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胜利

作品数:115 被引量:2,061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6篇农业科学
  • 1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1篇土壤
  • 31篇有机碳
  • 29篇土壤有机
  • 27篇土壤有机碳
  • 25篇黄土高原
  • 21篇沟壑
  • 15篇水分
  • 15篇小流域
  • 14篇施肥
  • 14篇高原沟壑区
  • 13篇土壤水
  • 13篇土壤水分
  • 13篇黄土高原沟壑...
  • 12篇土壤呼吸
  • 12篇小麦
  • 12篇黄土丘陵
  • 11篇植被
  • 11篇土地利用
  • 11篇硝态氮
  • 11篇黄土旱塬

机构

  • 94篇西北农林科技...
  • 80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浙江林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合...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遗...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作者

  • 115篇郭胜利
  • 34篇党廷辉
  • 26篇郝明德
  • 20篇张彦军
  • 15篇王蕊
  • 13篇车升国
  • 11篇刘文兆
  • 9篇李俊超
  • 9篇高会议
  • 8篇南雅芳
  • 8篇王志齐
  • 7篇刘庆芳
  • 7篇蔡贵信
  • 7篇李娜娜
  • 7篇李泽
  • 7篇吴金水
  • 6篇周小刚
  • 6篇姜继韶
  • 6篇张芳
  • 5篇邹俊亮

传媒

  • 13篇环境科学
  • 12篇植物营养与肥...
  • 10篇生态学报
  • 9篇自然资源学报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5篇干旱地区农业...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土壤学报
  • 4篇水土保持通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3篇土壤侵蚀与水...
  • 3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计算机与农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9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9篇2005
  • 1篇2004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区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极端降水的响应被引量:3
2016年
了解土壤微生物呼吸对极端降水的响应对深入理解全球变暖趋势下降水格局的改变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于2015年雨季(7~9月)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模拟了3种雨季降水量(最高600 mm;平均300 mm;最低150 mm)条件下两种降水形式(每次10 mm:P_(10),每次150 mm:P_(150)).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COR,Lincoln,NE,USA)监测不同降水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及其土壤水分、温度的变化.相同次降水量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呼吸波动因雨季降水量变化而不同.P_(150)较P_(10)波动剧烈,600 mm降水量下土壤微生物呼吸变异系数分别为36%和33%;300 mm降水量下为28%和22%,150 mm降水量下依次为43%和29%.与P_(10)相比,P_(150)土壤微生物呼吸累积量在600 mm降水量下降低20%;但150 mm降水量下增加22%,300 mm降水量下二者无显著差异.土壤累积呼吸量与水分胁迫时间长短呈显著负相关(R2=0.75).全球变暖趋势下极端性降水事件增加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不容忽视.
赵慢王蕊李如剑杜兰兰吴得峰孙棋棋高鑫郭胜利
关键词:极端降水土壤水分水分胁迫
有机肥提高土壤锌有效性的机理研究
郭胜利
关键词:有机肥有效性
黄土区夏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7
2010年
本文以1984年设立在黄土旱塬区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于2009年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Li-8100,USA),监测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旱地冬麦种植系统中休闲期(7月至9月)土壤呼吸、10cm土层的温度和含水量变化,研究了休闲期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旱塬农田休闲期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剧烈,最大值为5.05μmol m-2s-1,最小值为0.06μmol m-2s-1,平均值为2.00μmol m-2s-1,变异系数为116.5%;整个休闲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大小为: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NMP)〉有机肥处理(M)〉化肥氮磷处理(NP)〉化肥氮处理(N)和不施肥处理(CK);2009年7月7日至9月11日间NPM、M、NP、N和CK处理土壤CO2-C排放量分别为2.0、1.6、1.2、0.8和0.8 Mg hm-2;土壤呼吸与土壤水分为极显著抛物线关系(p〈0.01),可解释55%以上的土壤呼吸变异性;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但仅能解释呼吸作用变异性的19%~39%;土壤呼吸对耕作的响应强度与微生物量碳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线性正相关(p〈0.05),与全氮、可溶性碳无明显关系(p〉0.05);降雨对土壤呼吸的促进或抑制主要取决于降雨前的土壤水分状况。长期水分亏缺降雨,降雨可明显促进土壤呼吸,而土壤水分充足时,降雨抑制土壤呼吸,其影响大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可溶性碳和微生物量碳密切相关。休闲期土壤呼吸受土壤水分、土壤干湿变化、土壤温度、翻耕及土壤有机碳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车升国郭胜利张芳李泽夏雪
关键词:黄土旱塬区休闲期土壤呼吸土壤温度
地形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被引量:44
2010年
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类型共同作用下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对准确评估区域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和变异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燕沟流域3种地形部位(峁顶、峁坡、沟底)和8种土地利用类型(农田、果园、天然与人工草地、天然与人工灌木林、天然与人工乔木林)为研究对象,采集表层(0~20 cm)314个土壤样品用于研究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影响。地形和土地利用方式极显著(P〈0.000 1)影响小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分布,并且交互作用显著(P=0.051 1)。地形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表现为沟底〉峁坡〉峁顶的变化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沟底(8.0 g/kg)、峁坡(7.1 g/kg)分别是峁顶(4.2 g/kg)的1.9、1.7倍。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表现为天然乔木〉天然灌木〉人工乔木〉天然草地〉人工灌木〉人工草地〉农田〉果园的分布变化规律。地形和土地利用交互作用下,农田、果园、天然草地在坡面水土流失条件下显示出土壤有机碳在沟底逐渐富集的特征,沟底有机碳含量农田(6.9 g/kg)、果园(8.8 g/kg)、天然草地(9.3 g/kg)分别是峁顶的1.9、2.0、1.9倍。林地(灌木林和乔木林)却表现为峁坡土壤有机碳含量远远高于沟底,天然乔木林且达到了显著水平,天然乔木峁坡土壤有机碳含量(24.6 g/kg)是沟底(16.4 g/kg)的1.5倍。
孙文义郭胜利宋小燕
关键词:地形土地利用土壤有机碳黄土丘陵沟壑区
黄土区果园和刺槐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0
2015年
果园和刺槐是黄土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两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比分析二者土壤固碳功能变化有助于深入了解小流域综合治理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治理的王东沟小流域,选取坡地上不同生长年限苹果园和刺槐林群落,测定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以及根系生物量和地表凋落物含量,研究不同治理措施下S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苹果园中SOC、TN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刺槐林中呈增加趋势.与农地(对照)相比,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SOC、TN含量分别降低了3.26%、10.54%、18.08%、22.55%和-8.08%、-0.48%、4.97%、16.91%,12年、18年、25年刺槐林SOC、TN含量分别增加了5.31%、32.36%、44.13%和2.49%、15.75%、24.22%;23年、8年、12年、18年苹果园细根生物量,分别为农地(对照)的25.97%、66.23%、85.71%和96.10%,凋落物量均为0 g·m-2,而12年、18年、25年刺槐林细根生物量相较农地(对照),分别增加了23.53%、79.41%、157.35%,凋落物输入量分别为194、298、433g·(m2·a)-1;3有机物输入差异是导致果园和刺槐生态系统土壤固碳功能差异化的重要原因.
李如剑王蕊李娜娜姜继韶张彦军王志齐刘庆芳吴得峰郭胜利
关键词:刺槐林土壤有机碳全氮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被引量:25
2009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田间试验(1984年-2007年),研究了小麦产量,耕层有机碳变化,评价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SOC)变化的影响。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SOC积累,CK、M、N、NP、NPM处理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4.0 t/hm^2,2007年F、CK、M、N、NP、NPM处理0—20 cm土层SOC积累量依次为-1.09、0.76、8.59、1.02、3.42和9.5 t/hm^2。作物产量与S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有机碳输入量与SOC含量相关性更好(r=0.97),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SOC的重要措施。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SOC影响存在显著(P〈0.05)差异。土壤固碳速率(Y)与SOC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0.231X-0.0813(r=0.98)。施肥可以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SOC的积累,且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
高会议郭胜利刘文兆车升国
关键词:施肥措施黄土旱塬小麦产量SOC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被引量:11
2007年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表层(0-20cm)土壤的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因子等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1.72kg/m^2,变幅为0.97~2.93kg/m^2;土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的首要因子;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呈镶嵌的树枝状和条带状空间分布格局,其高值斑块区与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的分布一致,中值斑块区与草地和川坝地的分布一致,低值斑块区与梯田、果园、坡耕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的分布一致。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6.81×10^3t。
王小利段建军郭胜利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密度燕沟流域
减量施氮对雨养区春玉米产量和环境效应的影响被引量:24
2016年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施氮(N)对雨养区春玉米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硝态氮(NO_3^--N)残留的影响。试验于2013年4月至2015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半覆膜种植,设常规施氮(N200)和减量施氮(N150)2个处理,定期测定土壤矿质N和氧化亚氮(N_2O)气体含量。结果表明:虽然N150处理较N200处理施N量减少了25%,但玉米产量无显著变化(P>0.05),三年平均为13.4(N200)、13.3(N150)t·hm^(-2);N150处理N2O累积排放量较N200处理降低24.3%;N200处理0~200 cm土壤剖面NO_3^--N残留量平均为210.2 kg·hm^(-2),N150处理则低至115.1 kg·hm^(-2);N200和N150处理的生育期耗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渭北雨养农业区,春玉米在常规施N的基础上减量25%,不仅能维持作物产量,还能有效降低N_2O排放和NO_3^--N的残留。
吴得峰姜继韶孙棋棋王蕊李如剑王志齐刘洪星崔全红郭胜利党廷辉巨晓棠
关键词:春玉米氧化亚氮硝态氮
磷素吸附特性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被引量:60
2005年
在黄土旱塬区长期试验(1985-1997年)中,选取对照(不施肥,CK)、磷肥(P2O5 60 kg/hm2,P)、氮肥(N 120kg/hm2,N)、氮磷(N,120 kg/hm2,P2O5,60 kg/hm2,NP)、氮磷有机肥(N 120 kg/hm2,P2O560 kg/hm2,有机肥75 t/hm2,NPM),种植方式为冬小麦连作的5种有代表性的施肥处理,研究了石灰性土壤磷素吸附特性的演变及其与土壤磷素形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P素的最大吸附量(Qm),1997年对照(CK)、N处理比1985年分别提高了18%和14%;而P、NP和NPM处理分别降低了26%、13%和24%。吸附能常数(k值)随时间延长,对照和N处理相对稳定,P和NP处理呈升高趋势,而NPM处理有降低趋势。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和零净吸附磷浓度(EPC0)对照和N处理随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P、NP和NPM处理呈升高趋势。Qm与Ca8-P、Al-P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01),与Ca2-P、Pe-P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Ca2-P、有机磷含量变化与土壤DPS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EPC0只与有机磷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Qm、DPS和EPC0变化与SOC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1)。
郭胜利党廷辉刘守赞郝明德
关键词:长期施肥磷形态土壤有机碳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变化的两大重要地形因素。研究其对小流域梯田SOC和TN变化的影响,对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坡改梯条件下土壤碳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泉沟小流域为例,区分东、西两种坡向,再根据海拔区分上(2220~2326 m)、中(2130~2220 m)、下(1938~2130 m)三种坡位,共采集213个土壤样品,研究坡向、坡位对梯田耕层(0~20 cm)SOC和TN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向坡SOC和TN含量分别比东向坡高22.8%和13.6%(P<0.1),东西向坡的中、下坡位SOC和TN含量均大于上坡位。在西向坡,SOC含量下坡位(8.78 g/kg)最高,中坡位(7.82 g/kg)次之,上坡位(7.46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12.1%,24.2%。在东向坡,SOC含量中坡位(7.15 g/kg)最高,下坡位(6.28 g/kg)次之,上坡位(5.37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37.3%和29.4%。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流域SOC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P<0.1)。坡向、坡位对土壤碳氮比值(C/N)也有显著影响(P<0.1)。这一结果对准确估算流域梯田SOC和TN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南雅芳郭胜利张彦军李俊超周小刚李泽张芳邹俊亮
关键词:坡向坡位梯田土壤有机碳全氮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