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喜彬

作品数:4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新仙女木
  • 2篇末次冰消期
  • 2篇冰消期
  • 1篇地层剖面
  • 1篇新仙女木期
  • 1篇新仙女木事件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剖面
  • 1篇末次冰期
  • 1篇末次冰消期以...
  • 1篇环境演变
  • 1篇古河道
  • 1篇海平
  • 1篇海平面
  • 1篇YD
  • 1篇冰期
  • 1篇长江
  • 1篇潮流场
  • 1篇值模拟

机构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教育部

作者

  • 4篇韩喜彬
  • 3篇李广雪
  • 2篇杨子赓
  • 2篇刘勇
  • 1篇史经昊
  • 1篇李家彪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仙女木期古黄海潮流场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2009年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12.9~11.6 cal.kaBP),中国东部陆架海平面在-66 m等深线附近振荡徘徊,海水进入到现代北黄海南部,黄海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型海湾。运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对这特殊的狭长通道型海湾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当时的潮流场非常的强,水深较浅的区域多为旋转流,水深较深的中间槽部区域多呈往复流,不断冲刷底部,带走悬浮泥砂。进入黄海后,潮波从前进波转变成旋转波,并在西岸出现两个发育不完全的无潮点。潮余流在古黄海西部及中部海域一致向东南和南向流动,并且流速较大,但在口门处流速减小,海湾中部冲刷起的底部沉积物可能被余流带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而在东部海域,余流具有向北流的趋势,从而在古海湾的中央区域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逆时针向环流,很有可能是韩国西南现代泥质区接收泥质沉积的开始。南黄海东侧发育的潮流沙脊群的延伸方向及潮流砂的粒度组成和古黄海的潮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新仙女木时期波动较小的海平面和稳定的潮流场是潮流沙脊群形成的有利因素。可以说新仙女木期的海流、潮流和潮余流对古黄海的塑造奠定了现代黄海的形态。
韩喜彬史经昊李家彪李广雪
关键词:新仙女木期潮流场数值模拟
末次冰期东海陆架平原上的长江古河道被引量:38
2005年
根据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探测资料,划分出虎皮礁凸起东南部浙东-西湖凹陷区末次冰期古河道体系.古河道充填沉积体的分布表明,在末次冰期低海面时期,长江主要途经长江凹陷进入外部陆架低地平原,由于平缓地形的缓冲作用,流入冲绳海槽的大型古河道难以发育,但对低海面时期冲绳海槽北部的淡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认为,在长江口外有6条大型古河道系统(A^F),是末次冰期长江在东海陆架平原上的主要流路,古河道分布与现在海底带状高地形有对应关系.
李广雪刘勇刘勇杨子赓杨文达韩喜彬
关键词:长江古河道海平面地层剖面
中国东部陆架海对“新仙女木”事件的响应被引量:6
2005年
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强烈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响应。在“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海平面在-50 m水深位置稍微下降或振荡徘徊,在-50 m线上则以湖泊沼泽、埋藏河床、风沙沉积记录为主,-50 m以下则以海洋沉积记录为主,这条线的附近则存在沼泽泥炭和古潮流沙脊。
韩喜彬李广雪杨子赓宋健娜刘勇
关键词: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消期
末次冰消期以来古黄海的环境演变及YD事件研究
末次冰消期本是气候变暖的时期,但期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短周期降温事件,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Event,简称YD)就是在持续升温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一次降温事件,也是地质历史上离现在最近表现最强烈的降温事...
韩喜彬
关键词:环境演变末次冰消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