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艳玲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栓子
  • 5篇缺血
  • 5篇微栓
  • 5篇微栓子
  • 5篇脑缺血
  • 5篇分子
  • 4篇黏附分子
  • 3篇信号
  • 3篇微栓子检测
  • 3篇微栓子信号
  • 2篇动脉
  • 2篇栓塞
  • 2篇颅内
  • 2篇颅内栓塞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机构

  • 6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青岛大学

作者

  • 7篇隋艳玲
  • 6篇潘旭东
  • 3篇马爱军
  • 2篇伊帅
  • 2篇王琨

传媒

  • 2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年份

  • 6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脑缺血患者微栓子检测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采用微栓子检测技术研究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从而揭示黏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快的相关性,并为脑缺血的防治提供新的靶点。   方法:选择108例研究对象,其中68例为发病72h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
隋艳玲
关键词:脑缺血微栓子信号黏附分子
文献传递
脑缺血患者微栓子检测与粘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
潘旭东马爱军隋艳玲
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的微栓子信号监测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MES)与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52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进行MES监测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症状侧MES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症状侧(28.8%对4.5%,P〈0.05)。MES阳性率与狭窄程度、斑块超声回声、狭窄处收缩期血流速度以及卒中危险因素无显著相关性。结论MES主要发生存症状侧,与斑块不稳定更为密切。
伊帅潘旭东马爱军隋艳玲王琨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疾病脑缺血发作短暂性颅内栓塞
脑缺血患者微栓子检测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08例研究对象,其中68例为发病72h内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区域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经TCD检测微栓子信号(microembolic sig-nals,MES)分为MES阳性组(19例)和MES阴性组(49例);对照组40例,无脑梗死或脑缺血发作病史,且无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vascularcell adhesion molecule-1,sVCAM-1)水平。结果MES阳性组sICAM-1、sVCAM-1水平高于MES阴性组(P<0.05);MES阳性组、MES阴性组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黏附分子参与了脑缺血的损伤过程,且与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性相关。微栓子和黏附分子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隋艳玲潘旭东马爱军伊帅王琨
关键词:脑缺血微栓子信号黏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
目的通过检测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信号(MES),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性与黏附分子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潘旭东隋艳玲
文献传递
脑缺血患者的微栓子信号与黏附分子被引量:1
2010年
不稳定斑块是微栓子的主要来源之一.微栓子信号提示患者存在不稳定斑块,近期易发生脑梗死.一系列黏附分子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炎症反应和脑微循环功能的改变.黏附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白细胞黏附、迁移以及血小板聚集,促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最近的研究表明,黏附分子可能参与了微栓子的形成过程.对黏附分子和微栓子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药物和评价药物治疗的效果,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隋艳玲潘旭东
关键词:脑缺血颅内栓塞细胞黏附分子多普勒
平山病的鉴别诊断
平山病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肉萎缩,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等于1959年首先报道的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本病起病隐匿,好发于青春期,15~25岁为发病高峰,男性多见,病后1~5年病情开始稳定,极少数患者肌萎缩缓慢进展,...
潘旭东隋艳玲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