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启云

作品数:56 被引量:501H指数:14
供职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地震科技星火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7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地震
  • 13篇断层
  • 9篇盆地
  • 8篇剖面
  • 8篇青藏高原
  • 7篇东北缘
  • 7篇隐伏
  • 7篇青藏高原东北...
  • 7篇钻孔联合剖面
  • 7篇北缘
  • 6篇银川盆地
  • 6篇滑动速率
  • 6篇活断层
  • 5篇隧道
  • 5篇南缘
  • 5篇活动地块
  • 4篇第四纪
  • 4篇断层探测
  • 4篇隐伏断层
  • 4篇古地震

机构

  • 44篇宁夏回族自治...
  • 29篇中国地震局
  • 9篇兰州大学
  • 6篇中山大学
  • 6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河北理工大学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 1篇天津城市建设...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四川公路桥梁...

作者

  • 56篇雷启云
  • 22篇杜鹏
  • 20篇王银
  • 16篇柴炽章
  • 11篇孟广魁
  • 11篇谢晓峰
  • 8篇郑文俊
  • 8篇俞晶星
  • 7篇张培震
  • 7篇王伟涛
  • 6篇谌文武
  • 6篇刘超
  • 5篇张景科
  • 4篇邵延秀
  • 3篇李传友
  • 3篇郑德文
  • 3篇张宁
  • 3篇刘兴旺
  • 2篇张会平
  • 2篇张学辉

传媒

  • 15篇地震地质
  • 3篇中国地震
  • 3篇西部探矿工程
  • 3篇震灾防御技术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2篇地震研究
  • 2篇天津城市建设...
  • 2篇地震工程学报
  • 2篇地震科学进展
  • 2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工程地质学报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城市与减灾

年份

  • 3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5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断错位移累积的贺兰山西麓断裂强震活动特性研究
<正>沿断裂带分布的各种断错地貌特征(如被断错的冲沟、河流阶地等)是断裂活动性最直接的证据和表现形式(邓起东等, 2004)。通过定量获取断裂带上被断错地貌体的位移分布,能够了解断层的活动特性,恢复断裂的破裂历史,并重建...
毕海芸郑文俊雷启云张培震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几何图像、运动转换与高原扩展被引量:57
2016年
基于近十几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运动特征调查与定量研究结果,在总结区域活动构造运动特征基础上,指出青藏高原东北缘发育有近东西-北东东向的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祁连-海原断裂、阿尔金断裂等)、北西西向的逆冲断裂带(祁连山内部及边缘断裂、河西走廊内部及边缘断裂和六盘山断裂等)和北北西向的右旋走滑断裂带(主要是鄂拉山断裂与拉脊山断裂)3组不同方向以及不同运动性质的活动断裂,它们共同控制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几何图像和运动转换;其中,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在区域构造运动转换过程中起着控制性作用,逆冲断裂一般发育在大型走滑断裂的端部,起着调节和吸收大型走滑断裂端部水平滑动的作用,而祁连山南部右旋走滑断裂主要是对不同块体差异运动过程进行调节。结合区域新构造变形的研究结果,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不同方向和性质活动构造的发育、形成、生长以及扩展过程,控制着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和演化的历史;高原东北缘由南向北逐渐扩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现今构造格架,而高原东北缘新活动边界在新生代晚期已越过河西走廊到达阿拉善地块南缘,同时在东北缘弧形构造带的位置也已形成了以三关口-牛首山断裂带为主的高原隆升和向外扩展的新边界。
郑文俊袁道阳张培震俞晶星雷启云王伟涛郑德文张会平李新男李传友刘兴旺
关键词:几何图像青藏高原东北缘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第四纪晚期构造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
2024年
鄂尔多斯地块是位于中国内地中心位置的典型活动地块,由于受西南部青藏地块和东部太平洋板块远程作用的影响,地块各边界带构造活动特征和变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文章总结了多年来围绕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边界带开展的活动断裂定量、地震孕育机制及活动特征等的已有研究结果,对地块周缘断裂活动特征及强震孕育机制进行系统总结。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不同边界带断裂第四纪晚期活动特征的不同是强震孕育环境差异的最直接的证据。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西边界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受青藏高原向北东挤压扩展的影响,西边界南段断裂以走滑、逆走滑和逆冲为主要特征。而向北到西边界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要特征;以青藏高原最新扩展前缘的三关口-牛首山断裂为界,北部的银川盆地表现为典型的断陷盆地,边界断裂有右旋走滑特征,地震活动多以正走滑型为主。北边界的河套盆地以北侧的正断层为其控盆构造,历史和古地震多集中在北侧边界断裂上。南边界的渭河盆地构造特征相对较为复杂,由两组正断层组成,历史大地震多发生在盆地南缘,盆地中北部有中强地震发生。东边界的山西地堑系由多个裂谷型盆地斜列组成,历史大地震表现为南强北弱,北部盆地受张-渤构造带的影响,盆地走向和断层运动性质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多具备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构造条件。综合认为,断裂活动特征典型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周缘各边界带,未来强震多发生在大地震离逝时间长的地震空区/空段,或是构造带的转换和交汇区。
郑文俊孙鑫雷启云龚志康王银刘兴旺李传友冯子鉴
关键词:强震活动地块边界带
TSP203地质超前预报原理及提高精度的途径被引量:11
2004年
TSP203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系统,笔者介绍了该系统的探测原理和提高探测精度的途径,并对进一步提高精度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张景科谌文武雷启云
关键词:地震波
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对折定位方法被引量:31
2011年
基于城市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的多次实践,总结出一种优化的断层定位方法——对折法。其步骤为:首先实施剖面两端的钻孔,在确保断层在两孔间之后,在两孔中间位置布设第3孔;继续确定断层所在区段,然后在其间二分之一处布设下一钻孔,依次类推,逐渐限定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同时,引入孔间标志层位坡降这一量化指标替代落差分析,并归纳出2个判据:1)若两孔间主要标志层位坡降>0,且坡降由浅至深递增,表明断层位于两孔之间;2)两孔间实施第3孔之后,若两孔间标志层位坡降相对之前及相邻区段显著增大,且随埋深递增,则为断层所在区段,而正常层位区段孔间标志层位坡降显著减小。应用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可较好地实现隐伏活断层的准确定位。
雷启云柴炽章孟广魁杜鹏王银谢晓峰
关键词:隐伏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
海原断裂带东南段土壤气体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44
2011年
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4个地点跨断层测量了土壤气中He、H2、N2、O2、CH4、C2H6、Rn和Hg的浓度及He、H2、CH4、Rn和Hg的通量。测量结果表明,N2/O2、Hg和Rn的背景值分别是4.2、50.4ng/m3和5.8kBq/m3;土壤气中He和CH4在海原断裂带东南段端部有强烈异常,并且脱气强烈,通量分别达到6.9mgm-2d-1和390mgm-2d-1;土壤气中H2和Rn是指示海原断裂东南段破裂位置非常有利的气体组分,在靠断裂中部区域通量达到最高,分别为5.5mgm-2d-1和828.6mBqm-2s-1;土壤气中Hg在断裂带的异常可作为指示断裂破裂位置的参考信号,其通量最高达到211.2ngm-2h-1。
周晓成王传远柴炽章司学芸雷启云李营谢超刘胜昌
关键词:海原断裂带土壤气地球化学
银川隐伏活动断裂工程避让问题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基于多手段多层次综合探测的结果,评估了银川隐伏活动断裂及其分支断裂未来产生地震地表破裂的可能性;通过对多种勘探剖面深浅部的衔接性分析,讨论了未来地表破裂发生的原地重复性。考虑勘探精度和前人对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的统计资料,确定了银川隐伏活动断裂未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可能范围,划分了断裂附近的危险地带和不利地带,并给出了不同类型建筑物避让危险地带的建议距离,可供城市规划和建设参考。
雷启云孟广魁柴炽章杜鹏王银谢晓峰
关键词:隐伏活动断裂地表破裂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在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库米什盆地南缘断裂陡坎为例被引量:9
2018年
通过数字化地形图和野外地形测量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传统方法存在时效性差、获取周期长、范围小等缺点,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DEM技术的出现为快速获取断裂带大范围的地形地貌数据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极大地提高了野外地形地貌数据获取的效率,该方法与激光雷达扫描技术(Li 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相比成本低,与Sf M(Structure from Motion)摄影测量方法相比覆盖范围大。然而,国内外目前尚缺乏针对用该方法获取的DEM精度是否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要求的报道。文中以LPS(Leica Photogrammetry Suit)为软件平台,以Worldview-2全色波段立体像对为数据源,选择植被覆盖稀疏的东天山库米什盆地南缘最新发现的地表破裂带作为研究区,提取了0. 5m分辨率DEM,基于该DEM数据测量了不同期次洪积扇上的断层陡坎高度,并与后差分GPS(DGPS,differential GPS)野外实测的地形剖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该方法获取的DEM高程与野外DGPS实测高程相差约-2. 82~4. 87m,经高程校正后与DGPS测线的吻合度很高,形态差异为0. 30m,能够精细刻画陡坎形态;对断层陡坎高度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 22m,能够满足活动构造定量研究中高精度地形地貌数据获取的需要,为快速获取断裂精细几何结构、断层剖面形态以及断层垂直位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后续野外工作中选择探槽开挖点、典型断错地貌点以及年代样品采集点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汪思妤艾明吴传勇雷启云张会平任光雪李传友任治坤
关键词:逆断层
银川隐伏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探测被引量:38
2008年
为获取银川隐伏断层近地表断错、上断点埋深、最新活动时代及滑动速率等信息,在浅层地震勘探基础上,沿断层自北向南横跨主断层布施了新渠梢、满春和板桥3条钻孔联合剖面,确定了主断层在3条剖面上的准确位置,获得主断层上断点埋深分别为5.18-8.30m(新渠梢)、5.01-6.50m(满春)和10.0-13.59m(板桥)。结合测年数据分析:新渠梢剖面断层全新世活动,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14mm/a;满春剖面断层也是全新世活动,但晚更新世末期以来滑动速率为0.05mm/a;板桥剖面断层全新世不活动。综合地震勘探资料进一步分析认为,以银古路为界,目标区银川隐伏断层分南北2段:北段属全新世活动断层,且自北向南活动强度呈减弱趋势,南段属晚更新世末期活动断层;北段活动强度显著大于南段。
雷启云柴炽章孟广魁杜鹏王银谢晓峰张学辉
关键词:活断层钻孔联合剖面滑动速率
贺兰山西麓断裂右旋走滑的地质地貌证据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2017年
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性质对厘定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块的现今界线,探讨青藏高原向NE扩展的影响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贺兰山西麓断裂切割了新近系背斜的西翼,干河沟组和清水营组之间的地质界线被右旋错动,位移>800m;在断裂附近的第四纪洪积高台地上,多处发育了与主断裂相交的次级张性节理(裂隙),其锐角指示主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性质;贺兰山西麓断裂南端发育的与主断裂斜交的正断层,表明断裂西盘向N运动并在端部形成拉张调整区,反映了主断裂水平运动为右旋走滑;形成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冲沟跨断裂发生了明显的右旋扭动。因此,贺兰山西麓断裂的水平运动是右旋走滑,而非前人认为的左旋走滑。从断裂活动和新生代地层变形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在贺兰山西麓断裂附近存在2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即早期褶皱变形,后期断裂活动。这2次构造变形是青藏高原对阿拉善地块的持续推挤,导致其向NE侧向挤出的结果。青藏高原扩展的影响范围在上新世末已抵达贺兰山西麓地区,并导致贺兰山西麓断裂的右旋走滑运动,形成了阿拉善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现今边界,也是青藏高原扩展的最新前缘。
雷启云张培震郑文俊杜鹏王伟涛俞晶星谢晓峰
关键词:右旋走滑青藏高原东北缘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