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兆延

作品数:91 被引量:493H指数:11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佛山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0篇动脉
  • 32篇冠状
  • 31篇冠状动脉
  • 20篇血管
  • 18篇介入
  • 15篇心肌
  • 14篇心肌梗死
  • 14篇综合征
  • 14篇梗死
  • 13篇消融
  • 13篇冠脉
  • 12篇蛋白
  • 12篇血管内超声
  • 12篇射频
  • 12篇射频消融
  • 12篇冠状动脉介入
  • 12篇超声
  • 10篇心力衰竭
  • 10篇衰竭
  • 7篇动脉粥样硬化

机构

  • 75篇佛山市第一人...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广州市红十字...
  • 5篇广东医学院
  • 5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广东省医学实...
  • 1篇空军航空医学...
  • 1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广东省心血管...
  • 1篇广东医科大学

作者

  • 88篇许兆延
  • 66篇杨希立
  • 17篇张健瑜
  • 17篇温旭涛
  • 16篇岑锦明
  • 14篇梁茜
  • 13篇周昭仑
  • 13篇谭海斌
  • 12篇蔡炜标
  • 11篇黄欢愉
  • 11篇李健民
  • 8篇陈军
  • 7篇梅百强
  • 7篇李健
  • 6篇肖长华
  • 5篇蒋作锋
  • 5篇柯媛媛
  • 4篇胡晖
  • 4篇梁日明
  • 3篇周颖玲

传媒

  • 12篇广东医学
  • 8篇岭南心血管病...
  • 7篇实用医学杂志
  • 6篇临床心血管病...
  • 5篇介入放射学杂...
  • 4篇广州医药
  • 4篇重庆医学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广东药学院学...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国际医药卫生...
  • 2篇中国动脉硬化...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年份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7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8篇2008
  • 6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4篇2001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消融导管治疗三尖瓣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不同消融导管治疗三尖瓣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并分析心电图特征。方法:入选三尖瓣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患者54例,其中常规消融组21例,冷盐水灌注消融组33例。通过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心电图特征及进行初步定位,然后进行非接触心内膜标测定位消融。结果:与常规消融组比较,冷盐水灌注消融组手术成功率较高(100.0%∶90.5%,P<0.05),手术时间较短[(46.11±7.18)min∶(50.98±10.03)min,P<0.05],放电时间较短[(3.74±1.32)min∶(5.10±2.30)min,P<0.01],放电次数较少[(2.74±1.16)次∶(4.86±2.00)次,P<0.01]。结论:对于三尖瓣环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冷盐水灌注导管可能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体表发作心电图能对其初步定位提供帮助。
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黄欢愉
关键词:射频消融室性心律失常三尖瓣环心电图
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面的特点探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研究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方面的特点。方法 100例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60~79岁, 65例)与高龄组(≥80岁, 35例)。对比两组基础病;疾病诱;临床症状;并发疾病。结果高龄组冠心病占比37.14%、高血压占比37.14%、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占比37.14%与老年组的63.08%、18.46%、10.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呼吸道感染占比42.86%、劳累占比8.57%、情绪激动占比8.57%、输液快占比20.00%、心绞痛发作占比2.86%、无明显诱因占比11.43%与老年组的23.08%、26.15%、26.15%、6.15%、20.00%、1.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纳差占比62.86%、乏力占比80.00%、精神障碍占比11.43%与老年组的41.54%、60.00%、1.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贫血占比20.00%、低蛋白血症占比37.14%、深静脉血栓占比14.29%与老年组的6.15%、13.85%、1.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老年患者和普通老年患者相比,在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在临床上要注意观察和区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疗,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张健瑜梁茜许兆延蔡炜标梁日明杨希立
关键词: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测结果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粥样斑块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已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患者91例(病变102处),其中BPH组50例,对照组41例,血管内超声(IVUS)对患者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测量靶病变的外弹力膜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负荷(PB)以及参考节段外弹力膜横截面积(REEM—CSA)、管腔横截面积(RMAL)、参考节段斑块面积(RPA)、参考斑块负荷(RPB)。结果IVUS与cAG比较,检出血管面积狭窄率高[(58.2±7.1)%比(55.9±5.2)%,P〈0.01]。BPH组冠脉内软斑块、偏心斑块和正性重构多见,而钙化少见;BPH组与对照组比较,MLA[(5.61±0.96)mm2比(6.06±0.75)mm2,P〈0.053和RMAL[(9.26±1.05)mm2比(10.02±1.10)mm2,P〈0.053减少;而EEM—CSA[(14.51±1.10)mm2比(13.37±1.02)mm2]、PA[(8.90±1.24)mm。比(7.31±1.04)mm2]、PB((61.26±6.53)%比(54.53±5.69)%]、RPA[(4.26士1.15)mm2比(3.73±1.33)mm2]、RPB((31.30±8.37)%比(26.81±8.75)%]增加(均P〈0.05)。结论IVUS对评价冠脉轻中度病变有较高价值;有心肌缺血证据的BPH患者需进一步排除冠心病。
岑锦明梁茜熊卿圆杨希立许兆延梅百强蔡炜标柯媛媛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冠状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
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心外膜旁路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I-ABL)对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外膜旁路消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外膜旁路患者30例,其中左侧旁路25例,右侧旁路5例,均使用I-ABL,经心内膜(心室侧或心房侧)或冠状静脉窦内进行消融治疗。结果 30例患者经I-ABL消融治疗后均获得满意疗效,术中、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结论 IABL对于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的心外膜旁路的消融治疗是有效及安全的,可能对提高心外膜旁路消融的成功率有一定帮助。
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黄欢愉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房室结折返性冠状动脉分流术心转流术
行为管理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行为管理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住院率的效果。方法将18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94例和干预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出院后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管理,包括制定随访计划、强化教育内容、培训自我行为能力、监督落实效果等。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再住院平均住院日和病死率。结果干预组再住院率、再住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23.16%、(8.67±4.62)d,对照组分别为39.36%、(12.47±4.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管理可促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降低再住院率,提高生活质量。
陆琼芳罗银秋仇艺晴梁茜许兆延廖珊欧碧英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行为管理再住院电话随访病死率
男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清睾酮与脑钠肽关系探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探讨男性心力衰竭患者不同的心功能分级与血清睾酮(T)、雌二醇(E2)和脑钠肽(NT-proBNP)的关系,了解不同心功能的T、E2和NT-proBNP变化及之间相关性。方法:选取男性心衰患者113例,其中心功能Ⅱ级37例,心功能Ⅲ级53例,心功能Ⅳ级23例和100例对照组,均测定T、E2和NT-proBNP。结果:心功能Ⅳ、Ⅲ、Ⅱ级患者和对照组的T水平分别是(217.38±122.49)、(326.93±121.57)、(375.33±108.74)ng/mL和(408.67±139.73)ng/mL,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心功能Ⅳ、Ⅲ、Ⅱ级患者和对照组的NT-proBNP浓度分别为(11438.28±5294.25)、(7852.97±1192.64)、(3870.11±139.49)pg/L和(935.51±122.36)pg/L,各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心功能Ⅳ级患者的T与NT-proBNP有负相关性;3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E2无明显差异。结论:男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着心功能恶化,T进行性下降,NT-proBNP进行性升高,T值可成为评价男性心功能的有用指标。
许兆延谭虹谭虹杨希立李健张健瑜
关键词:心力衰竭睾酮N端B型脑钠肽
射频消融治疗45例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安全性、疗效,以及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机制。方法对30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根据术前有无房颤发作史分为A组(45例,有房颤发作史),B组(255例,无房颤发作史);A组消融后根据有无再发房颤分为PAF组(有房颤再发)和NPAF组(无房颤再发)。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结合腔内电图寻找房室旁路最佳消融靶点,采用温度控制方式射频消融治疗;通过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旁路消融术24h后,P波时限最大、最小值及计算P波离散度。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98.0%,复发率为1.0%,并发症发生率为1.0%。A组的多旁路较B组多(P=0.008 3)。消融前,A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旁道前传和逆传有效不应期较B组短(P=0.039 9);消融后,A组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较B组长(P<0.01);术后PAF组和NPAF组比较中,PAF组的心房不应期较短,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较长。结论射频消融治疗预激综合征伴阵发性房颤安全有效。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心房本身各向异性传导增大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年龄、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血压、糖尿病、左房内径、心悸病史等是预测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
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黄欢愉
关键词: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P波离散度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特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142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的病变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狭窄及斑块特征,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测定各组血清中MMP-9、hs-CRP浓度,分析斑块特与血清MMP-9、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有不稳定斑块存在,不稳定斑块组血清中MMP-9、hs-CRP浓度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稳定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MMP-9、hs-CR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有不稳定斑块存在,血清中MMP-9、hs-CRP浓度增高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柯媛媛岑锦明杨希立许兆延
关键词: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基质金属蛋白酶-9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超声
射频消融治疗无冠窦相关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分析无冠窦(NCC)相关房性心动过速(ATANCC)的心电图(ECG)特征,探讨在三维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FCA)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入选20例ATANCC,分析ECG特征,在ENSITE Velocty 4.0 Nav指导下结合心内电生理检查(EPS)进行定位,分析靶点局部ECG特征,结合高能量起搏输出,采取连续能量滴定法温控模式进行消融。结果ATANCC的ECG特征:P波较窦性P波时限窄,下壁导联负正双向或负向,V1导联先负后正及V2-V6导联负向,PR间期较窦性短。所有患者,右房间隔(RAS)的最早点都位于希氏束(HIS)束的后方或后下方,左房间隔(LAS)电位较NCC及RAS晚,最终靶点在NCC,靶点距离HIS的距离为(9.0±1.5)mm,手术成功率100%,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结论HIS附近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建议常规标测NCC,进行比较,选择安全、有效的靶点;在三维标测指导下结合高能量起搏输出,采取连续能量滴定法消融治疗ATANCC是有效及安全的。
温旭涛谭海斌杨希立许兆延李健民黄欢愉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三维标测心电描记术
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的16排螺旋CT检查与冠脉造影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对2型糖尿病(DM)并冠心病(CAD)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DM并CAD患者的影像资料,评估16排螺旋CT在DM并CAD冠状动脉性病变中的准确性。结果16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50%、≥70%、<50%狭窄性病变敏感性依次为92.2%、89.7%、82.97%,特异性依次为84.3%、89.2%、76.1%;阳性预测值依次为80.1%、73.9%、32.71%。阴性预测值依次为95.1%、95.3%、96.9%。结论16排螺旋CT是诊断DM并CAD冠状动脉病变较可靠的、无创的检查方法。
周昭仑许兆延陈军甘毅
关键词:2型糖尿病并冠心病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