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章勇

作品数:8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骆驼刺
  • 3篇疏叶骆驼刺
  • 3篇塔克拉玛干沙...
  • 3篇花花柴
  • 2篇植物
  • 2篇沙埋
  • 2篇建群种
  • 2篇风沙
  • 1篇地表
  • 1篇点格局分析
  • 1篇幼苗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植物特征
  • 1篇沙地
  • 1篇沙源
  • 1篇生理影响
  • 1篇水分
  • 1篇群落
  • 1篇种间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新...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塔克拉玛干沙...

作者

  • 8篇王雪芹
  • 8篇韩章勇
  • 6篇杨帆
  • 4篇马洋
  • 3篇刘进辉
  • 3篇杨东亮
  • 1篇何清
  • 1篇唐钢梁
  • 1篇郑新倩
  • 1篇胡永锋
  • 1篇霍文
  • 1篇张波

传媒

  • 3篇干旱区研究
  • 2篇中国沙漠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干旱区地理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风蚀和沙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骆驼刺水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风沙活动十分频繁,风蚀和沙埋是该地区自然植被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该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以该区域主要建群种植物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为研究对象,对一次强沙尘天气过后沙丘表面5种不同风蚀沙埋状况的骆驼刺植物进行标定(包括10 cm风蚀、5 cm风蚀、不蚀不积、10 cm沙埋、30 cm沙埋),天晴后测定其叶水势、叶片含水量、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等参数,分析研究自然环境条件下风蚀和沙埋对骆驼刺水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风蚀显著降低了骆驼刺叶水势和叶片含水量,进而导致植物气孔导度降低,并引起植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下降。风蚀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低于沙埋,特别是在10 cm风蚀深度明显降低。(2)沙埋增加了骆驼刺的叶水势、叶片含水量和气孔导度,并引起植物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上升,水分利用效率也得到提升。(3)风蚀条件下骆驼刺所受胁迫增加,但可以通过增加活性反应中心的数量和光化学效率来抵消胁迫造成的不利影响。沙埋条件下骆驼刺受胁迫减轻,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和用于光化学反应的能量随着沙埋程度增加而减小,这是骆驼刺适应风沙环境的一种生存策略。(4)与5 cm风蚀以及10 cm沙埋相比,10 cm风蚀显著抑制骆驼刺的生长,30 cm沙埋则会显著促进骆驼刺的生长。
马洋王雪芹张波刘进辉刘进辉韩章勇
关键词:骆驼刺光合作用沙埋水分风蚀
风沙侵袭影响下绿洲边缘植物群落点格局分析被引量:16
2012年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为研究区,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风沙侵袭影响下植物群落结构和点分布格局的变化。风沙侵袭对植物组成种类无影响,均由骆驼刺、柽柳和花花柴组成,但自内侧向外围随着风沙侵袭强度加大,植株密度和盖度会明显降低,组成比例上从以骆驼刺为主向各种群均匀发展,并且骆驼刺的树冠面积随之显著增加,柽柳和花花柴的树冠面积显著减小。种群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3个种群在30 m的空间尺度上均以聚集分布为主,随风沙掩埋强度增加,3个种群分布类型从聚集变为随机,且聚集分布的尺度范围及聚集峰值所在尺度逐渐减小。研究区内各种群间以负关联为主,随风沙侵袭强度加大,各种群间的负关联程度及尺度范围均呈减弱趋势,最终变为不关联或部分尺度上较弱负关联。风沙掩埋的直接干扰和植物适应性及种间关联关系是种群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强烈的风沙掩埋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促使群落退化,所以绿洲边缘的流沙深入区是过渡带建设及保护的重点区域。
杨帆王雪芹杨东亮韩章勇郑新倩
关键词:植物群落种间关系塔克拉玛干沙漠
绿洲-沙漠过渡带柽柳灌丛沙堆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格局被引量:19
2014年
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分析位于过渡带内侧、中部及外围的柽柳灌丛沙堆的形态特征、形态参数间关系、大尺度内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相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柽柳沙堆的典型形态呈凸起半椭球状,上部被柽柳灌丛覆盖,沙堆高0.27~3.21 m,体积0.30~291.63 m3,树冠面积2.39~128.76 m2。过渡带由内向外单体沙堆及灌丛尺度显著增加,且沙堆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蝌蚪状发展。②柽柳灌丛沙堆各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沙堆长度与宽度、底面积与高度间的显著回归关系会随过渡带由内向外逐渐由线性关系变为二次函数;柽柳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呈显著线性关系,其斜率会随过渡带由内向外逐渐增加。③柽柳沙堆分布密度沿过渡带由内向外逐渐降低,且空间格局类型会在100~250 m较大尺度范围上从聚集转向随机,整体聚集强度增加,而聚集强度峰值所在尺度和聚集规模则逐渐缩小。目前,该区域柽柳沙堆整体处于增长阶段,且可判定沙堆的产生是由土地退化引起的,其中过渡带外侧现处于快速退化时期。
杨帆王雪芹何清郑新倩韩章勇霍文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
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与沙堆形态的互馈关系--以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例被引量:13
2012年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域,根据沙源供给丰富程度的明显差异,在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随机选择100个相对独立的柽柳灌丛沙堆,对每个沙堆形态进行测量,并对沙堆上的柽柳灌丛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不同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形态特征和沙堆形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4种沙源供给条件下,柽柳灌丛高度相对稳定,灌丛长度、宽度、树冠投影面积、总枝条数、新枝率、基部新枝率和生物量随着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而相应增加。(2)随沙源供给丰富度的增加沙堆尺度显著增大,外形向着沿风向拉长的不对称圆丘状发展,风影沙尾轮廓逐渐清晰。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长度与宽度协同增长,回归曲线在流动沙地为二次函数关系,在其它3种沙地呈线性相关;底面积与高度表现为良好的二次函数关系;底面积与体积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3)柽柳灌丛形态参数与沙堆形态参数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其中树冠面积与沙堆体积间为显著线性关系,而树冠大小又与总枝条数以及新枝率密切相关,柽柳灌丛沙堆的适应机理应归于不断增加的沙源供给而产生的风积沙埋对柽柳灌丛生长的促进作用及灌丛与沙堆间的互馈效应。该区域柽柳沙包的形成以一定灌幅的存在为前提,可以判定是土地退化的产物,其中半流动沙地生境相对于其他沙地正处于急速退化中。
杨帆王雪芹杨东亮韩章勇
风蚀沙埋对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幼苗的生理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风蚀沙埋是风沙活动区植物生长发育面临的重要干扰因子。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主要建群种疏叶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花花柴(Karelinia caspica)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设置对照、1/3 H(H为林高)沙埋、2/3 H沙埋、3/3 H沙埋、风蚀2cm、风蚀5cm和风蚀10cm等7个处理,测定处理后2种植物幼苗的丙二醛、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参数,系统研究这2种植物幼苗对风蚀沙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1)风蚀沙埋后,花花柴幼苗体内丙二醛累积,造成膜损伤,而疏叶骆驼刺幼苗的丙二醛含量变化不大。(2)沙埋胁迫下疏叶骆驼刺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升高,而风蚀胁迫下叶绿素含量降低。3/3 H沙埋下花花柴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他风蚀沙埋处理下叶绿素含量均降低。(3)风蚀沙埋处理下,疏叶骆驼刺幼苗的光合速率升高,而花花柴幼苗的光合速率降低,可见疏叶骆驼刺幼苗耐风蚀沙埋的能力强于花花柴幼苗。
马洋王雪芹韩章勇刘进辉
风沙流输沙通量垂向分布研究——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流沙地表风沙流观测为例被引量:24
2012年
于2010年4—6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外缘流沙地进行风速、风向和输沙量同步观测,利用观测到的28组数据对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4.5~8m.s-1的风速区间内,总输沙率随风速增长速率较慢,大于8m.s-1时增长迅速。在较小风速时,4个高度层(1cm、3cm、9cm和19cm)的输沙比率变化不明显,当风速大于6.6m.s-1时,1cm和19cm高度输沙比率的调整较为明显,前者减小而后者增加,中间两层(3cm、9cm)则维持一定波动。不同的蚀积条件对于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平均跃移高度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表沙粒的吹蚀和堆积过程。在4种常见的描述输沙通量垂向分布的模型中,Zingg的修正幂函数具有最好的拟合程度,但反映的风沙流信息最少,简单幂函数的参数包涵了最为丰富的风沙流信息但拟合程度最差,指数函数同时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和参数意义,Fryrear的幂函数则与指数函数恰恰相反。在沙物质以极细沙为主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指数函数较之简单幂函数能更好地描述该区域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验证并补充了风洞实验的结果。综合比较认为,指数函数能更好地描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输沙通量的垂向分布。
杨东亮王雪芹胡永锋杨帆韩章勇
关键词:塔克拉玛干沙漠
沙埋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半固定沙地、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选择了3个50 m×50 m的典型样地,分别代表轻度、中度和强度3种沙埋条件。每个样地内确定植物种类组成,测定两种建群种植物的高度和冠幅,同时对相应的灌草丛沙堆进行形态测量;利用全站仪采集所有植物的空间点坐标数据,运用Ripley’s K(t)函数点格局分析,研究沙埋对两种建群种植物特征与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埋强度的增加,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两个建群种植株数量减小,数量比例从以花花柴为主向以骆驼刺为单优势种群方向发展,死亡植株比例从半固定沙地的14.5%升高到流动沙地的40.3%;疏叶骆驼刺和花花柴植株高度和冠幅从半固定沙地到半流动沙地有所降低,但疏叶骆驼刺在流动沙地中又表现出增加趋势;对应的灌草丛沙堆体积随沙埋强度增加而变大,沙堆形态从多种类型并存向带有风影沙尾的蝌蚪形为主转变;花花柴和骆驼刺均以聚集分布应对风积沙埋的威胁,两种植物的种群间关系并不明显。总体来看,风积沙埋有碍于两种建群种植物的繁殖与生长,但骆驼刺具有更强的耐沙埋能力,特别是在流动沙地中留存下来的骆驼刺植物单体明显大于半固定和半流动沙地。集群分布的植物沙堆往往从基部合并,导致相对密集的植物分布区总与局部凸起的地形相对应,是风沙环境中植物群体与风积沙埋相互作用的结果。
韩章勇王雪芹杨帆马洋刘进辉
关键词:沙埋疏叶骆驼刺花花柴
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两个建群种阻沙能力对比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为研究区,在区域内确定了一个100 m×500 m的骆驼刺—花花柴—柽柳植物群落样地,随机选择了67株疏叶骆驼刺和67株花花柴植株,对每株植物及其沙堆形态参数进行测量,对比分析两个建群种草本植物形态和沙堆形态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与植物的阻沙能力。结果表明:两种灌草丛植物地面植株平均高度和沙堆的平均高度均相近,但骆驼刺灌丛的平均冠幅面积和冠幅体积,分别是花花柴灌丛的近1.8倍;灌丛沙堆的平均底面积和体积,分别是花花柴沙堆的近1.7倍和2.0倍。骆驼刺灌丛沙堆形态参数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花花柴沙堆,骆驼刺灌丛沙堆的底面积及体积的增长幅度较花花柴大。总体而言,骆驼刺灌丛具有更强的空间占有能力,对地表的防护作用面积大,植物个体阻沙能力强。但在两种植物生长的早期阶段,花花柴则显示出较强的阻沙性能,说明不同生长阶段两种植物的阻沙能力大小存在差异。
韩章勇王雪芹杨帆马洋
关键词:灌丛沙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