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邢秀臣

作品数:7 被引量:13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汶川地震
  • 2篇地表破裂
  • 2篇地表破裂带
  • 2篇砂土
  • 2篇砂土液化
  • 2篇山前
  • 2篇破裂带
  • 2篇裂带
  • 2篇龙门山
  • 1篇地貌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地震地质学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地貌
  • 1篇地质学
  • 1篇新构造
  • 1篇新构造运动
  • 1篇灾区

机构

  • 5篇鲁东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烟台市第二中...

作者

  • 7篇邢秀臣
  • 4篇杜国云
  • 2篇胡古月
  • 2篇孙杰
  • 2篇许强
  • 2篇刘俊菊
  • 2篇张智慧
  • 2篇刘静
  • 2篇文力
  • 1篇李营
  • 1篇丁林
  • 1篇孙祝友
  • 1篇王竹华
  • 1篇曾令森
  • 1篇魏新华
  • 1篇王飞

传媒

  • 2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被引量:16
2010年
同震地表破裂带是地震破裂最直观的表现。地表破裂带的精细填图对理解地震破裂过程及发震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5.12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同震破裂带南部的虹口乡区段开展了较为精细的填图工作,该区段地表破裂带的平面几何和同震位移特征沿走向均显示出公里尺度的横向变化和复杂性。根据同震破裂不连续性特征可把地表破裂分为4段,自南向北依次为深溪沟段、庙坝段、高原新村段和八角庙段。其中,深溪沟段和八角庙段同震垂直位错较大,达5~6m;庙坝段同震垂直位移量普遍较低,1~2m或更低;在高原新村附近,地表破裂带分为近平行的南北两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南支以南东盘逆冲抬升为主,这与与映秀-北川同震破裂总体北西盘抬升的性质相反。本文对高原新村附近的反向陡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是破裂在从深部往上扩展的过程中,在浅表部位顺着发育在虹口东南部的大鱼洞-龙溪飞来峰后缘的具南东倾向的断面继承而成。与北川沙坝附近的反向陡坎一样,说明老断裂带构造几何特征对单次地震破裂的扩展有牵引作用。最后,讨论了八角庙有切割关系的两组断层擦痕的地震学和地质学意义,指出可能指示了映秀-北川断裂面上局部区段震前的初始应力水平较低。
刘静孙杰张智慧文力邢秀臣胡古月许强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龙门山山前砂土液化初步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对龙门山山前的成都平原(金马河以北)和川北丘陵区进行了地震液化现场调查。结果表明:液化点主要沿河谷底部和低阶地分布,液化集中区平行于NE向龙门山地震断层,与断层的转折、终止、出现部位相对应,与地震动最大峰值加速度(PGA)等值线主轴一致。液化喷出砾石最大粒径30 cm,最大喷砂量约15m3,堆积厚达4m,冒水高达775 cm,地表破裂长达1 000m。喷砂冒水与强震动相一致,强震过后,大部分液化点上的喷砂冒水现象消失。分析表明:冒水高度总体随震中距增加而降低,亦存在随震中距增加而增高和波动的趋势。液化砂土来自第四系不同地层,并出现了下更新统下段的红色强风化泥砾。
杜国云邢秀臣
关键词:砂土液化
渭北冶峪河谷地质地貌初步研究
2007年
对发育于渭北地区的口镇-关山大断裂口镇段的冶峪河谷地貌进行了研究。断裂北盘阶段性构造抬升与流水作用形成了山顶面、两级河谷谷坡阶面和现代深切河谷4个地貌面,反映出本地至少存在3次阶段性的构造抬升活动。河谷中局部发现了相应的山间河流相砾石堆积层,可与乾县大北沟乾县组对比。多级地貌结构反映了新构造时期陕北高原阶段性抬升与渭河谷地阶段性断陷的构造活动历史。
杜国云刘俊菊邢秀臣孙祝友
关键词:河谷地貌新构造运动
芝罘岛北岸海湾砾滩侵蚀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对位于芝罘岛北岸婆婆口东侧海湾潮间带砾滩进行了研究,通过2004年5月和2007年5月2次野外调查结果分析,获得了2次采样时砾滩的特征及其空间的变化特征。调查统计表明,2004年5月的砾滩属于正常的砾滩,砾滩的结构较完整,发育2道滩脊;2007年5月的砾滩不完整,部分滩面基岩裸露。海滩砾石的形态特征统计,能反映海滩横剖面与纵剖面的变化。平均粒径38mm的等值线,在砾滩上呈现出随时间变化而向海的方向推移。由于砾石在3年中的磨损有限,砾石特征参数的空间变化主要是由于海洋异常动力变化,而促使砾石的组成及结构发生急剧调整的结果。海滩砾石调整事件可能与2007年3月的特大风暴潮有关。
邢秀臣杜国云魏新华王飞李营
关键词:基岩海岸砾石统计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被引量:113
2008年
汶川地震是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世界上最大的板内逆冲型地震之一。野外调查表明,沿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有两条逆冲断裂同时参与汶川地震的同震破裂过程,即北川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彭灌断裂)。倾向北西的高角度北川逆冲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度大于200km,可能达225km。运动方式在南部表现为以北西盘抬升的逆冲为主,往北东转为逆冲右旋走滑,走滑分量与垂向陡坎高度相当,陡坎高度最大值约为11m。在彭灌断裂上,地表破裂表现为北西盘抬升的近纯逆冲性质的破裂,破裂长度达70km,陡坎最高达3~3.5m。汶川地震是世界上第一次明确记录到多条平行断裂参与同震破裂的逆冲型地震,而且因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而非断裂带前锋的低角度逆冲断裂,所以汶川地震属于反序型逆冲断裂活动。这与1999年我国台湾7.5级集集地震和2005年克什米尔7.6级地震类似,说明反序型逆冲地震具有普遍性。汶川地震这一震级大、破裂长的逆冲地震事件是对目前流行的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的变形假说提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表明加强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上其他滑动速率较低但同样具有发生大地震可能性的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定量研究的紧迫性,因为这一地区人口密度与东部相当,但发生强震的频率更高。
刘静张智慧文力孙杰邢秀臣胡古月许强Paul TAPPONNIER曾令森丁林刘延乐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
海岸缓冲区研究——以莱州湾东岸为例被引量:3
2008年
结合莱州湾东岸晚更新世以来陆海相互作用历史与近期变化,分析了7 k a尺度上的古岸线变迁及近期影响缓冲区范围的河流地貌标志、海岸侵蚀标志、咸-淡水过渡带标志以及陆-海-大气相互作用标志,对海岸缓冲区的结构与功能及缓冲区范围做了初步分析,同时阐述了设置海岸缓冲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杜国云刘俊菊王竹华邢秀臣
关键词:陆海相互作用莱州湾东岸
汶川“5.12”地震灾区——龙门山山前砂土液化调查研究
本文通过对龙门山山前平原区液化现象进行详细调查,摸清了液化点的分布范围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题部分有两个,第一部分从调查破裂带出露的位置出发,详细地厘定出此次地震发震断层,并调查了此次地震的次生灾害种类,第二部分对...
邢秀臣
关键词:汶川地震砂土液化地震地质学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