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霞

作品数:16 被引量:68H指数:6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医科大学科研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9篇临床病理
  • 6篇细胞
  • 5篇乳头
  • 5篇乳头状
  • 5篇乳头状癌
  • 5篇乳腺
  • 5篇肿瘤
  • 5篇免疫
  • 3篇组织化学
  • 3篇临床病理特征
  • 3篇免疫组化
  • 3篇免疫组织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病理特征
  • 2篇导管
  • 2篇导管内
  • 2篇导管内乳头状...
  • 2篇预后
  • 2篇原发性

机构

  • 16篇新疆医科大学...
  • 5篇北京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陈海霞
  • 11篇王维娜
  • 9篇张焕
  • 5篇陈定宝
  • 5篇王翠翠
  • 5篇张银华
  • 4篇马晓梅
  • 4篇房新志
  • 4篇姬文莉
  • 3篇赵峰
  • 3篇岳娜
  • 2篇蒲红伟
  • 1篇杨丽丽
  • 1篇陈鹏
  • 1篇杨波
  • 1篇毕兴
  • 1篇梁莉萍
  • 1篇牛越
  • 1篇李文婷
  • 1篇曹燕珍

传媒

  • 3篇临床与实验病...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新疆医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D20^+T/NK细胞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CD20^+T/NK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CD20^+T/NK细胞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例1扁桃体肿物。镜下见扁桃体黏膜组织中有弥漫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体积大,异型明显,部分区域细胞呈窦隙状生长。免疫组化:CD2、CD3、CD5、CD30和CD20(+),而PAX-5、CD79a、ALK、CD15和CD10(-),Ki-67阳性指数70%。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CD2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例2鼻咽部肿物。病理诊断: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CL),CD20^-。放、化疗后16个月出现胸壁皮肤肿物,活检见皮下纤维脂肪中有灶片状浸润的淋巴样细胞,细胞中等大小,核形欠规则。免疫组化:CD2、CD3、CD43、CD56、CD20和Gram-B(+),而PAX-5、CD79a、TIA-1和穿孔素(-),Ki-67阳性指数90%。EBER原位杂交(+)。病理诊断:CD20+ENK/TCL。结论 CD20+T细胞淋巴瘤少见,诊断困难,易误诊。诊断与鉴别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
张焕陈海霞张银华王维娜房新志陈定宝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CD20
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分析与蛋白质组学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TC-PTC)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研究高细胞亚型PTC蛋白质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鉴定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差异表达蛋白,寻找TC-PTC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6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术后标本,经病理诊断确诊,TC-PTC17例,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CPTC)50例,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同时收集其中17例TC-PTC,15例CPTC新鲜手术切除标本,另收集15例良性甲状腺结节(BTN)新鲜标本,应用蛋白质非标记定量技术(label-free)结合液相色谱与串联质谱技术(LC-MS/MS),鉴定和筛选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差异表达蛋白,GO及KEGG分析差异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富集的信号通路。结果TC-PTC组更易出现多发病灶、侵犯甲状腺被膜及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PTC组具有更大的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共分离和鉴定肽段数34294个,蛋白质总数4739个。与CPTC组及BTN组相比,TC-PTC组显著高表达的蛋白14个(FC≥1.3,P<0.05),其中6个蛋白是TC-PTC特定表达蛋白,分别是:NRP1、MTM1、COG1、SRP19、PRR15、CDC2L5。利用GO及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代谢、基因表达及翻译、生物合成等生物学过程,发挥结合、酶调节活性、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主要富集于核糖体生物合成、蛋白酶体系统、剪接体组成、磷酸戊糖途径等信号通路。进一步根据文献复习,我们筛选出4个可能与TC-PTC发生进展相关的蛋白,分别是:CD73、SNRPA1、NAPRT、NRP1。结论TC-PTC临床生物学行为更具有侵袭性和更高的临床T分期;TC-PTC与CPTC、BTN间存在高表达的差异蛋白,筛选的差异蛋白可能成为高细胞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潜在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王维娜陈海霞张焕杨波蒲红伟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蛋白质组学
TRβ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索TRβ1蛋白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Rβ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未发现TRβ1蛋白表达,癌旁正常肾组织中有50%呈现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肾透明细胞癌旁组织中TRβ1蛋白表达情况与病理分期、肿瘤是否有坏死无相关性,与肾透明细胞癌组织Furman分级呈正相关(r=0.425,P=0.006),与术后是否发生转移呈负相关(r=-0.386,P=0.014)。结论应用免疫组化PV二步法检测TRβ1蛋白可能有助于肾透明细胞癌的病理鉴别诊断。TRβ1蛋白缺失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肾透明细胞癌旁组织中TRβ1蛋白表达情况可能与预后相关。
毕兴陈海霞牛越杨峰陈鹏
关键词:肾透明细胞癌免疫组化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乳腺IMPC和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组织中Twist和E-cadherin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结果:乳腺IMPC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51/56)和82.1%(46/56),明显高于IDC组的43.0%(43/100)和51.0%(5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及肿块大小乳腺IMPC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IMPC和IDC组织中Twis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6.8%(43/56)和61.0%(6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2%(41/56)和68.0%(68/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ER表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民族、肿块大小、组织学类型、微乳头比例、脉管侵犯、PR及Her-2表达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Twist与E-cadherin在乳腺IMPC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P <0. 05)。结论:乳腺IMPC组织中Twist与E-cadherin均高表达,且其表达对肿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有重要意义,促进了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乳腺IMPC的发生、发展及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陈海霞王维娜姬文莉岳娜李文婷张银华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TWISTE-CADHERIN上皮间质转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3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囊内乳头状癌(ICPC)的概念于1983年由Carter等首先提出,被认为是导管内乳头状癌( IPC )的亚型。 Hill 和Yeh研究显示,ICPC肿瘤周缘完全缺乏或仅见少量肌上皮细胞,不同于导管内乳头状癌,提出了包被性乳头状癌(EPC)的概念。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3]引用了EPC的定义,将其列为单独病种。我们回顾性分析32例EPC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
张银华赵峰王维娜杨丽丽马晓梅陈海霞梁莉萍陈定宝
关键词:囊内乳头状癌包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ICPC肿瘤分类
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方法对134例结直肠癌组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4例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49.3%(66/134),第2外显子突变率42.5%(57/134),其中12及13密码子突变率分别为35.1%(47/134)和7.5%(10/134),第3外显子61密码子突变率1.5%(2/134),第4外显子117/146密码子突变率5.2%(7/134),BRAF V600E突变率4.5%(6/134)。左半结肠KRAS基因突变率54.5%(54/99)高于右半结肠34.3%(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半结肠BRAF基因突变率14.3%(5/35)高于左半结肠1.0%(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KRAS和BRAF基因突变与性别、年龄、民族、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RAS基因突变型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48个月(39.9%),与野生型47个月(46.2%)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AF基因突变型C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21个月(26.7%),与野生型48个月(44.7%)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风险模型结果显示,BRAF基因突变型是CR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B=1.664,OR=5.278,95%CI:1.505~18.516,P<0.05),而性别、年龄、民族、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均不是CR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RC组织中KRAS基因突变率高,BRAF基因突变率低。KRAS和BRAF基因突变型与肿瘤部位有关。BRAF基因突变型是CRC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海霞何亚楠王维娜马晓梅
关键词:结直肠癌KRASBRAF基因突变临床病理预后
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encapsulated papillary carcinoma,E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诊断为囊内乳头状癌或包被性/包裹性乳头状癌35例及48例对照组导管内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表型。结果 EP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9~83岁,平均61岁,肿块大小平均2.4 cm(范围0.6~4 cm)。35例EPC中,22例为单纯性EPC、7例伴导管原位癌、4例伴微小浸润癌、2例伴非特殊类型浸润癌。35例EPC与48例导管内乳头状癌病变内部均未见肌上皮细胞,CK5/6及p63肌上皮染色结果显示,EPC病变周围肌上皮数量较导管内乳头状癌导管壁肌上皮数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EPC中80%激素受体阳性,5.71%HER2表达阳性。8例(22.86%)EPC患者行肿块切除,27例(77.14%)患者行乳房切除术,3例(8.57%)发生淋巴结转移。术后经随访2~48月,患者均存活。结论乳腺包被性乳头状癌是一种好发于老年女性的恶性肿瘤,病变周缘肌上皮明显减少甚至缺如,单纯性EPC也可发生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的浸润癌,生物学行为介于原位癌与浸润癌之间。若单独发生或伴随原位癌及微小浸润癌时,应参照原位癌治疗,EPC伴随浸润癌时,应参照浸润癌的治疗标准进行。
王维娜陈海霞张银华赵峰张焕陈定宝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囊内乳头状癌
肝母细胞瘤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成人与儿童各1例比较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成人和小儿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成人和1例小儿HB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CT表现及病理大体、镜下、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成人与小儿HB实验室检查乙肝病毒检测阴性,血红蛋白均降低,成人AFP、CEA、ALP、GGT增高,小儿AFP、血小板计数、NSE、总胆固醇增高。肿块均位于肝右叶,最大径大于10 cm。成人及小儿HB均为混合性上皮和间叶型,主要由胎儿型及胚胎型上皮细胞及原始间叶成分构成,小儿HB间叶成分还含有骨样成分。免疫组化,β-catenin主要表达在成人胎儿性上皮成分细胞膜和细胞浆上,而小儿胚胎性上皮则为细胞核表达,P53在各成分中的表达均为阴性。结论HB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成人和小儿的HB临床病理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须与肝细胞肝癌、肝肉瘤样癌等鉴别。
马晓梅陈海霞房新志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成人小儿临床病理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B1(BRAF)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及3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石蜡包埋组织经QIAGEN试剂盒提取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点突变,分析BRAF V600E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9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BRAF V600E基因突变(93/110),38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BRAF V600E突变率为0%(0/38)。BRAF基因突变与甲状腺被膜外侵犯及临床高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女性患者是否绝经、直径大小、多灶性发生、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组织学亚型、包裹性或是浸润性、钙化、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0.05)。结论 BRAF V600E基因突变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为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王维娜曹燕珍陈海霞张焕房新志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时荧光PCR
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肾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嗜酸细胞腺瘤中1例侵及肾被膜纤维囊,1例侵透肾被膜纤维囊,2例侵及肾周脂肪;侵透肾被膜纤维囊者局部区域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患者均行肾部分切除术,随访3个月~6年,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但部分具有侵袭性的组织学特征,属于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由于部分病例具有局部异型性及侵袭性组织学特征,容易误诊为肾细胞癌而被过度治疗。因此正确评估肾嗜酸细胞腺瘤的预后,有助于对组织学特征的全面分析。
姬文莉岳娜陈海霞张焕王翠翠梁丽萍
关键词:肾肿瘤嗜酸细胞腺瘤侵袭性免疫组织化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