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卫军
- 作品数:22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c与Th细胞漂移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探讨Tc1/Tc2、Th1/Th2及Tc/Th的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分期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全血培养、T淋巴细胞荧光标记的流式细胞术分析SLE稳定期和活动期患者及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内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表达率的变化,比较Tc1、Tc2;Th1、Th2,Tc/Th细胞比率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稳定期、活动期的变化,与SLEDAI分期的相关性。结果:SLE活动期患者的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其Tc1、Th1细胞表达水平、Tc1/Tc2、Th1/Th2比值则均明显高于SLE稳定期及正常对照组(P<0.05),但在SLE稳定期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Tc/Th的失衡及Tc与Th细胞向Tc1、Th1漂移的变化在SLE的发病机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 顾卫军张庆国朱伟郭玉琳张鲁勤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TC1/TC2TH1/TH2细胞因子
- 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特性的临床分析
- 2007年
- 朱伟郭玉琳顾卫军葛晋源姜岩张鲁勤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培养单个核细胞地塞米松
- 实时定量RT—PCR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调节基因1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09年
-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正调节基因1(CLLU1)在CLL患者的表达特征,探讨CLLU1在C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qRT—PCR)检测41例CLL患者外周血标本CLLU1的表达。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2^(-△Ct)方法计算CLLU1的相对定量值。组间对比采用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CLLU1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IgVH基因突变、CD38和ZAP-70蛋白的关系。结果qRT—PCR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值均〉0.99,敏感度可以检测到10^2个拷贝/μg RNA,批内差、批间差分析结果其变异系数(CV)均〈5%。41例患者CLLU1表达水平中位数为0.139(0~5256.912)。CLLU1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IgVH基因突变、CD38密切相关,Binet B+C期患者CLLU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inetA期患者(P=0.040),无IgVH突变患者的CLLU1表达水平高于IgVH突变患者(P=0.021),CD38阳性患者中CLLU1表达水平较阴性者高(P=0.045)。结论采用qRT—PCR方法检测CLLUI表达敏感可靠。CLLU1表达水平与CLL临床分期和重要预后因素IgVH基因突变及CD38密切相关,并可较准确地预测IgVH突变情况,在CLL的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 顾卫军徐卫缪扣荣朱丹霞乔纯李建勇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B细胞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染色体畸变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
- 2012年
- 目的明确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见的染色体畸变及其与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改良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对2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外周血及骨髓进行染色体分析,探索染色体畸变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25例外周血染色体标本中,22例获得满意分裂相,其中19例有克隆性异常。染色体异常多涉及1、2、3、5、7、13、14、17、18、22号及x等染色体。制备25例骨髓染色体,19例获得满意分裂相,其中有16例克隆性异常。25例对照组染色体异常核型有1例,与以上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及Ⅳ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染色体畸变发生率为81.8%,明显高于1期以及Ⅱ期染色体畸变发生几率(7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染色体畸变率较高,且与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 张鲁勤郭玉琳朱锋顾卫军朱伟
- P53-inducible Gene 3(PIG-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本研究旨在探究P53-inducible gene 3(PIG-3)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健康成年人PIG-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判断其与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Western blot检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PIG-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化疗后6个月PIG-3蛋白表达较化疗前升高。RT-PCR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大小为1285 bp,与理论值吻合。结论:PIG-3表达下调可能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密切相关,故PIG-3有可能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及预后检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 朱锋张鲁勤顾卫军朱伟郭玉琳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GENE免疫印迹
- 实时定量逆转录PCR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脂蛋白酯酶mRNA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09年
- 目的研究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脂蛋白酯酶(LPL)表达情况,探讨LPL在CLL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Taqman探针技术的实时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方法检测62例CLL患者及1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中LPL的表达水平。对LPL表达水平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ZAP-70蛋白和CD38表达等预后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LPL表达的最佳分界值,计算其对IgVH突变情况的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qRT—PCR标准曲线的R^2均≥0.990,敏感度可以检测到10^2拷贝/μg RNA,批内差及批间差变异系数(CV)均小于5%。62例CLL患者LPL表达水平中位数为0.0060(0~0.7370)。在10名健康对照者中LPL均不表达或低表达,LPL中位表达水平为0(0—0.0004)。在经CD19磁珠分选后的3份CLL患者标本中,LPL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360、0.0750和0.1970,与分选前表达水平(分别为0.0240、0.0740和0.2250)相似。LPL表达水平与IgVH基因突变情况相关(r=0.45,P〈0.05),无突变患者的LPL中位表达水平为0.0060(0.0007—0.1100),明显高于突变患者的LPL中位表达水平[0.0020(0.0002~0.0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6.5,P〈0.05);LPL表达水平与ZAP-70(r=0.38,P〈0.05)及CD38(r=0.43,P〈0.05)均显著相关。按照IgVH突变情况作为标准对LPL表达水平做ROC曲线分析,确定最佳分界值为0.036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72.4%,对IgVH突变情况阳性预测值(无突变)为51.8%,阴性预测值(有突变)为83.3%。结论qRT-PCR方法检测LPL表达敏感可靠。LPL表达水平与CLL重要预后因素IgVH基因突变、ZAP-70、CD38密切相关,并可较准确地预测IgVH突变情况,在CLL的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
- 沈秋丹徐卫顾卫军乔纯缪扣荣朱丹霞吴雨洁刘琼李建勇
- 关键词:脂蛋白脂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治疗前后Th1/Th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ITP患者药物治疗前后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IL-10水平,分析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并结合疗效作相关性分析。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结果:药物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1)。而Th2细胞因子IL-4及IL-10水平在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h1/Th2比例升高。ITP患者Th1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在治疗显效组表达均明显高于良效及进步组和无效组(P<0.05),良效及进步组与治疗无效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相关性分析,患者的疗效与IFN-γ、IL-2均呈正相关。结论:ITP患者药物治疗后Th1细胞因子IL-2、IFN-γ表达升高,且Th1与ITP患者疗效密切相关。
- 张庆国朱锋张鲁勤朱伟顾卫军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辅助性T淋巴细胞干扰素白细胞介素
- DC/CIK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36例确诊的恶性血液病,其中,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2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急性髓细胞性...
- 张鲁勤顾卫军朱伟朱锋郭玉琳葛晋源
- 炎症因子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易栓状态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易栓状态的干预作用。方法以36例确诊SLE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通过SLE疾病活动指数( SLEDAI)评价SLE患者病情活动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IL?8、IL?18、TNF?α的浓度;以磁珠法检测血凝常规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以及血浆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炎症因子 IL?1β(t=33.209,P<0.001)、IL?6(t=11.005,P<0.001)、IL?8(t=13.419,P<0.001)、IL?18(t=15.693, P<0.001)、TNF?α(t=14.933,P<0.001)在SLE患者体内表达明显升高,炎症因子IL?1β( t=5.229,P<0.001)、IL?6( t=4.848, P<0.001)、IL?8( t=19.827,P<0.001)、IL?18( t=6.344,P<0.001)、TNF?α( t=7.655,P<0.001)在SLE活动期患者体内表达较非活动期患者升高。(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患者血浆D?D表达浓度明显升高(t=-6.700,P<0.001),AT表达减少(t=5.274,P<0.001);D?D(t=3.163,P=0.003)、AT(t=-3.194,P=0.003)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SLE患者体内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SLE患者的炎症因子IL?1β( r=0.359,P=0.032)、IL?6( r=0.863,P<0.001)、IL?8( r=0.644,P<0.001)、IL?18( r=0.535,P=0.001)表达浓度与其SLEDAI评分呈正相关。(4)在SLE患者体内,炎症因子IL?1β(r=0.407,P=0.014)、IL?8(r=0.496,P=0.002)、IL?18( r=0.390,P=0.019)、TNF?α( r=0.808,P<0.001)表达浓度与血浆D?D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炎症因子IL?1、IL?6、IL?8、IL?18、TNF?α浓度与其病情活动相关,且导致患者机体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形成有�
- 顾蔚张鲁勤胡海波朱伟葛晋源顾卫军
- 关键词:炎症因子免疫紊乱系统性红斑狼疮
- 实时定量RT-PCR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调节基因1表达及临床意义
- <正>目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正调节基因1(CLLU1)是一种特异性表达于CLL的基因,位于染色体12q21.33-12q22。CLLU1不仅与CLL的预后呈负相关,且与IgVH、ZAP-70及CD38等其它预后因素密切...
- 徐卫顾卫军乔纯缪扣荣朱丹霞范磊刘澎李建勇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