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淑梅

作品数:22 被引量:133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流层
  • 11篇平流层
  • 6篇增温
  • 6篇平流层爆发性...
  • 6篇爆发性增温
  • 5篇行星波
  • 5篇极涡
  • 3篇谐波
  • 3篇谐波分析
  • 3篇环流
  • 3篇波流
  • 3篇波流相互作用
  • 3篇催化
  • 2篇原料资源
  • 2篇制苯
  • 2篇剩余环流
  • 2篇水汽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学
  • 2篇氢源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技术...
  • 13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省气候中...
  • 1篇安徽省气象科...
  • 1篇安徽省环境科...

作者

  • 22篇邓淑梅
  • 14篇陈月娟
  • 6篇毕云
  • 6篇易明建
  • 5篇周任君
  • 3篇许利
  • 2篇范明慧
  • 2篇姜沛文
  • 2篇巩飞艳
  • 2篇罗涛
  • 2篇李全新
  • 2篇朱九方
  • 2篇陈权亮
  • 1篇段春锋
  • 1篇翟菁
  • 1篇袁仁民
  • 1篇吴晓庆
  • 1篇周后福
  • 1篇程智
  • 1篇邱明燕

传媒

  • 5篇大气科学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高原气象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2007年中...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2006年灾...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8年中国南方雪灾与平流层极涡异常的等熵位涡分析被引量:50
2009年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罕见的大范围冰冻雨雪灾害,本文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等熵位涡分析方法,分析了这次冰雪灾害期间平流层极涡的变化及其对对流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在2007年12月已经开始增强,到1月中旬亚洲北部极地平流层极涡变得异常强大。高位涡冷空气向南扩展时,沿着倾斜的等熵面运动,从极地平流层上层一直延伸到中低纬度对流层。低层高位涡冷空气主体比较靠北,华北一带为低位涡区;南方为高位涡区,呈东北—西南向伸展,引导北方高位涡主体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在此汇合,引起大范围降温和降雪。
易明建陈月娟周任君邓淑梅
关键词:极涡等熵位涡IPV
一种利用木质素定向制苯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利用木质素定向制备苯的方法。它选用腔内设置有导电金属丝的筒形固定床催化反应器,第一步将木质素解聚转化为芳香类单体,通入原料为木质素,催化剂是粉末状的沸石催化剂或含过渡金属镍元素的改性沸石催化剂,使用量是使每小时...
李全新巩飞艳范明慧朱九方姜沛文邓淑梅
文献传递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对微量气体分布影响的研究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是平流层大气的重要特征之一,一直以来围绕着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环流变化以及它与行星波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且逐渐成为平流层大气研究的一个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了进一步搞清楚平流层爆发性增...
邓淑梅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E-P通量波流相互作用剩余环流东亚大槽
亚洲东部冬季地面温度变化与平流层弱极涡的关系被引量:10
2013年
利用NCEP资料计算NAM指数和标准化温度距平,对17次平流层弱极涡事件时亚洲东部温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环流异常比对流层温度变化超前约15天,地面温度变化的最大距平出现在平流层弱极涡后期,大约以40°N为界,北部比正常年份偏冷而南部偏暖。文中通过位势涡度的分布和变化以及500hPa东亚大槽的变化讨论了其影响过程和机理,在弱极涡初期和中期,自平流层向下,高位涡冷空气主要局限于60°N以北。从弱极涡的后期开始,在45°N以北地区,高位涡冷空气向南扩张,在对流层中上层,极地附近的高位涡冷空气扩张到45°N附近。同时,500hPa东亚大槽虽有加强,但低压区向东延伸,而贝加尔湖附近的高压脊显著减弱,致使槽后的偏北气流减弱,槽后冷空气主要影响中国华北、东北及其以北地区,造成这些地区偏冷。而40°N以南地区,从弱极涡的后期开始有南方低位涡偏暖空气向北运动,同时冷空气活动减少,地面显著偏暖。
易明建陈月娟周任君毕云邓淑梅
关键词:极涡温度变化
2007/2008和2008/2009冬季平流层强、弱极涡事件对应的行星波活动的对比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在对逐日气象资料进行纬向谐波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和讨论了2007/2008年冬季强极涡期间和2008/2009冬季弱极涡期间平流层和对流层不同波数的行星波的变化特征,特别关注强极涡或弱极涡发生之后,500 h Pa沿60°N和30°N行星波1波和2波振幅和位相的差异,以及相应的500 h Pa位势场的差异,进而讨论为什么不同的平流层极涡异常会对东亚有不同的影响,特别讨论为什么同一种极涡异常,对我国南北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会不同。结果表明:平流层极涡发生异常时,平流层行星波活动有明显的异常。随着极涡异常的下传,对流层行星波的振幅和位相也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对于不同的纬度带,其变化又有不同,表现为:2008年1月强极涡发生之后,500 h Pa行星波1波和2波的扰动都向南伸,而2009年1月的弱极涡(SSW)期间和之后,1波和2波的扰动都偏北;在对流层,强极涡和弱极涡发生之后不但行星波1波和2波的振幅有所差异,其位相也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其位相的差异还随纬度而变化。就同一年(或者说对于同是强极涡或者同是弱极涡)而言,无论是1波还是2波,在60°N和30°N附近的扰动相比,几乎反位相。这样就使得它们的500 h Pa位势场也有明显不同:在东半球,主要表现为乌拉尔高压和东亚大槽的强度和位置不同。2008年1月强极涡发生之后,乌拉尔高压和东亚大槽东移,不利于冷空气向欧亚大陆北部(包括我国北方)的输送,使这些地区的温度偏高;而2009年1月弱极涡之后,东亚大槽西退,利于冷空气向欧亚大陆北部输送,导致这些地区较冷。对于同一种极涡异常(如2008强极涡或者2009弱极涡)由于南方和北方行星波扰动的位相不同,对南方和北方冷暖空气的输送也就不一样。所以同一种极涡异常对(我国)南北地区的温度影响是不同的。
邓淑梅陈月娟易明建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行星波欧亚大陆温度变化
2008年雪灾平流层环流的异常
2008年1月我国发生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之前的一个多月,平流层环流已经有明显的异常,除极地和中高纬地区极涡的异常加强和变形外,在中低纬平流层的环流也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平流层逐渐向下传,进而影响对流层。由此可见这次...
邓淑梅陈月娟周任君翟菁张建军
关键词:雪灾物理量场
N_2O增加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模拟及其与甲烷和平流层水汽影响的比较
2013年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环境中心(NCAR)的二维化学、辐射和动力相互作用的模式(SOCRATES),模拟了大气中N2O增加对O3和温度的影响,并从化学、辐射和动力过程讨论了影响原因,此外还与大气甲烷和平流层水汽增加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大气中N2O浓度增加以后,将通过化学过程引起30km以上O3损耗,30~40km损耗较多;30km以上降温明显,下平流层中低纬度地区以及对流层O3增加并有微弱升温;30~40km附近,北半球中高纬地区O3减少以及降温幅度都大于南半球.对流层升温主要是N2O和O3增加所致,而平流层温度变化主要受O3控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动力过程对温度变化的反馈较其它地区明显,这种反馈对平流层中高层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温度和O3的变化都有明显影响.大气中甲烷增加引起的O3损耗在45km以上,45km以下O3增加.平流层水汽增加会引起40km以上O3减少,20~40km大部分地区O3增加.N2O增加造成的O3损耗正好位于臭氧层附近,其排放对未来O3层恢复至关重要.N2O增加引起下平流层15~25km中低纬度地区有弱的升温,这与其它温室气体增加对该地区温度的影响不同,CO2,CH4和H2O等增加后下平流层通常是降温.
毕云许利周任君陈月娟易明建邓淑梅
关键词:温室气体剩余环流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行星波的活动
利用逐日的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8—2004年期间发生的18次强爆发性增温时平流层中下层行星波1波和2波的异常以及极涡崩溃的形式。分析表明爆发性增温前期1波都异常增幅,波振幅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发生爆发性增温...
邓淑梅陈月娟陈权亮毕云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行星波极涡
文献传递
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的垂直分布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ECMWF资料分析了平流层爆发性增温(SSW)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垂直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增大,而其极大值大多数形成在增温盛期。同时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在爆发性增温过程中随高度发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对其变化分为两类:(1)下传型:在增温初期臭氧体积混合的高值区随高度下传至一定高度,在增温盛期形成极大值然后随高度抬升到大致增温前的高度。(2)增厚型:在增温过程中臭氧体积混合比的高值区厚度增加,同时附近区域的臭氧体积混合比也增大,而且在增温前臭氧体积混合比高值区在高度上没有多大变化,增温开始后有所抬升。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臭氧高值区随高度变化的这两种类型,是由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期间剩余环流对臭氧输送的结果。臭氧变化的下传型是由于在爆发性增温前剩余环流存在着中纬度向极地的明显输送,并且伴随着极地强烈的下沉运动,这就使得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下输送,因此出现了臭氧高值区的下传;而臭氧变化的增厚型是由于在爆发性增温期间剩余环流不但有中纬度向极地的输送,而且在极地附近5 hPa高度处出现了上下两支输送气流,向上的输送气流使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上输送,而向下的输送气流使中纬度输送来的臭氧向下输送,进而使增温期间极地附近的臭氧的高值区增厚。同时分析还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过程中中纬度臭氧体积混合比减少。
邓淑梅陈月娟罗涛毕云
关键词:平流层爆发性增温臭氧
2008年雪灾同平流层环流异常的关系被引量:21
2009年
为了探讨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与平流层环流异常的关系,利用NCEP资料对2007年10月1日到2008年2月29日的平流层大气环流的逐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之前,平流层北极涡旋异常加强和变形,同时在中低纬地区平流层的环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从平流层向下传,进而影响对流层.由此可见这次我国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不但与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也与平流层环流的变化有关.更有意义的是,平流层环流的变化超前了一个多月.因此利用平流层的信息作为天气预报的参考,对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特别是重大灾害的预报)的准确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陈月娟周任君邓淑梅易明建刘毅
关键词:平流层极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