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文红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管
  • 4篇心肌
  • 4篇血管再生
  • 4篇干细胞动员
  • 3篇心脏
  • 3篇有氧运动
  • 3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心梗
  • 2篇心梗大鼠
  • 2篇心肌细胞
  • 2篇心肌细胞增殖
  • 2篇肌细胞
  • 2篇骨折
  • 2篇骨折大鼠
  • 2篇Β3-AR
  • 2篇MYOSTA...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形态学
  • 1篇形态学观察

机构

  • 7篇陕西师范大学
  • 3篇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

  • 7篇马文红
  • 7篇田振军
  • 2篇蔡梦昕
  • 2篇史秀超
  • 2篇陈婷
  • 1篇席悦

传媒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 1篇北京体育大学...
  • 1篇天津体育学院...
  • 1篇2013年中...

年份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有氧运动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增殖、改善心脏β3-AR、Myostatin及其受体表征对心梗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持续和间歇有氧运动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为安静对照组、MI组、MI+持续有氧运动组和MI+间歇有氧运动组,每组12只。其中C组和D组大...
田振军陈婷蔡梦昕史秀超马文红
关键词:心肌细胞增殖
有氧运动与干细胞动员的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有氧运动具有明确的血管新生效应,包括缺血心脏,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心肌梗死(MI)后冠脉微血管新生是心脏修复的前提。新近研究表明,血管新生来源于体内干/祖细胞的动员与参与,并以旁分泌效应影响内皮细胞(EC)功能及微血管分布效果,运动可以动员、激活内源性干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与分泌,并能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影响心脏血管新生。探索不同运动方式及强度对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对缺血心脏的预防及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心脏血管新生及其调控机制、自体干细胞动员参与缺血心脏的血管新生和运动通过干细胞动员促进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等方面综述运动促进缺血心脏血管新生的主要机制、存在问题及相关研究进展。
席悦马文红田振军
关键词:血管新生心肌梗死干细胞动员细胞因子
有氧运动通过促进心肌细胞增殖、改善心脏β3-AR、Myostatin及其受体表征对心梗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正>目的探讨持续和间歇有氧运动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3月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为安静对照组、MI组、MI+持续有氧运动组和MI+间歇有氧运动组,每组12只。其中C组和...
田振军陈婷蔡梦昕史秀超马文红
关键词:心肌细胞增殖
文献传递
跨皮电刺激和外源性rhG-CSF对大鼠胫骨骨折部位Ang-1与bF-GF表达及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电刺激及外源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因子及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3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电刺激组、rhG-CSF组和电刺激+rhG-CSF组,每组20只,制备大鼠胫骨闭合性骨折模型,rhG-CSF组和电刺激+rhG-CSF组分别在骨折后3 h皮下注射rhG-CSF,连续注射5天,电刺激组和电刺激+rhG-CSF组分别在骨折后第5天进行跨皮电刺激大鼠小腿,2周取材刺激9天,4、6、8周取材刺激15天,各组分别在2、4、6、8周取材,每次5只,制成脱钙骨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骨折部位促血管再生因子Ang-1、bFGF和血管新生因子CD31标记后统计分析,用血管墨汁灌注法对大鼠骨折部位血管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促进骨折部位Ang-1、bFGF、CD31的表达量,电刺激+rhG-CSF组与电刺激组、rhG-CSF组相比阳性表达均显著升高。墨汁灌注染色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促进大鼠骨折部位血管、血管网的形成,加速骨折后的血管重建,尤其以电刺激+rhG-CSF动员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采用电刺激及外源性rhG-CSF动员均可促进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再生因子的表达,加速血运重建,且联合作用优于单一因素,为加速骨折愈合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马文红田振军
关键词:干细胞动员血管再生血运重建
间歇运动大鼠心肌HDAC7-MEF2-MMP10表征的时相性与血管再生研究
目的:探讨间歇运动对心肌血管再生及HDAC7-MEF2-MMP10通路的影响。方法:3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运动1周组、运动3周组、运动5周组、运动7周组,每组12只,采用跑台运动方式进行间歇运动训练。间歇...
马文红田振军
关键词:心肌血管再生
文献传递
被动运动和(或)骨髓干细胞动员对骨折大鼠血管再生的形态学观察
<正>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手段(被动运动、骨髓干细胞动员、被动运动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骨血管再生的影响,为加速骨折愈合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研究方法:3月龄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骨折模型组(A组);...
马文红田振军
文献传递
骨骼肌被动收缩和rhG-CSF动员对骨折大鼠血管再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干预手段,对骨折大鼠愈合过程中骨折部位CD34、FⅧ-RAg及血管再生通路VEGF/VEGFR-2的影响,为加速骨折愈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80只3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骨折模型组;骨折+动员剂组;骨折+被动收缩组;骨折+动员剂+被动收缩组。骨折后分别在2、4、6、8周取材,制成脱钙骨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测试骨折愈合过程骨痂处CD34、FⅧ-RAg及血管再生通路VEGF/VEGFR-2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各干预手段均可增加CD34、FⅧ-RAg、VEGF、VEGFR-2在大鼠骨折部位的表达量。且动员剂+被动收缩组>被动收缩组>动员剂组>模型组。结论:骨骼肌被动收缩和(或)rhG-CSF干预均可促进造血干细胞/内皮祖细胞(HSCs/EPCs)的动员,促进血管再生通路VEGF/VEGFR-2的表达,促进血管再生,且被动收缩协同rhG-CSF动员的双重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此方法简单、易行,为骨折病人早期运动康复手段与方法的筛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马文红田振军
关键词:骨骼肌干细胞动员血管再生VEGFR-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