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刚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肝癌
  • 3篇切除
  • 3篇切除术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腹腔
  • 2篇预后
  • 2篇三孔法
  • 2篇手术
  • 2篇脾蒂
  • 2篇脾蒂离断
  • 2篇脾切除
  • 2篇脾切除术
  • 2篇离断
  • 2篇腹腔镜
  • 2篇腹腔镜脾切除
  • 2篇肝细胞
  • 2篇肝肿瘤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癌

机构

  • 9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许刚
  • 8篇张建淮
  • 8篇祁付珍
  • 6篇陈国锋
  • 5篇蔡勇
  • 4篇顾殿华
  • 3篇徐建波
  • 3篇王业波
  • 1篇于仁
  • 1篇刘玲
  • 1篇黄明德
  • 1篇魏天翼

传媒

  • 3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肿瘤学杂志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江苏省第五次...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原发性中小肝癌手术与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与手术切除治疗(surgical resection,SR)对于原发性小肝癌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到2009年6月共收治经甲胎蛋白(AFP)联合影像学(MRI或CT)证实的原发性中小肝癌患者125例:RFA组60例(B超引导下经皮射频消融51例,腹腔镜下射频消融6例,CT定位经皮射频消融3例),SR组65例:采用常规手术切除治疗(肿瘤局部挖出48例,肝段切除12例,肝叶切除5例)。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RFA组和SR组术后第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8.33%、71.67%、58.33%和93.85%、80.00%和72.31%,两者的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43)。RFA组和SR组术后第1、2和3年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5.00%、31.67%、56.67%和10.77%、24.62%和36.92%,两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射频消融治疗虽具有术后恢复快、出血量少、住院日短、花费少等微创特点,但在肿瘤复发率和术后生存率方面不如传统手术切除治疗。
徐建波祁付珍许刚张建淮陈国锋
关键词:肝癌射频消融手术
肝癌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学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手术切除的382例肝细胞肝癌,将伴腹腔淋巴结转移的13例患者设为淋巴结转移组,同时期不伴淋巴结转移的369例肝癌患者设为非淋巴结转移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BsAg、症状、肝硬化、AFP值、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有无包膜、病灶数目、门静脉癌栓和生存期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40%(13/382)。肿瘤大小、大体类型、门静脉癌栓与腹腔淋巴结转移相关。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10个月,而非淋巴结转移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结论]肝细胞肝癌淋巴转移发生率较低,病理类型、门静脉癌栓及肿瘤大小影响预后。
黄明德于仁张建淮陈国锋许刚蔡勇祁付珍
关键词:肝肿瘤淋巴结转移病理因素预后
Oct-4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在恶性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研究
背景:肝癌全球发病率逐年上升,但相对预后不良,尽管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长足发展,但总体仍缺乏有效手段来提高肝癌患者的预后。肝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所以研究肝癌的侵袭转移机制对提高肝癌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许刚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迁徙
文献传递
二级脾蒂离断在三孔法腹腔镜脾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0年
腹腔镜脾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应用的新技术.不仅微创,而且安全有效。在国外已成为脾脏切除的首选方式。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开展13例三孔法腹腔镜脾切除术,均在腹腔镜下行原位二级脾蒂离断脾切除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陈国锋祁付珍顾殿华张建淮王业波蔡勇许刚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三孔法离断脾蒂脾脏切除
IWP-2对人肝癌Hep3B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
2015年
目的:研究Wnt/β-catenin抑制剂IWP-2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Hep3B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终浓度分别为0、20、40、80、160、320μmol/L的IWP-2作用于人肝癌Hep3B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FCM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与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CyclinD1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变化,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yclinD1和surviv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20~320μmol/L的IWP-2对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随IWP-2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增长而增强,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CM检测结果显示,IWP-2(20~320μmol/L)能够导致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细胞比例下降;同时诱导细胞凋亡,凋亡率随IWP-2浓度的升高而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WP-2可引起caspase-3和caspase-7蛋白表达水平的升高,并且可下调肝癌细胞中CyclinD1和surviv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结论:IWP-2可抑制Hep3B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yclinD1和survivin的表达有关。
时汀张建淮许刚徐建波祁付珍
关键词:肝肿瘤细胞增殖凋亡体外研究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在胰头部良性病变中的应用
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RPH),主要用于治疗胰头部良性病变,如慢性胰腺炎,胰头部胰管多发结石,以及胰头部良性肿瘤,效果良好。本文介绍了14位胰头部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论述了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在该病中的应用情况...
陈国锋祁付珍张建淮顾殿华王业波蔡勇许刚
关键词: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
文献传递
意外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及预后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发现的方法及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96例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胆囊良性病变手术而在术中、术后经病理确诊的胆囊癌28例为意外胆囊癌(A组),术前拟诊且经病理学证实胆囊癌68例为预期胆囊癌(B组)。[结果]意外胆囊癌组中Nevin分期Ⅰ、Ⅱ期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预期胆囊癌组(χ2=20.08,P<0.05)。意外胆囊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预期胆囊癌患者。在Nevin分期相同情况下两组生存情况无显著性差异。意外胆囊癌组中再次手术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单纯胆囊切除者(χ2=4.99,P<0.05)。[结论]意外胆囊癌病期较预期胆囊癌的病期早,对意外胆囊癌应行标准胆囊癌根治术,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是不够的。
祁付珍张建淮顾殿华陈国锋许刚蔡勇
关键词:胆囊肿瘤外科手术预后
肝细胞肝癌血清AFP值与HBV感染的关系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索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值与HBV感染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17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组176例,非HCC组41例。HCC组中HBV感染模式前三位的分别是HBs Ag,HBe Ab和HBc Ab阳性(小三阳)(30.7%),HBs Ag和HBc Ab阳性(25.6%)及HBs Ag,HBe Ag和HBc Ab阳性(大三阳)(20.5%)。HCC组血清AFP值高于非HCC组血清AFP值(P<0.001),但HCC组内HBV感染组与非HBV感染组之间血清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147),三种主要HBV感染模式之间血清AFP值也无统计学差异(P=0.578)。同样的,无论在AFP阴性组(<20ng/ml)还是AFP阳性组(≥20ng/ml),三种主要的HBV感染模式之间的血清AF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CC的血清AFP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血清AFP值,但HCC组内HBV的各种感染模式之间AFP值水平无差异。
徐建波祁付珍魏天翼时汀许刚张建淮
关键词:肝癌HBV感染
二级脾蒂离断与自制取脾袋在三孔法腹腔镜脾切除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总结二级脾蒂离断及自制取脾袋在三孔法腹腔镜脾脏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间,对11例病人行完全腹腔镜下三孔法二级脾蒂离断法处理脾蒂切除脾脏.结果 全组11例手术过程均顺利,术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在三孔法完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应用二级脾蒂离断法不仅安全可行,而且节省费用,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陈国锋祁付珍顾殿华张建淮王业波刘玲蔡勇许刚
关键词:脾切除术腹腔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