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艳青

作品数:28 被引量:327H指数:1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9篇经济管理
  • 8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气候
  • 4篇黄土高原
  • 4篇干旱
  • 3篇蒸散
  • 3篇生态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潜在蒸散
  • 3篇旅游
  • 3篇ENSO
  • 2篇生态系统服务
  • 2篇湿润指数
  • 2篇时空变化特征
  • 2篇时空演变特征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农户
  • 2篇农业
  • 2篇农业区
  • 2篇气温
  • 2篇极端气温

机构

  • 20篇西北师范大学
  • 18篇忻州师范学院
  • 2篇陇东学院
  • 2篇湘潭大学
  • 2篇山西财经大学
  • 2篇青海省气候中...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西大学
  • 1篇天津师范大学

作者

  • 28篇贾艳青
  • 20篇张勃
  • 10篇罗正明
  • 10篇刘秀丽
  • 10篇马彬
  • 9篇唐敏
  • 8篇王国强
  • 7篇张耀宗
  • 5篇吴攀升
  • 3篇李玫
  • 2篇张多勇
  • 2篇任媛
  • 2篇张调风
  • 2篇刘艳艳
  • 1篇郝瑞林
  • 1篇何旭强
  • 1篇王东
  • 1篇袁亚忠
  • 1篇贾雷坡
  • 1篇张富现

传媒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地理科学
  • 2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产力研究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地理与地理信...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吉林工商学院...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7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乡统筹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基础,利益主体缺位而导致市场风险,产业定位难以实现城乡间真正融合,区域内供给过剩导致供需关系失衡。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点,将利益相关者合理容纳于乡村旅游发展体系中,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性增长。
贾艳青
关键词:城乡统筹乡村旅游城乡二元结构
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被引量:13
2017年
森林对维持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其服务功能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01.47×108元,单位面积价值量为6.80元·m-2·a-1,其中供给功能价值为0.44×108元(占0.43%),支持功能价值为31.34×108元(占30.89%),调节功能价值为65.83×108元(占64.88%),文化服务功能价值为3.86×108元(占3.80%);从不同的服务功能类型来看,其价值量为:防风固沙>维持营养物质循环>涵养水源>气候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休憩娱乐>净化空气>提供林产品>控制侵蚀;不同森林类型价值量差异较大,灌丛最大,针阔混交林最小,从单位面积价值量来看,松杉类最大,灌丛最小;五台山地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该结果对区域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刘秀丽张勃杨艳丽吴攀升李玫贾艳青罗正明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评估
基于日SPEI的近55 a西南地区极端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27
2018年
利用1960~2014年中国西南地区141个气象台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引入一个新的干旱指数——逐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日SPEI),对极端干旱事件的年代际、年际、季节内变化及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近55 a西南春季和年极端干旱程度呈一致的减弱趋势,重庆、四川与贵州的交界处及四川西北部极端干旱程度明显缓解,而夏、秋两季极端干旱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并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时间上,春季和全年极端干旱频率、强度和持续天数逐渐减少,春季极端干旱的减弱程度较全年明显;夏、秋两季极端干旱频率、强度和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夏季极端干旱的加重趋势比秋季明显。从极端干旱事件的持续性来看,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2000~2014年)西南遭受的极端干旱最严重,持续期达60 d以上的站点分别占到站点总数的60%和73%。
贾艳青张勃
基于SPEI指数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被引量:29
2018年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961—2015年12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近55年年尺度及各季节干旱变化趋势、站次比、强度和频率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干旱和区域气温、降水变化及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区域尺度,近55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年尺度、春季和秋季呈干旱化趋势,春季干旱化趋势显著;夏季和冬季呈湿润化趋势。空间变化上,对于年尺度,汉江流域、中游干流区及洞庭湖流域以干旱化趋势为主,鄱阳湖流域、下游干流区和太湖流域以湿润化趋势为主;春季和秋季分别有96.90%和92.25%的站点呈干旱化趋势;夏季和冬季分别有82.95%和72.87%的站点呈湿润化趋势。(2)年尺度、春季和秋季干旱站次比及强度均呈增加趋势,春旱站次比与强度增加趋势显著;夏季和冬季干旱站次比和强度均呈下降趋势。(3)年尺度和春季干旱频率在21世纪初均达到最高,年尺度、春季和夏季干旱频率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均呈增加趋势。(4)春、秋季干旱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减少及气温的上升相关,夏、冬季降水量的增加使得夏、冬季呈湿润化趋势。冬季SOI和次年春季干旱相关性极显著,冬季发生拉尼娜事件时,次年春季更易发生干旱。
曹博张勃马彬唐敏王国强吴乾慧贾艳青
关键词:干旱趋势
基于SPEI和SPI指数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春夏气象干旱特征的评估被引量:25
2017年
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是青海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春夏干旱直接影响着该区农业的有序发展。论文选取青海省东部农业区1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平均月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法、SPEI和SPI指数、R/S分析等方法对比评估了该区的春夏气象干旱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近54 a SPEI和SPI指数显示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干旱年际变化在2000年代前基本一致,2000年代后变化趋势发生变化;SPEI指数显示2000年代后春夏旱逐渐加重,SPI指数显示2000年代后春旱逐渐缓解该区干旱,气温是导致两者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2)该区干旱面积覆盖率与干旱年际变化规律保持一致,两种指数主要在1990年代中期前后有所不同,1990年代中期后SPEI指数显示的春夏干旱覆盖面积要比SPI指数显示的广。3)SPEI和SPI指数在2000年代后春夏干旱频率呈相反趋势,SPEI指数显示的2000年代为干旱高频期,SPI指数为干旱低频期;两种指数均显示春旱高频区由西部转向东部地区,夏旱高频区由西北转向东南地区。4)根据干旱周期及R/S分析法,未来4~6 a该区春旱加重,北部地区为春旱高发区;未来18~22 a夏旱也有所加重,西部和东部地区为夏旱高发区。5)通过对比分析发现,SPEI指数在该区的适用性较好,能为该区干旱监测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唐敏张勃张耀宗王国强马彬贾艳青
关键词: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标准化降水指数气象干旱
基于农户福祉的黄土高原土石山区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效应——以宁武县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以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理论为基础,根据宁武县生态环境特点和当地农户福祉水平,构建了宁武县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并对其退耕前后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1年,宁武县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系统综合指数与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均呈增长趋势,而且二者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同步的;2001—2006年,宁武县生态系统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大于社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的增长率;而2006—2011年,二者正好相反,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宁武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明显的效果.从总体上看,宁武县生态环境和人类福祉均处于较低的水平.2001—2011年,宁武县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得到逐步改善,由退耕前的勉强协调发展类福祉和生态同步型过渡到基本协调发展类福祉和生态同步型.
刘秀丽张勃吴攀升罗正明贾艳青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经济系统
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区的影响被引量:13
2017年
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研究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的影响,可为冬小麦种植的合理布局、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选择黄土高原及周边66个气象站点1960—2015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冬季负积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3个指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法及积温指标法等方法,分析了3个指标的时间变化特征及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冬小麦种植及适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冬季负积温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且冬季负积温是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种植的主要限制因子;(2)1960—2015年黄土高原冬小麦年代际可种植区以北移西扩的趋势稳定扩大,冬小麦可种植的海拔上限在黄土高原西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呈73 m/(10 a)的速率升高,56年来冬小麦可种植的平均海拔升高约321 m,长城沿线冬小麦的种植北界北移至38.73oN附近;(3)冬小麦的种植面积逐年代际增加,2000s比1960s增加13.23×10~4 km2,增加约1.8倍;(4)冬小麦适播期呈推迟趋势,推迟天数集中在1~10 d,为保障冬小麦安全越冬,建议播种日期在目前的基础上向后推迟4~13 d。
吴乾慧张勃马彬唐敏王国强贾艳青
关键词:黄土高原冬小麦适播期
我国经济型酒店产品供给模式研究
2012年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市场发展空间巨大,但发展尚不成熟。在对经济型酒店概念再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型酒店产品设计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经济型酒店产品供给应遵循的价值模式,对经济型酒店产品策略、服务项目的取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贾艳青
1960-2015年中国西南地区持续性干旱事件时空演变特征被引量:15
2018年
基于西南地区142个气象站1960-2014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引入一个新的干旱指数-逐日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日SPEI),采用Mann-Kendall方法、克里金插值(Kriging)方法,分析了近55a西南地区干旱事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显示:西南地区所有干旱、严重干旱事件的强度和持续天数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强度和持续天数呈小幅减少趋势,西南地区总体呈干旱化趋势。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在1960s、1970s、2000s较大,2000s是西南地区遭受持续性干旱最严重的十年,接近2/3的站点发生了较严重的干旱,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西南部地区。西南17%的站点干旱程度最严重,主要分布在四川中部、贵州西北部、广西西北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贾艳青张勃马彬曹博吴乾慧
关键词:干旱
水环境镉对水生动物毒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重金属镉是目前水环境中长期存在的污染物,因其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等特性而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镉的来源和污染现状,并分别从生理生化酶水平、分子水平、细胞组织水平阐述了镉在水生动物体内的蓄积过程、代谢规律及毒性作用。本文同时简述了镉暴露引起的水生生物氧化应激反应、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组织病理学损伤等情况。通过分析、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利于今后对镉的毒性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更好的控制重金属镉对水环境的污染,保护水生生物和水生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安全的水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罗正明贾雷坡刘秀丽贾艳青
关键词:水生动物毒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