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瑞一

作品数:18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国土资源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岩溶
  • 5篇岩溶泉
  • 4篇洞穴滴水
  • 3篇石漠化
  • 3篇碳循环
  • 3篇土地利用
  • 3篇土地利用类型
  • 3篇土壤
  • 3篇不同土地利用
  • 2篇动力条件
  • 2篇洞穴
  • 2篇岩溶地下
  • 2篇岩溶洞
  • 2篇岩溶洞穴
  • 2篇岩溶区
  • 2篇脂肪酸
  • 2篇水动力条件
  • 2篇水化学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同位素

机构

  • 16篇西南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重庆交通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贵州师范大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 1篇重庆人文科技...
  • 1篇重庆市永川区...

作者

  • 18篇赵瑞一
  • 8篇吕现福
  • 7篇刘子琦
  • 5篇贺秋芳
  • 5篇段逸凡
  • 5篇蒋建建
  • 3篇于正良
  • 2篇谢正兰
  • 2篇孙玉川
  • 2篇张媚
  • 1篇付超凡
  • 1篇李林立
  • 1篇杨平恒
  • 1篇张远瞩
  • 1篇吕春艳
  • 1篇罗刚
  • 1篇张陶
  • 1篇张琳
  • 1篇余琴
  • 1篇张弘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中国岩溶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人民长江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四川建材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地理学核心问...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庆雪玉洞地下河溶解态脂肪酸来源解析及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岩溶地下河中溶解性有机质来源及变化特征,2014年11月1日和11月8日分别对重庆丰都雪玉洞地下河入口(Site 1)及出口(Site 2)进行取样,利用气相色谱气质联用仪(GS-MS)对样品中溶解态脂肪酸的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Site1和Site2溶解态脂肪酸平均浓度分别为1698和4419 ng·L^(-1),地下河出口处溶解态脂肪酸浓度明显高于地下河入口处;各采样点中溶解态脂肪酸组成以低碳数饱和直链脂肪酸(C≤20:0)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为单不饱和脂肪酸;结合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雪玉洞地下河水中DOM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其次为洞外地表河流中DOM向雪玉洞地下河水中的输入.另外,洞内游客的旅游活动对地下河水中DOM的来源影响明显.
吕现福孙玉川贺秋芳梁作兵赵瑞一张媚谢正兰
关键词:岩溶地下河溶解性有机质脂肪酸
农业区水库水体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3
2021年
以鲁南某典型农业区15个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SCICP-MS对水库水体中的Cd、Cr、Cu、Zn和As的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水体中的重金属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Cd、Cr、Cu、Zn、As)全部被检出,但Cd的检出率较低(仅为26.7%),5种重金属元素质量浓度均未有超标现象,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规定的标准限值;Cu和Zn元素主要来源于当地农业中农药的使用和牲畜粪便的输入,而Cr元素则主要来自于当地化肥的使用。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
刘畅赵瑞一赵瑞一罗维维
关键词:水库重金属主成分
室内模拟不同因子对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影响
2015年
为分析岩溶作用及岩溶碳循环的影响因素,设计了6个不同的处理以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H2SO4含量、水动力条件以及土壤厚度对岩溶作用及岩溶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具有相同土壤厚度的3个处理,其Ca2++Mg2+浓度与SO2-4浓度均表现为:B20-2>B20-1>B20-3,B50-2>B50-1>B50-3,说明H2SO4的输入导致了岩溶作用增强,并且下渗水水量增加对水化学性质产生了明显的稀释作用.在煤铁残渣输入量及水动力条件相同而土壤厚度不同的条件下,Ca2++Mg2+浓度与SO2-4浓度表现为:B50-1>B20-1、B50-2>B20-2、B50-3>B20-3.这说明较厚的土壤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另外,由于实验中H2CO3对碳酸盐岩的溶解量贡献较小,岩溶作用对CO2的净消耗量主要取决于H2SO4含量.但B50-2的SO2-4浓度最大,CO2的净消耗量却最高.这可能是由于煤铁残渣向土壤中输入了有机质或其它养分促进了土壤深部CO2的形成,并且B50-2上部较厚的土壤也导致了H2CO3对碳酸盐岩溶解量的贡献增加,因此B50-2的CO2净消耗量也比较高.
赵瑞一吕现福段逸凡
关键词:岩溶作用碳循环土壤水动力条件
洞穴沉积物δ13C对地表石漠化指示意义研究
石漠化与喀斯特脆弱生态治理是当前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焦点之一。重建石漠化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变化规律是当前石漠化治理的紧要任务。喀斯特地区独特的二元结构特征孕育着大量信息载体,而洞穴沉积物δC是反应古气候环境的一个重要...
赵瑞一刘子琦
关键词:石漠化碳同位素洞穴滴水
文献传递
农作物生长对岩溶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本寨洞与石将军洞距离较近,但两个洞穴表层环境差异较大。本寨洞表层有农作物生长,植被状况较好;而石将军洞植被遭到破坏,属于强度石漠化。2011年4月采集本寨洞和石将军洞两个洞穴的洞穴滴水,并测试洞穴滴水中的Ca2+浓度及δ13CDIC值。测试结果表明,本寨洞洞穴滴水的电导率和Ca2+浓度高于石将军洞,说明农作物通过根部呼吸作用向土壤中释放CO2,导致渗流水对CaCO3的溶蚀量增加,岩溶作用加强。本寨洞的洞穴滴水δ13CDIC值偏轻于石将军洞,说明导致本寨洞岩溶作用增强的CO2主要来自于地表农作物。恢复石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对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赵瑞一刘子琦蒋建建吕现福段逸凡
关键词:农作物石漠化洞穴滴水碳同位素
土壤CO_2及岩溶碳循环影响因素综述被引量:17
2015年
全球碳循环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岩溶作用对大气CO2浓度的调节以及其与土壤CO2的密切关系也受到了国内外普遍关注。岩溶作用消耗土壤CO2对大气碳库起到了重要的减源作用,对土壤CO2进行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岩溶碳循环过程。因此从气候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土地利用类型等方面综述了土壤CO2的影响因素以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并提出其它酸参与到岩溶碳循环中将会减弱岩溶碳汇效应。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往往相互联系,共同影响土壤CO2和岩溶碳循环,在研究岩溶碳汇时,需以地球系统科学和岩溶动力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考虑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赵瑞一吕现福蒋建建段逸凡
关键词:土壤CO2土壤温湿度土壤性质土地利用类型
地貌变化对洞穴滴水δ^(13)C_(DIC)值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为研究高原与峡谷区地貌变化对洞穴滴水δ13CDIC值的影响,选择贵州安顺石将军洞(高原区)和花江镇大消洞(峡谷区)为研究对象,对洞穴滴水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对比分析了高原与峡谷区中两种不同类型洞穴的滴水δ13CDIC值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洞穴类型,洞内滴水对地表环境特征记录具有差异性:①石将军洞滴水按照滴速变化分为季风影响型和稳定型,而大消洞则分为暴雨影响型和季风影响型;②降雨量对洞穴滴水δ13CDIC值的影响主要通过土壤中碳起作用;不同类型洞穴顶板厚度、深度、洞口大小及形状的不同,其记录洞穴滴水δ13CDIC值变化特征亦不同。所得结论为探讨洞穴滴水δ13CDIC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吕现福刘子琦赵瑞一蒋建建付超凡
雨季不同土地利用下表层岩溶泉中脂肪酸来源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为阐述南川表层岩溶泉中溶解性有机质的来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采自南川柏树湾(BQ)、兰花沟(LQ)、后沟(HQ)表层岩溶泉水中的脂肪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BQ、LQ和HQ中5~7月泉水脂肪酸平均含量分别为14 870、12 912和8 801 ng·L^(-1),脂肪酸组成均表现为饱和直链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在检测到的脂肪酸中,单体脂肪酸以C16:0、C18:0含量最高,BQ、LQ、HQ中5~7月脂肪酸总浓度随时间推移呈升高趋势.各泉域植被覆盖和基岩裸露率不同,以及降雨带来的稀释作用与土壤迁移增大效应相互作用引起脂肪酸含量和组分变化.通过分析3口表层岩溶泉水中的脂肪酸分布特征和特征参数H/L、CPIh、TARFA,及细菌源、浮游植物源、陆源高等植物源脂肪酸含量发现,兰花沟泉脂肪酸5月以高等植物源为主,7月后沟泉脂肪酸以藻类来源为主,其他月的兰花沟、后沟泉、柏树湾泉的5~7月脂肪酸主要来自于细菌.
张媚孙玉川谢正兰余琴赵瑞一梁作兵
关键词:表层岩溶泉土地利用脂肪酸生物标志化合物
水生植物与水气界面气体交换对岩溶泉水化学及碳循环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揭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及水气之间气体交换对岩溶水化学及碳循环的影响,在姜家泉沿程选取5个监测点,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对其水化学性质进行监测。结果显示:(1)在降水较少的月份,JJQ3的Ca^(2+)浓度和HCO_(3)^(-)浓度明显小于JJQ1和JJQ2,并且溶解氧(DO)与电导率(EC)、Ca^(2+)浓度、HCO_(3)^(-)浓度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池水处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将碳酸盐岩溶蚀产生的HCO_(3)^(-)转化成了稳定的有机碳,从而增强了岩溶碳汇效应。(2)JJQ4的Ca^(2+)和HCO_(3)^(-)浓度与JJQ1、JJQ2没有明显差异,但pH和溶解氧(DO)却明显高于JJQ1和JJQ2,并且JJQ4处溶解无机碳的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偏正于JJQ1和JJQ2,这主要是跌水导致水-气之间发生了气体交换。大气中的氧气通过曝气作用进入水中,而水中二氧化碳分压(pCO_(2))远高于大气,导致水中溶解的CO_(2)脱气。(3)姜家泉水化学受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和水-气间气体交换的共同影响,并且在强酸参与下,CO_(2)脱气将进一步减弱岩溶碳汇效应。因此,为准确估算岩溶碳通量,有必要对两种作用方式进行区分。
赵瑞一赵瑞一张月明张喻翔刘畅李芷汀
关键词:岩溶泉碳循环
旱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岩溶碳汇效应差异被引量:10
2015年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酸盐岩溶蚀对土壤CO2消耗量的差异,在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选取了柏树湾泉、兰花沟泉和后沟泉这3个岩溶泉进行水化学分析及野外监测.结果表明,在上覆植被为林地的柏树湾泉域,泉水的HCO-3浓度最高,草地与耕地下的兰花沟泉次之,耕地为主的后沟泉最低.柏树湾泉的HCO-3主要来自于碳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Ca2++Mg2+与HCO-3的摩尔比接近0.5,而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HCO-3则主要来源于硫酸和硝酸对碳酸盐岩的溶蚀,Ca2++Mg2+与HCO-3的摩尔比远远大于0.5.柏树湾泉域由于凋落物的输入以及土壤透气性差,土壤CO2更容易溶于下渗水并与碳酸盐岩反应,而兰花沟泉和后沟泉的耕地由于土壤疏松,土壤CO2更容易以土壤呼吸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因此,为准确评估岩溶碳汇作用,需要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碳酸盐岩对CO2消耗量的差异.
赵瑞一梁作兵王尊波于正良江泽利
关键词:岩溶泉土壤CO2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