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金承龙

作品数:32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延边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瘢痕
  • 10篇细胞
  • 8篇瘢痕疙瘩
  • 6篇纤维细胞
  • 6篇成纤维细胞
  • 5篇蛋白
  • 5篇皮肤
  • 4篇激光
  • 3篇疗效
  • 2篇动态监测
  • 2篇炎症
  • 2篇中波紫外线
  • 2篇上骨折
  • 2篇上皮
  • 2篇上皮间质
  • 2篇上皮间质转化
  • 2篇神经肽
  • 2篇提携角
  • 2篇皮瓣
  • 2篇迁移

机构

  • 26篇延边大学医学...
  • 5篇延边大学
  • 1篇临沂医学专科...

作者

  • 31篇金承龙
  • 18篇金哲虎
  • 10篇金珊
  • 6篇崔晶
  • 5篇南美兰
  • 4篇金春玉
  • 3篇孙玉今
  • 2篇朱莲花
  • 2篇李林
  • 2篇崔艾丽
  • 2篇方宇辉
  • 1篇全松石
  • 1篇林贞花
  • 1篇赵静玉
  • 1篇金恩浩
  • 1篇金铁峰
  • 1篇刘美宏
  • 1篇杨玉宝
  • 1篇徐香淑
  • 1篇杨洋

传媒

  • 12篇中国皮肤性病...
  • 3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延边大学医学...
  • 2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皮肤科杂...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2017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提携角的动态监测在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胧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动态监测提携角及评价其疗效。 方法:2003年~2005年共手术治疗胧骨髁上骨折患者35例,术中切开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后,根据术前已测量的对侧正常肘关节屈曲0°、30°、...
金承龙
关键词:提携角肱骨髁上骨折骨折内固定术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多配体蛋白聚糖-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情况及其对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qRT-PCR方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的SDC-1蛋白表达情况。接下来通过转染SDC-1 siRNA序列,使SDC-1的表达下降。通过CCK-8法检测敲减SDC-1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测定敲减SDC-1对迁移相关蛋白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SDC-1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呈高表达(P<0.05)。与NC siRNA组相比,SDC-1 siRNA组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同时抑制MMP-9蛋白的表达(P<0.05);而两组间MMP-2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C-1在瘢痕疙瘩组织及成纤维细胞中高表达,敲减SDC-1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这为探讨SDC-1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迁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
崔晶金哲虎金珊南美兰崔婧博金承龙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细胞增殖细胞迁移
EMT在瘢痕疙瘩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上皮细胞极性丧失且发展为具有迁移和侵袭特性的间充质细胞的动态过程。EMT已被证实与伤口愈合、器官纤维化及癌症发展有关。瘢痕疙瘩的研究都专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近几年来广大学者们开始注重瘢痕疙瘩角化上皮细胞侵袭周围正常皮肤的现象。有证据表明EMT与瘢痕疙瘩的侵袭性、持续生长的类肿瘤特性有关。本文重点探讨EMT与瘢痕疙瘩的关系,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方向。
崔晶金承龙金珊金哲虎
关键词:瘢痕疙瘩上皮间质转化细胞因子
阿霉素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
2016年
[目的]探讨阿霉素(ADM)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上皮-间质转化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乳腺癌细胞MCF-7,用不同质量浓度ADM处理后观察形态变化,并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水平.[结果]ADM可使MCF-7细胞变长变扁,明显增加MCF-7细胞的vimentin蛋白水平(P<0.05),降低E-cadherin蛋白水平(P<0.05).[结论]ADM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CF-7上皮-间质转化.
孙玉今全松石金恩浩赵静玉李良金承龙
关键词: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阿霉素
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被引量:1
2009年
金承龙金哲虎
关键词:丛状神经纤维瘤
4-HPR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rocollagen Ⅰ、MMP-1及信号通路PI3K/Akt的影响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讨4-羟苯基维胺(4-hydroxyphenyl-retinamide,4-HPR)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及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对Ⅰ型前胶原(type I pro-collagen,ProcollagenⅠ)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1,MMP-1)蛋白表达水平,观察4-HPR联合TGF-β1、PD98059、SP600125、SB203580及LY29400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使Pro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减少,MM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并且具有4-HPR浓度依赖性(P<0.0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TGF-β1组中ProcollagenⅠ蛋白表达水平较TGF-β1组明显降低(P<0.01),但P-Smad2和P-Smad3蛋白表达均无显著改变(P>0.05)。LY294002组中ProcollagenⅠ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MMP-1显著升高(P<0.01)。但PD98059、SB203580及SP600125组中ProcollagenⅠ和MMP-1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且4-HPR可有效抑制P-Akt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4-HPR可以抑制Ⅰ型前胶原蛋白的表达、上调MMP-1的表达,而这种调控作用可能与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被削弱有关。
南美兰金哲虎金承龙
关键词:P13K/AKT信号通路瘢痕疙瘩
SEB对人HaCaT细胞株S100A8和S100A9表达的影响
2019年
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us aureus enterotoxin B,SEB)刺激HaCaT细胞后观察S100A8、S100A9、白介素-1α(IL-1ɑ)和白介素-17 (IL-17)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明机体组织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patterns,DAMP)与先天免疫对AD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检测SEB对HaCaT细胞的细胞毒性。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细胞内外DAMP分子S100A8、S100A9蛋白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HaCaT细胞培养液中的IL-1α、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在24、48、72 h,不同浓度SEB对HaCaT细胞无毒性作用。SEB刺激组细胞内外S100A8、S100A9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增多。在不同浓度的SEB处理下IL-1α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100 ng/mL SEB刺激组较对照组相比,IL-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SEB可能通过上调DAMP分子S100A8、S100A9蛋白以及IL-1α、IL-17炎症因子的表达,参与AD的发病机制。
崔晶金珊金承龙方宇辉朱莲花元星花金哲虎
关键词:特应性皮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100A8S100A9
CT诊断双肾癌1例被引量:1
2010年
孙玉今金承龙
关键词:肾肿瘤
优化CO_2激光治疗跖疣疗效观察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评价CO2激光治疗跖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35例跖疣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70例,予优化CO2激光治疗;对照组65例,予传统CO2激光治疗。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58例,显效9例,有效率为95.71%。对照组痊愈42例,显效11例,有效率为81.5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CO2激光治疗跖疣对组织损伤小,疣体脱落彻底,复发率低,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上选用。
金承龙
关键词:CO2激光跖疣
提携角的动态监测在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动态监测提携角及评价其疗效。方法: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者35例,术中切开复位骨折的三维移位后,根据术前已测量的对侧正常肘关节屈曲0度、30度、60度、90度、120度时提携角角度变化为依据,动态监测患肢肘关节屈曲0度、30度、60度、90度、120度时提携角角度变化,并证实患侧与健侧提携角无明显差异时固定肱骨髁上骨折。平均随访34个月,参照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肘关节术后疗效。结果:35例中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骨折不愈合、Volkmann挛缩及肘内翻。最后随访时健侧提携角平均(11.16±4.99)度,患侧提携角平均(10.62±4.50)度,经t检验;P=0.409>0.05,差异无显著性。3例患者提携角减少5度~10度,无一例减少大于10度。术后采用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其疗效进行评定,优25例,良9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97.2%。结论:动态监测提携角对降低肘内翻发生率,减少肱骨髁上骨折后肢体畸形具有重要意义。
金承龙李林
关键词:提携角肱骨骨折骨折固定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