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经昊
- 作品数:23 被引量:135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土资源部地质大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胶州湾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
- 本文利用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以溶解态的保守性物质为湾内水体的示踪剂,建立一个欧拉弥散水交换模型。把胶州湾划分为7个区,基于平均滞留时间的定义,全面探讨了天文潮和季风对海湾水交换过程的作用。此外,考虑到示踪剂释放时...
- 史经昊李广雪
- 关键词:水交换季风
- 文献传递
- 大规模养殖活动对罗源湾潮动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基于罗源湾2013年4至5月潮位、潮流实测数据,结合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历史资料和模拟结果,研究了大规模高密度养殖区内潮动力结构的特征及其对养殖活动的响应。潮流在罗源湾养殖区,基本呈两层结构,近表层以落潮流为主,中底层以涨潮流为主,潮流主要从中下层流入,表层流出。高密度的养殖设施和生物的存在,阻碍了海湾水体的流动,致使水平流速垂向上出现"双边界层"结构,表层和底层的流速较小,最大值出现在中下部,平均流速整体减小,潮汐不对称效应减弱,潮波变形程度降低。
- 赵东波史经昊姬厚德杨顺良
- 关键词:潮汐数值模拟
- 黄河三角洲软弱层变形和刺穿作用被引量:3
- 2008年
- 黄河三角洲刺穿体分布在废弃三角洲叶瓣水下斜坡的下部,成因与密西西比三角洲有很大差别,其形成与软弱层变形(内因)和海洋侵蚀(外因)密切相关。高分辨率黄河三角洲典型的地震地层和解释地层剖面、浅地层剖面和钻孔资料联合解释表明,海底刺穿的发源层来自于河口沙坝下部的前三角洲相软弱层变形。三角洲特有的地层结构造成软弱层上覆的物质压力分布不均,普遍存在一个沿三角洲斜坡下部分布的低压异常带,三角洲堆积过程中,软弱层在低压异常带中的变形已经存在,形成前三角洲上部的凸出地形。黄河口摆动后,海底快速冲刷,在最大冲刷中心也是最大压力释放中心刺穿体形成,随着海洋侵蚀速率减缓,刺穿作用将逐渐减弱,最终将被冲刷消亡。软弱层变形及刺穿对海洋工程设施危害极大。类似这种三角洲特有的地层压力结构在平原海岸地区广泛存在,深入研究软弱层变形机理,对近海工程意义重大。
- 李广雪李君刘勇史经昊
- 关键词:软弱层黄河三角洲
- 胶州湾北部高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被引量:3
- 2009年
- 胶州湾北部高新区建设是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决定性环节。将高新区生态系统划分为建设用地、森林、草地、农田、河流、人工湿地和湿地7个类型,使用价值量评价法评价了新规划可能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新规划实施后生态服务总价值由2007年的4.72亿元降至4.31亿元,损失幅度达8.82%,主要是填海造陆造成的;单位面积平均生态服务价值由18 391元/hm2降至16 768元/hm2,但仍然大于全球和中国的平均值。8项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在规划后有增有减,食物生产、水文处理、废物处理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有所损失,气体调节、气候调节、保持土壤和原材料生产功能有所增加,总体来看减少量大于增加量。总之,高新区规划符合建设高效生态城市的长远目标,建议对后续填海造陆和备用土地利用要引起高度重视。
- 张志恒李广雪刘勇史经昊周春艳
- 关键词:生态系统
- 胶州湾近150年来海岸变迁被引量:15
- 2010年
- 本文通过多时相卫星遥感结合历史海图、水深资料研究近150年来胶州湾岸线属性和位置变化。1863~1935年胶州湾以自然演变为主导,岸线变化很小,因自然淤积潮间带面积缓慢减小,72年中仅减少了15.68 km^2;而1935年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胶州湾岸线变化很大,大面积的自然潮滩被盐田养殖区和人工填海代替,岸线普遍向海推进,总体上趋于平直造成潮间带面积和纳潮量急剧减小,1935—2005年潮间带面积减小了164.7 km^2,纳潮量减小了0.246 km^2。在近150年的时间里,胶州湾的面积缩小了38.6%,各种岸线类型历史长度变化反映了人类对胶州湾集中开发利用的几个阶段。1863年胶州湾的总水域面积为567.95 km^2,比2008年的大220 km^2,其中,1935年以后胶州湾面积的缩小速率大约是1935年以前的13倍。纳潮量变化规律与潮间带面积变化相似,2005年纳潮量比1863年减小了0.25×10~9m^3,减小了19%,其中1935年以后纳潮量的缩小速率大约是1935年以前的250倍。
- 周春艳李广雪史经昊
- 关键词:潮间带纳潮量
- 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 本文基于胶州湾多年历史资料,并以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环境动力学综合模型。通过实测资料对模型的验证,模拟了胶州湾四个年份的水动力、水交换、泥沙运动和底床冲淤演变过程。根据实测和模拟结果,提取了胶...
- 史经昊
- 关键词:水动力纳潮量数值模拟EFDC
- 胶州湾湿地动态变化的遥感分析及质量评价被引量:24
- 2008年
- 通过对1988、1997、2002和2005年4个时相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的解译,得到了各年份胶州湾湿地的变化情况,由此建立了海岸湿地质量定量评价体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环胶州湾沿岸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20年来胶州湾湿地退化状况日渐严重。初期阶段,自然湿地不断被人工湿地占据,后期又出现湿地向非湿地类型的转化。针对胶州湾湿地的现状,从湿地保护与城市、社会、经济统一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缓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保护胶州湾湿地的建议。
- 马妍妍李广雪刘勇史经昊
- 关键词:遥感湿地
-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5
- 2013年
- 利用胶州湾高密度网格化的30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研究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影响其空间分布差异性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Cu、Pb、Zn、Cd、Cr、Hg和As重金属元素由近岸向湾内呈现出差异性的分布规律,值得注意的是,Cu、Pb、Zn、Hg和Cr5种重金属元素在黄岛北部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值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强使得胶州湾的物质来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成为影响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此外,胶州湾的底质类型、复杂海洋水动力环境、底质类型多样性及生物作用等因素也对重金属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 何书锋李广雪史经昊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 海上地热能开发现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2024年
- 在世界能源短缺以及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背景下,随着海洋和地热能开发技术的进步,海上地热能的潜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全球海上地热资源开发热点区域分布,以及海上地热资源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梳理了国内外海洋地热资源利用现状和关键开发技术,包括海上地热利用方式、地热勘查技术、地热资源评价技术、地热利用技术和地热能开发影响评价技术等,指出了当前中国海上地热能发展利用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资料薄弱、关键技术创新力不足、核心装备自主性差、激励政策不够完善等诸多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 田振环王厚杰王厚杰史经昊
-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 新仙女木期古黄海潮流场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 2009年
-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时(12.9~11.6 cal.kaBP),中国东部陆架海平面在-66 m等深线附近振荡徘徊,海水进入到现代北黄海南部,黄海形成了一个狭长的通道型海湾。运用环境流体动力学模型(EFDC)对这特殊的狭长通道型海湾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中采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以及三维数学模型二维化的方法。模拟结果显示当时的潮流场非常的强,水深较浅的区域多为旋转流,水深较深的中间槽部区域多呈往复流,不断冲刷底部,带走悬浮泥砂。进入黄海后,潮波从前进波转变成旋转波,并在西岸出现两个发育不完全的无潮点。潮余流在古黄海西部及中部海域一致向东南和南向流动,并且流速较大,但在口门处流速减小,海湾中部冲刷起的底部沉积物可能被余流带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济州岛西南泥质区。而在东部海域,余流具有向北流的趋势,从而在古海湾的中央区域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逆时针向环流,很有可能是韩国西南现代泥质区接收泥质沉积的开始。南黄海东侧发育的潮流沙脊群的延伸方向及潮流砂的粒度组成和古黄海的潮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新仙女木时期波动较小的海平面和稳定的潮流场是潮流沙脊群形成的有利因素。可以说新仙女木期的海流、潮流和潮余流对古黄海的塑造奠定了现代黄海的形态。
- 韩喜彬史经昊李家彪李广雪
- 关键词:新仙女木期潮流场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