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斌

作品数:16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阜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系统性红斑
  • 6篇系统性红斑狼...
  • 6篇狼疮
  • 6篇红斑
  • 6篇红斑狼疮
  • 4篇树突
  • 4篇树突状
  • 4篇树突状细胞
  • 4篇羟氯喹
  • 4篇细胞样
  • 4篇氯喹
  • 4篇浆细胞
  • 4篇浆细胞样
  • 4篇浆细胞样树突...
  • 3篇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血浆
  • 2篇亚群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机构

  • 6篇阜阳市人民医...
  • 5篇安徽省阜阳市...
  • 4篇安徽省立医院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马斌
  • 9篇汪国生
  • 8篇李向培
  • 7篇李兴
  • 6篇厉小梅
  • 6篇孙红丽
  • 5篇周晶晶
  • 5篇钱龙
  • 5篇牛林
  • 5篇李双一
  • 5篇岳璟
  • 5篇袁国龙
  • 4篇牛林
  • 3篇赵小娟
  • 3篇郭培霞
  • 2篇王俐
  • 1篇金莉
  • 1篇陶金辉
  • 1篇徐亮
  • 1篇徐胜前

传媒

  • 3篇安徽医学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第17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艾拉莫德联合沙利度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ESR、C3、C4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艾拉莫德联合沙利度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血沉(ESR)、补体C3(C3)、补体C4(C4)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1月到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9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75)和单药组(n=74)。单药组给予沙利度胺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的基础上给予艾拉莫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免疫球蛋白、ESR、C3、C4、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临床症状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和单药组免疫球蛋白水平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Ig A、Ig G及Ig M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和单药组ESR、C3、C4水平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ESR、C3及C4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和单药组炎症因子水平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TNF-α、CRP水平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联合组和单药组临床症状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关节肿胀、晨僵时间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单药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与单药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应用艾拉莫德联合沙利度胺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球蛋白及ESR、C3、C4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孙红丽牛林李兴齐姗袁国龙岳璟李双一马斌徐胜前
关键词:艾拉莫德沙利度胺强直性脊柱炎免疫球蛋白补体C3补体C4
大剂量羟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1例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羟氯喹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病人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方法2010年9月13日收住阜阳市人民医院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病人1例,对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应用大剂量羟氯喹(硫酸羟氯喹0.6g/d)联合糖皮质激素(醋酸泼尼松20m/d)治疗。结果大剂量羟氯喹联合激素对此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可以长期维持血小板数量,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大剂量羟氯喹成功治疗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难治性血小板减少。
袁国龙徐亮牛林李兴岳璟孙红丽李双一马斌齐姗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羟氯喹
SLE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at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25(OH)D3与体内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数量、pDCs的表面分子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相关性。方法门诊收取符合条件的SLE患者46例和1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SLE患者按治疗分为未治疗组、单用激素组、激素加羟基氯喹组,放射免疫法测定25(OH)D3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pDCs水平和pDCs表面CD32、CD40、CD86、CD62L、CXCR4表达和改变,比较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SLE不同治疗组间检测指标的差别。结果 SLE患者血清25(OH)D3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t=3.06,P=0.003);SLE患者不同治疗组间25(OH)D3水平有统计学差异(F=4.62,P=0.015),未用药组低于激素组;25(OH)D3水平与SLE患者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38,P=0.050);在不同的25(OH)D3浓度范围下,pDCs的水平、SLEDA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5(OH)D3水平与3组SLE患者pDCs水平及表面分子均无明显相关性(均有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低下,25(OH)D3水平对pDCs水平及疾病活动度可能有影响,
郭培霞汪国生周晶晶马斌高二鹏钱龙厉小梅李向培
关键词:骨化二醇树突细胞
不同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比较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美洛昔康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各40例。2组均给予美洛昔康片治疗,大剂量组给予每次20 mg雷公藤总苷,小剂量组给予每次10 mg雷公藤总苷,2组均治疗2个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关节功能障碍分级、晨僵时间、关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双手平均握力、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及白细胞介素-6(IL-6)、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组(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关节功能障碍分级I级人数明显多于小剂量组(P<0.05),Ⅲ级人数明显少于小剂量组(P<0.05);大剂量组晨僵时间、VAS评分、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水平、IL-6、ESR、RF、CRP水平低于小剂量组(P<0.05),双手平均握力水平高于小剂量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大剂量组发生不良反应略多于小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雷公藤总苷联合美洛昔康片的疗效优于小剂量雷公藤联合美洛昔康片,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但有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雷公藤总苷给药量。
齐姗孙红丽马斌李兴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总苷疗效安全性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变化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 Lin-CD123+HLA-DR+)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疾病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39例,正常对照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C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比例,ELISA检测15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浆IFN-α、IL-6和TNF-α水平。结果 pSS疾病组外周血pDC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SSA)抗体阳性pSS患者pDC水平显著高于抗SSA抗体阴性pSS患者(P<0.05);pSS疾病组血浆TNF-α(P<0.05)和IL-6(P<0.05)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SS疾病组血浆IFN-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SS疾病组外周血pDC占淋巴细胞百分比与血浆TNF-α、IL-6和IFN-α水平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pSS患者外周血pDC占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外周血TNF-α、IL-6水平增高,可能参与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李晓玲汪国生赵小娟马斌金莉厉小梅李向培
关键词: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TNF-ΑIFN-ΑIL-6
质子泵抑制剂对羟基氯喹治疗的SLE pDCs的影响
2014年
目的从体内和体外2个方面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对羟基氯喹(HCQ)治疗SLE中pDCs影响。方法门诊收集稳定SLE病人27例(HCQ组15例,PPI组12例),流式细胞术测PBMC中pDCs数量和pDCs表面分子表达。磁珠分选得脐带血前体pDCs细胞与HCQ和PPI共培养,并在不同PPI质量浓度时行流式细胞术测pDCs表面分子表达,ELISA检测上清细胞因子IFN-α水平。健康人前体pDCs分别与HCQ和PPI共培养,分为4孔,加荧光探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pDCs溶酶体pH值变化。结果PPI组与HCQ组相比,外周血中pDCs的数量减少(P<0.05),CD3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体外培养中,PPI组BDCA-2表达水平低于HCQ组(P<0.05);加入HCQ细胞溶酶体的荧光强度减弱,pH值升高,加入PPI后,其细胞溶酶体荧光强度较HCQ组减弱,pH值进一步升高。结论 PPI和HCQ二者合用降低SLE体内pDCs水平和CD32表达;体外培养中,PPI降低pDCs上BDCA2表达;HCQ和PPI合用可升高pDCs溶酶体内pH值,PPI可能有拮抗HCQ的作用。
郭培霞汪国生马斌周晶晶高二鹏钱龙厉小梅李向培
关键词:质子泵抑制剂羟氯喹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溶酶体
80例大动脉炎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的误诊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误诊、治疗和预后。结果①80例患者中,头臂动脉型患者31例,约占38.8%;胸腹主动脉型4例,占5.0%;广泛型(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43例,占53.8%;肺动脉型2例,占2.5%。②常见临床首发症包括双上肢血压不等(包括单侧或双侧血压测不出)、血管杂音、头晕头痛、无脉或脉搏减弱、乏力。③80例患者在发病初期,有37例患者被误诊,误诊率高达46.3%。④80例患者中49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达到缓解。⑤对21例患者回访发现,14例患者接受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单用抗凝药等病情控制良好;6例患者不正规治疗病情控制不佳;1例患者因大动脉炎所致心力衰竭死亡。结论大动脉炎误诊率较高,医生的全面体检能有效降低误诊率。糖皮质激素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能有效控制病情,患者定期随访及正规治疗能有效改善病情,延缓病情进展。
马斌牛林汪国生周晶晶杨国俊单曙光陶金辉钱龙厉小梅李向培
关键词:大动脉炎误诊
羟氯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水平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
为研究羟氯喹(HCQ)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水平及其活化指标的影响,收集来自安徽省立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的SLE患者资料,其中初诊未用药者15例,单用泼尼松≤10 mg...
周晶晶赵小娟马斌汪国生钱龙厉小梅李向培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肺放线茵感染一例
2013年
患者女,15岁,学生。因“间断发热6个月余,双侧季肋区疼痛20d”于2012年10月24日入院。患者6个月前受凉后出现间断发热,体温最高达到38℃,不伴畏寒、寒颤,后面颊部出现淡红色皮疹,无关节痛,未予重视。后无诱因下出现腹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马斌牛林汪国生王俐李向培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间断发热红色皮疹胃内容物呕吐物面颊部
157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调查住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住院RA患者的合并症及并发症,分析影响因素与合并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合并症及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84.71%。合并症主要为心血管系统82例(52.23%):高血压57例(36.31%)、冠心病18例(11.46%)及心律失常7例(4.46%);骨骼系统58例(36.94%):骨关节炎29例(18.47%)、骨质疏松25例(15.92%)、股骨头坏死4例(2.55%);消化系统14例(8.92%):胃炎10例(6.37%)、消化道溃疡4例(2.55%);并发症主要为血小板增高57例(36.31%)、贫血51例(32.48%)、低蛋白血症23例(14.65%)等。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包括高血脂46例(29.30%)、高血糖19例(12.10%)、肺部感染5例(3.18%)等。影响合并症和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如年龄、体重、总胆固醇等。其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OR及其95%CI分别是20.87(4.78~91.15)、30.09(2.21~49.11)。结论 RA患者合并症及并发症高达84.71%。合并症中最多见的是心血管病变;并发症以血小板增高和贫血最常见。男性、高龄、长病程、体重和血沉等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
李兴尹玉峰马斌牛林徐建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