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春华

作品数:331 被引量:1,132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17篇期刊文章
  • 63篇会议论文
  • 46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0篇医药卫生
  • 33篇生物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228篇干细胞
  • 208篇细胞
  • 152篇间充质干细胞
  • 148篇充质干细胞
  • 92篇间充质
  • 62篇分化
  • 45篇骨髓间充质
  • 42篇骨髓
  • 41篇骨髓间充质干...
  • 33篇免疫
  • 27篇基因
  • 24篇造血
  • 23篇细胞移植
  • 21篇干细胞移植
  • 21篇成骨
  • 19篇生物学
  • 19篇肿瘤
  • 18篇成体
  • 17篇白血
  • 17篇白血病

机构

  • 230篇中国医学科学...
  • 41篇北京协和医院
  • 41篇中国医学科学...
  • 35篇中国医学科学...
  • 20篇遵义医学院附...
  • 19篇北京协和医学...
  • 8篇中国医学科学...
  • 7篇北京大学
  • 7篇河南省肿瘤医...
  • 6篇北京市神经外...
  • 5篇中国协和医科...
  • 5篇中国中医科学...
  • 5篇解放军第30...
  • 4篇天津市第一中...
  • 4篇南京军区南京...
  • 3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河南省人民医...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330篇赵春华
  • 67篇韩钦
  • 21篇孙昭
  • 19篇葛薇
  • 19篇李静
  • 19篇马冠杰
  • 18篇王任直
  • 17篇呼莹
  • 17篇尤胜国
  • 17篇余丽梅
  • 16篇陈代雄
  • 16篇方宁
  • 15篇冯铭
  • 15篇房佰俊
  • 15篇李长虹
  • 14篇史明霞
  • 14篇廖联明
  • 13篇边春景
  • 12篇邓为民
  • 11篇李静

传媒

  • 57篇基础医学与临...
  • 14篇中国实验血液...
  • 13篇中国组织工程...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1篇中华血液学杂...
  • 9篇第10届全国...
  • 8篇第四届全国肿...
  • 8篇第九届全国实...
  • 6篇中国生物工程...
  • 6篇中国比较医学...
  • 5篇第11次中国...
  • 4篇中国免疫学杂...
  • 4篇国外医学(输...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细胞生物学杂...
  • 3篇生物工程学报
  • 3篇医学研究生学...
  • 3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年份

  • 8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 14篇2017
  • 5篇2016
  • 12篇2015
  • 12篇2014
  • 13篇2013
  • 14篇2012
  • 20篇2011
  • 13篇2010
  • 19篇2009
  • 20篇2008
  • 38篇2007
  • 15篇2006
  • 29篇2005
  • 18篇2004
3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lk-1~+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对aGVHD的预防和治疗
李红凌陈建河赵春华
2%成人AB型血清扩增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潜能研究
2011年
寻找一种合适的、可以替代胎牛血清、用以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产品,并研究其扩增产品的多向分化潜能。采用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不同代次的扩增细胞在诱导体系中向成骨细胞、成脂细胞诱导分化。分别采用Vonkossa、碱性磷酸酶染色观察成骨情况,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成脂情况。在用2%成人血清配置的完全培养基中,不同代次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仍旧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研究表明,该方法所扩增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成骨、成脂分化潜能,有可能成为理想的体外扩增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其扩增产品有可能用于骨的组织工程修复。
胡建立李健李静马杰陈斌赵春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对1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培养hAMSCs;建立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培养基组、hAMSCs组和胰岛素组,每组6只。hAMSCs组经舌下静脉注射5x10。个hAMSCs,动态监测血糖水平,检测血浆胰岛素浓度,观察胰腺病理变化和hAMSCs在胰腺中的分布,分析hAMSCs表型和淋巴细胞亚群,测定血浆Thl、Th2型细胞因子。结果与模型组比较,hAMSCs组血糖水平明显下降,血浆胰岛素含量增加,胰腺病损程度减轻:移植后6周,hAMSCs组外周血Th1和Th17细胞百分比下降(均P〈0.05),而Th2细胞和FoxP3+Treg细胞上调(均P〈0.01);血浆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1、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IL)-2的浓度下降(均P〈0.01),Th2型细胞因子IL4升高(P〈0.05);hAMSCs组胰腺组织中未见由hAMSCs分化的胰岛素分泌细胞。结论hAMSCs能明显降低1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减轻胰岛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上调FoxP3+Treg有关。
蒲莹峰方宁陈代雄余丽梅章涛赵春华
关键词: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
成人脂肪来源成体干细胞分化为内皮细胞的体内外研究
<正>目的成体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其易于从体内分离扩增而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能够分化成为多种间质组织,包括骨,脂肪, 软骨,...
曹莹孟艳孙昭廖联明韩钦李静刘艳宁赵春华
文献传递
细胞衰老与肿瘤抑制被引量:5
2006年
细胞衰老是指细胞脱离细胞周期并不可逆地丧失增殖能力后进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正常细胞的必然归宿。肿瘤细胞往往具有衰老障碍而表现出无限增殖的能力。在多种衰老细胞中,某些抑癌基因的过表达会引起细胞进入衰老程序,细胞绕过衰老途径是其永生化及癌变的必要条件,因而细胞复制性衰老是抑制肿瘤的一种可能机制。这样对衰老细胞的研究将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策略。
王宏兰赵春华
关键词:细胞衰老肿瘤抑制抑癌基因P53P16^INK4A
miRNA与癌症发生被引量:5
2011年
1 miRNA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功能 miRNA是由约22nt组成的非编码单链RNA,作为一类新的基因调节剂在动植物体内均有发现。miRNA通过靶mRNA的切割或翻译抑制——这两种沉默机制中的一种来指导RISC,下调目的基因的表达。如果mRNA与miRNA具有完美的互补性,miRNA就指导mRNA特异性切割;如果两者没有足够的互补性,miRNA就指导翻译抑制。
王椋赵春华
关键词:MIRNA癌基因癌症发生
体外共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乳腺癌细胞可促进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 BM-MSC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对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ELISA检测BM-MSCs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Transwell小室将BM-MSCs与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B-MA-231分别共培养,比较共培养前后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p-STAT3和p-ERK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实时定量RT-PCR检测侵袭转移相关基因MMP-2和MMP-9的表达水平。结果 BM-MSCs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HGF、IL-6、VEGF和TGF-β1。与BM-MSCs共培养后,乳腺癌细胞MCF-7(P<0.01)和MDB-MA-231(迁移P<0.05,侵袭P<0.01)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加,p-STAT3和p-ERK信号通路激活(P<0.01),侵袭转移相关靶基因MMP-2和MMP-9表达水平上调(P<0.01)。结论 BM-MSCs与乳腺癌细胞共培养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许鹏超李静赵春华
关键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乳腺癌转移基质金属蛋白酶
原始体性干细胞组织分化与再生实验研究
<正>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近年来,人体干细胞因为其在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组织损伤修复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倍受人们的重视。人体干细胞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
赵春华
关键词:干细胞生命科学
文献传递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源exosomes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microRNA表达谱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源exosomes的生物学特性,初步探讨其对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microRNAs表达谱的影响。方法收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以超滤和超离的方法提取exosomes;电镜下观察形态;用Western blot检测exosomes表面蛋白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用Dil染料标记exosomes后加入到乳腺癌细胞MCF7上清中,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CF7对exosomes的内吞作用;用microRNA芯片检测MCF7在exosomes处理24h后microRNAs表达谱的变化以及exosomes中含有的microRNAs种类。结果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30~100nm的exosomes,exosomes表达CD63和HSP70,可被乳腺癌细胞MCF7内吞;exosomes作用24h,可引起MCF7中244个microRNAs表达发生变化(其中174个表达上调,70个表达下调,倍数〉2倍);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exosomes中microRNAs的分析提示MCF7中microRNAs的上调大部分是内源性的,不是exosomes输入的。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源exosomes可以诱导乳腺癌细胞MCF7microRNA表达谱发生变化,揭示了间充质干细胞影响乳腺癌细胞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新机制。
王世华林瑞竹李霄霞赵春华
关键词:EXOSOMES间充质干细胞MICRORNAS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诱导抗自身白血病T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3
2001年
目的 探讨自体白血病细胞裂解物 (ACL)冲击的完全缓解期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CR)患者骨髓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 (DC)体外能否刺激自体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AML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方法 应用羊红细胞玫瑰花结程序从AML CR患者的骨髓中分离出去T细胞的骨髓单个核细胞 (TD BMNC) ,并培养在含联合细胞因子 (GM CSF、IL 4、SCF或TNF α)的条件下以产生DC ,并在培养的第 5天用ACL进行冲击。培养 7d后收获细胞 ,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成熟DC表型。同时 ,这些细胞与经抗CD3抗体激活过的自体T细胞在低浓度IL 2条件下共培养 7d ,以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用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测定溶细胞活性。结果  1 2例AML CR患者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均分化为成熟DC。其中 6例完成CTL活性实验。当效∶靶 =2 0∶1时 ,ACL冲击的DC致敏的自体T细胞与单纯IL 2或IL 2加无抗原冲击的DC组比较对自体AML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 ,而对K562细胞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1 )。结论 用AML CR患者白细胞裂解物冲击的骨髓细胞衍生的DC体外致敏自体T细胞可以产生AML细胞相关抗原特异性的CTL。
何学鹏尤胜国卞寿庚葛薇李牧马双赵春华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树突状细胞T细胞免疫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