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旭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心律
  • 6篇心律失常
  • 4篇心肌
  • 4篇心律失常患者
  • 3篇心肌病
  • 3篇心室
  • 3篇心脏
  • 3篇遗传性
  • 3篇肌病
  • 3篇病变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描记
  • 2篇心电描记术
  • 2篇心电图
  • 2篇心律失常性
  • 2篇心律转复
  • 2篇心律转复除颤...
  • 2篇心脏性
  • 2篇心脏性猝死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北京核工业医...

作者

  • 10篇陈旭华
  • 7篇张澍
  • 6篇华伟
  • 6篇王靖
  • 5篇楚建民
  • 4篇浦介麟
  • 3篇丁立刚
  • 3篇韦伟
  • 3篇贾玉和
  • 3篇毛克修
  • 3篇赵英杰
  • 2篇关立克
  • 1篇牛红霞
  • 1篇王立清
  • 1篇杨跃进
  • 1篇张玉梅
  • 1篇陶燕
  • 1篇吴娜琼
  • 1篇李烨
  • 1篇郭琦

传媒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THE 23...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4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被引量:23
2014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王靖楚建民郭琦李烨陈旭华浦介麟华伟张澍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J波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使用27年一例被引量:2
2019年
患者男性,57岁,因"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27年,电池耗竭半月"入院。患者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右室心尖部长期依赖性起搏达27年之久。此外,行起搏器更换术前心脏彩超检查并未显示心功能下降。
胡奕然华伟顾敏张妮潇陈旭华丁立刚牛红霞张澍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双腔起搏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脉冲发生器电池电量
室性期前收缩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期前收缩,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但近10年的研究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在某些条件下可导致左室重构,甚至诱发心力衰竭症状。这些条件包括患者年龄、病程长短、室性期前收缩负荷及室性期前收缩的起源部位和室性期前收缩QRS波的宽度。诱发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室性期前收缩时左右心室失同步、心肌细胞能量储备耗竭、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血流比失调导致心肌缺血、钙平衡失调、氧自由基损伤,以及β受体密度下调、反应性下降等多种病理生理因素有关。近来有学者提出"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心肌病"的概念,和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一样,也可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未分类心肌病。
陈旭华浦介麟
关键词:室性期前收缩左室重构心力衰竭心肌病
心电图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心电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双心室病变组,分析比较三组的心电图特征。结果心脏MRI结果显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19例(31%),右心室弥漫病变组28例(46%),双心室病变组14例(23%)。心电图正常者3例,三组中各1例。伴有Epsilon波的患者24例(39%)、V1~V3导联的QRS波时限≥110ms的患者21例(34%)、V1~V3导联S波升支≥55ms的患者17例(28%)、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10例(16%)、病理性Q波的患者9例(15%),这些指标的发生率均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右心室局部病变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双心室病变组)。Epsilon波、V1~V3导联的QRS波时限≥110ms、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局部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1~V3导联S波升支I〉55ms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局部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心室病变组要高于右心室弥漫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在双心室病变组中要高于右心室弥漫病变组,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心室局部病变组患者心电图T波倒置多局限于V1导联,右心室弥漫病变组和双心室病变组T波倒置多数表现于胸前导联V1~V3或超过V3导联的胸前导联、以及下壁导联。结论心电图正常并不能排除ARVC。ARVC患者T波倒置在12导联心电图上具有很高的发生率,并且T波倒置在胸部导联的延伸与病变程度是相关的,T波倒�
赵英杰贾玉和关立克韦伟王靖毛克修陈旭华刘萧燕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心电描记术磁共振成像
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陈旭华华伟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43例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应用的疗效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对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情况及ICD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从2004-01至2011-06出院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43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共随访8~84(37.0±20.6)个月,无患者死亡。经ICD共记录到369次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及13次心室颤动(室颤)事件,均被ICD成功终止,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16例(37.2%)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速/室颤事件,被ICD正确识别并接受了恰当的治疗。无患者因室速/室颤事件发生晕厥。对于室速事件,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的总成功率为53.4%(197/369),首次成功率为20.8%(77/369)。6例(13.9%)患者发生了不恰当识别,1例(2.3%)患者发生了未识别事件。结论:ICD是治疗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合理设置治疗方案及参数可使ICD更充分地发挥预防猝死的作用。
陈旭华华伟王靖浦介麟张澍
关键词: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遗传性心律失常抗心动过速起搏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及术后随访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了解因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术后情况及ICD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从2004年6月到2011年6月诊断为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以及肥厚型心肌病并且植入了ICD的全部患者,通过定期随访及调阅患者的ICD内存储的数据了解患者术后的一般情况、IC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情况以及ICD的工作情况。结果共入选患者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8—78(41.5±15.8)岁,随访8~84(37.0±20.6)个月。21例(48.8%)患者在随访期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室速/室颤)事件,其中有5例(11.6%)患者发生的室速/室颤事件属于不恰当识别。1例患者在植入ICD后发生未识别事件。ICD共记录到室速/室颤事件382次,植入ICD后首次发生室速/室颤事件的时间为术后1~36(6.4±8.9)个月,84.6%的室速/室颤事件发生于1年内。ICD共启动治疗程序498次,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381次,同步电复律83次,高能量除颤34次。结论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高且复发早。二级预防植入ICD可有效预防患者猝死的发生。
陈旭华王靖丁立刚浦介麟楚建民华伟张澍
关键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性猝死随访离子通道病
特发性心室颤动长期随访的临床与心电图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 分析特发性心室颤动(室颤)患者的心电图与临床特征,探讨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21例特发性室颤患者,男性10例(47.6%),初次发生症状年龄平均(38.5±19.0)岁,随访分析其临床及体表心电图特征,按照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阳性组(J+组)和J波阴性组(J-组),比较两组死亡和室颤、晕厥发生的情况.结果 21例特发性室颤的患者中,9例室颤发生于凌晨睡眠时,5例室颤发生于情绪激动时,7例室颤发作无明确诱因.J+组(n=15)中有7例心电图J波合并QRS波切迹,1例合并早期复极.合并QRS波切迹的7例患者室颤发作时间为凌晨睡眠中.平均随访(42.4±39.9)个月后,J+组患者的年平均室颤发作次数明显高于J-组(n=6),分别为(1.3±0.5)次/年和(0.4±0.3)次/年,P<0.01.J+组死亡2例,J-组死亡1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室颤患者中J波阳性患者出现室颤复发的危险性高于J波阴性患者(RR 1.9,95%CI 1.1~2.9;P=0.03).结论 报道QRS波切迹的室颤患者有相似的凌晨睡眠时发作特点;J波在特发性室颤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而且预示着具有更高的室颤复发率.J波有望成为特发性室颤预后的预测因子.
王靖贾玉和毛克修陈旭华赵英杰韦伟张玉梅祝夏阳陶燕华伟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心室颤动心电描记术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吴娜琼王立清陈旭华杨跃进
关键词:高龄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病变程度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分析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病变程度与超声心动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61例已确诊的ARVC患者,根据心脏磁共振(MRI)检查结果,将其按病变侵犯部位分为右心室局部病变组(A组)、右心室弥漫病变组(B组)、累及左心室的双心室病变组(C组),分析比较3组间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心脏MRI结果示,A组患者19例(31%),B组28例(46%),C组14例(23%)。共15例(25%)患者超声心动图结果正常(A组13例,B组2例)。A组患者中均无右心房增大、右心室室壁变薄、右心室室壁运动减弱。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心室增大,右一tk,室流出道增宽、右心室室壁变薄及室壁运动减弱均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左心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无症状或局部轻度病变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容易漏诊,应当结合临床表现、心电图并进行心脏MRI检查。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中右心参数可以判断病变进展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赵英杰贾玉和丁立刚韦伟王靖毛克修陈旭华关立克张澍楚建民
关键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磁共振成像超声心动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