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
- 作品数:14 被引量:8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作用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 将 15 1例ACS病人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治疗组 76例 ,每日给予阿托伐他汀 (10~2 0 )mg。对照组 75例 ,安慰剂每日 1粒。随访 1年 ,观察两组住院期及随访期心脑血管事件、调降脂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用阿托伐他汀治疗 6周和 1年 ,均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载脂蛋白B(ApoB)水平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载脂蛋白A1(ApoA1) (P均 <0 .0 1)。且与对照组相比 ,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治疗组住院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心力衰竭 (HF)、心律失常发生危险明显较对照组减少(P <0 .0 5 )。随访期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F、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冠脉旁路移植术 (PT CA/CABG)、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治疗和心律失常发生明显比对照组减少(P <0 .0 5 )。同时 ,阿托伐他汀治疗 6周后 ,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纤维蛋白原 (FG)、D -二聚体、C -反应蛋白 (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且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同时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 ,与对照组相似。结论 ACS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有效、安全 ,可减少住?
- 曾群英高修仁许庆王强郑东诞陶军廖新学陈国伟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托伐他汀安全性
- 比索洛尔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利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比索洛尔在治疗心衰时的临床疗效。方法 2 9例心力衰竭患者 ,在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或受体阻滞剂 (ARB)、利尿剂、强心剂等治疗的基础上逐渐加用比索洛尔至 7 5~ 10mg ,1次 /d。常规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半年后、治疗 1年后 3个时间进行心率 (HR)、左室射血分数 (EF)、短轴缩短率 (FS)、左室舒张期内径 (LVDD)等心功能指标测量 ,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其数值关系。结果 治疗半年后 ,患者心率平均减慢 ( 5 0± 4 9)次 /min ,EF平均提高 ( 11 2± 3 9) % ,FS平均提高 ( 7 4± 4 2 ) % ,LVDD平均缩小( 2 4± 1 2 )mm。治疗 1年后 ,患者心率平均减慢 ( 11 7± 7 1)次 /min ,EF平均提高 ( 16 1± 4 8) % ,FS平均提高 ( 12 9±4 4) % ,LVDD平均缩小 ( 5 3± 2 0 )m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比索洛尔每天 1次可有效改善心功能。
- 王琨王强许庆王沅滨
- 关键词:比索洛尔心力衰竭心功能超声心动图
- 伊贝沙坦与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对比观察伊贝沙坦和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单盲对照方法,伊贝沙坦(n=68)组每日150mg或加用双氢克尿噻12.5mg,缬沙坦(n=66)组每日80mg或加用双氢克尿噻12.5mg,观察治疗6周、8周和12周后的有效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第2周开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在整个治疗期间血压持续平稳下降,而服药8周伊贝沙坦组降压效果稍优于缬沙坦组,总有效率伊贝沙坦组为69.1%和缬沙坦组为63.6%;治疗12周后加用双氢克尿噻总有效率为89.5%和84.8%;动态血压监测(ABPM)显示伊贝沙坦的谷峰比值和降低清晨血压骤升与缬沙坦相似(P>0.05)。副反应两组均很轻微。结论伊贝沙坦和缬沙坦均是有效、安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长效降压药,而伊贝沙坦各方面表现与缬沙坦相似。
- 郑东诞曾群英王强张玮郭象淼刘丽娟许庆
- 关键词:高血压伊贝沙坦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浆肌钙蛋白Ⅰ升高的探索被引量:1
- 2003年
- 王强邹齐慧许庆郑东诞
- 关键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坏死预后
- 比索洛尔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47例疗效分析被引量:19
- 2006年
-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雷米普利5mg/d,阿司匹林0.1g/d,氟伐他汀40mg/d,疗程均为2年)。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起始量1.25mg/d,每周调整1次剂量,至5~10mg/d,疗程为2年。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并比较2组心绞痛、AMI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再住院率。结果:2组治疗6个月、1年、2年后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轻;治疗组降低心绞痛、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效果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佐治UA,只要掌握好比索洛尔的适应证,并根据病情调整比索洛尔的剂量,可取得好的疗效,且较安全。
- 郑东诞曾群英王强许庆郭象淼
- 关键词:比索洛尔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疗效
- 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替米沙坦(治疗)组:61例,80mg/d,晨顿服。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双氢氯噻嗪(HCTZ)12.5mg/d,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60例,50mg/d,晨顿服,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12.5mg/d,疗程半年。治疗前后均进行偶测血压、动态血压(ABPM)、肝肾功能、血生化、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BUA)等检查,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替米沙坦(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78.7%(48/61例),降压幅度25.6/14.6mmH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88,舒张压(DBP)0.89,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2周后,达显效25%(9/36例);氯沙坦(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75%(45/60例),降压幅度22.1/12.1mmHg。T/P比值:SBP 0.86、DBP 0.87,6周后未达显效者,加服.HCTZ 2周达显效21.1%(8/38例),两组组间比较,降压幅度有明显差异(P7<0.05),ABPM中的24h SBP和24h DBP治疗后降低值,两组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PAI-1、FG、CRP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3项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BUA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且氯沙坦组比替米?
- 曾群英曾瑞曦高修仁许庆郑东诞廖新学陶军陈国伟
- 关键词:替米沙坦药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氯沙坦双氢氯噻嗪
- 早期应用两种剂量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8
- 2002年
-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普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益处及安全性。方法:155例ACS患者随机单盲分为3组。对照组(A组):44例;10mg/d普伐他汀组(B组),55例;20mg/d普伐他汀组(C组),56例。随访1年,观察心脑血管事件,降脂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B、C组能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HDL);且C组疗效更优于B组(P<0.05)。B、C组复发性心绞痛(AP)、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心力衰竭(HF)和需做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冠脉旁路移植术(PTCA/CABG)的病例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均<0.05),且C组的效果优于B组。B、C组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5~0.01);且C组对上述3项的降低作用更优于B组(P均<0.05)。早期应用普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与对照组相似。结论:治疗ACS,早期应用普伐他汀20mg/d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曾群英王礼春王强许庆李王杰廖新学陈国伟陶军杨惜泉
- 关键词:普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
- 右美托咪定对舌癌患者围手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接受舌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行舌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维持麻醉所用药物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Dex组),每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麻醉诱导前30 min、切皮前、切皮后1 h、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患者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IL-1)、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围手术期血清中炎症因子IL-1、IL-6、hs-CRP、TNF-α水平在手术中、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较切皮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毕时达到最高峰,术后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Dex组的血浆IL-1、IL-6、hs-CRP、TNF-α水平在手术中、术毕、术后6 h、术后24 h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舌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轻舌癌根治术后的炎症反应。
- 伍俏媚许庆吴志翟原生
- 关键词:舌肿瘤炎症
- 右心房梗死伴左心房高频起搏诱发慢性房颤的电生理特性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建立右心房梗死伴左心房高频起搏新型慢性心房颤动(AF)模型并探讨其电生理特性。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起搏组(P)、心房梗死+起搏组(I)。C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但不起搏;P组: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并以1000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I组:结扎右冠状动脉心房分支,并在左心房外膜缝合固定一起搏电极,以1000beats/min的频率高频起搏。采用心外膜程序起搏技术测定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结果:(1)I组:起搏3周后AF诱发成功率高达100%。(2)I组、P组在起搏1h、1周、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均缩短;I组、P组、C组:起搏3周后在基本起搏周期(PCL)200ms时的ERPA分别为(87.5±12.8)ms、(81.3±12.5)ms、(115.0±7.6)ms,I组、P组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3)在频率适应性方面,I组、P组均表现为频率适应不良,在术后3周时表现明显,与C组比较差异显著(分别P<0.01,P<0.05)。(4)I组在起搏3周后P波时限延长与P组、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5)I组:快速起搏后1h至3周,均表现为ERPA缩短、心房相对不应期(RRPA)延长与C组比较显著差异(P<0.01)、房间传导时间(IACD)延长与P组、C组比较显著差异(均P<0.01)。结论:右心房梗死+左心房高频起搏建立兔慢性AF与传统的单纯心房起搏相比,AF诱发成功率高并且稳定,其电生理参数有特征性意义,表现为ERPA缩短,频率适应不良,RRPA延长,IACD延长。
- 刘丽娟许庆李树斌王宏梅卫义粱尹高修仁
- 关键词:心房起搏心房梗死
- 比索洛尔治疗8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分析被引量:11
- 2005年
- 郑东诞曾群英王强许庆郭象淼
- 关键词:比索洛尔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