分水岭梗死4例(10.5%),混合型梗死12例(30.8%);轻度狭窄组患者中,穿支梗死44例(69.8%),皮层梗死8例(12.7%),分水岭梗死5例(5.8%),混合型梗死8例(12.7%),两组构成类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4)。与轻度狭窄组比较,重度狭窄组患者斑块更长(P〈0.001)、更厚(P〈0.001)、更多混合信号斑块(P〈0.001)。斑块厚度(P〈0.001,OR 87.792,95%CI 13.120—587.453)和斑块混合信号(P=0.007, OR 7.358,95% CI 1.725~31.382)是MCA狭窄率〉50%的独立预测因子。重度狭窄组中,梗死体积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4)相关。轻度狭窄组中,梗死类型与斑块表面不连续(P=0.002)及斑块厚度(P=0.032)相关。且斑块表面不连续是发生栓塞性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3,OR 5.778,95%CI 1�
虞雁南许玉园李明利高山冯逢徐蔚海
关键词:粥样硬化斑块大脑中动脉颅内动脉狭窄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盗血程度及类型的关系被引量:115
2004年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分析锁骨下动脉 (Sub 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SS)的盗血程度和类型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 15 2例经TCD检查诊断的Sub 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 (其中 4 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 )。根据同侧椎动脉 (Ip VA)TCD检测的血流方向 ,将盗血程度分为 :无盗血 (Ip VA完全正向 )、Ⅰ度盗血 (Ip VA收缩期有切迹 )、Ⅱ度盗血 (Ip VA收缩期反向 ,舒张期正向 )和完全盗血 (Ip VA完全反向 )。盗血途径 :基底动脉参与盗血 (基底动脉呈盗血频谱 )或不参与盗血两种。根据DSA管径大小将Sub A狭窄程度区分为 5 0 %~ 74 % ,75 %~ 95 %和闭塞三种情况。结果 (1) 96例有临床缺血表现 ,其中VBI占 76 % ,同侧上肢缺血症状占 9% ,两种症状均有占 14 %。 83%患者两侧收缩压差≥ 2 0mmHg(1mmHg =0 133kPa) ,而仅有 33%患者舒张压差≥ 2 0mmHg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2 ) 4 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患者的Sub A狭窄严重性与椎动脉盗血程度成正比(P <0 0 5 )。 (3)TCD检查无盗血 34 2 % ,Ⅰ度盗血 19 9% ,Ⅱ度盗血 15 8% ,完全盗血 30 1%。VBI与盗血程度无关 (P =0 5 4 )。 15 2例患者中 5 2例 (34 2 %
高山黄一宁刘俊艳汪波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造影
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动态演变与其周围微小血管的关系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随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或闭塞病例时发现的MCA狭窄或闭塞与其周围微小血管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7月-2015年3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因MCA狭窄或闭塞多次行HRMRI检查的病例(共20例),分析其MCA狭窄或闭塞的变化与其周围微小血管的关系。结果 20例患者中7例的MCA由狭窄转变为闭塞(35.00%),其中有6例出现狭窄或闭塞周围微小血管(85.71%);13例MCA的狭窄无明显变化,其中有3例的狭窄或闭塞周围微小血管状况出现变化(23.0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周围微小血管可能与狭窄度的加重相关。
郑博文许玉园李明利高山冯逢徐蔚海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动脉病变特征和治疗被引量:27
2009年
目的探讨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LS-TIA)的脑动脉病变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05~2008年间诊治的20例LS-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存在对侧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其责任血管分布:颈内动脉虹吸段6例;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例;大脑中动脉的M2段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7例。8例头颅磁共振显示典型的分水岭脑梗死。6例行血管重建治疗,临床未再发作。结论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虹吸段、颈内动脉末端和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可能是中国人群LS-TIA的主要血管病变特征;血管重建术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倪俊高山崔丽英徐蔚海王含刘彩燕陈琳彭斌王建明
关键词:肢体抖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血管重建术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