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安斌

作品数:197 被引量:453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8篇期刊文章
  • 42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4篇医药卫生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6篇肝移植
  • 59篇术后
  • 52篇细胞
  • 44篇移植术
  • 40篇移植术后
  • 34篇肝移植术
  • 32篇肝移植术后
  • 28篇器官
  • 24篇干细胞
  • 23篇胚胎
  • 23篇胚胎干细胞
  • 23篇并发
  • 21篇肝细胞
  • 19篇手术
  • 15篇树突
  • 15篇树突状
  • 15篇树突状细胞
  • 14篇胰肾
  • 13篇糖尿
  • 13篇糖尿病

机构

  • 175篇中山大学附属...
  • 2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7篇暨南大学
  • 14篇中山大学
  • 4篇昆明医学院第...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广州医学院附...
  • 1篇天津市第一中...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医学院
  • 1篇中国医院协会

作者

  • 195篇胡安斌
  • 162篇何晓顺
  • 134篇朱晓峰
  • 105篇马毅
  • 97篇鞠卫强
  • 93篇王东平
  • 89篇巫林伟
  • 79篇邰强
  • 75篇王国栋
  • 42篇黄洁夫
  • 38篇郭志勇
  • 20篇韩明
  • 18篇周健
  • 17篇蔡继业
  • 16篇章诚
  • 13篇郑启昌
  • 9篇焦兴元
  • 9篇王小平
  • 8篇袁小鹏
  • 8篇王长希

传媒

  • 23篇中华器官移植...
  • 17篇中华医学杂志
  • 14篇中华外科杂志
  • 14篇中华实验外科...
  • 9篇中华普通外科...
  • 9篇中国组织工程...
  • 9篇中华普通外科...
  • 8篇2014中国...
  • 6篇中国普通外科...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5篇2013中国...
  • 4篇2012中国...
  • 3篇中华肝胆外科...
  • 3篇腹部外科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华移植杂志...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12篇2017
  • 18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8篇2013
  • 13篇2012
  • 21篇2011
  • 21篇2010
  • 19篇2009
  • 20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9篇2004
1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nt/β-catenin信号调控EMT水平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向肝脏组织结构分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在前期体外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向肝系细胞分化基础上,从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角度研究ESC分化为肝脏组织结构的可行性。方法选用Balb/c小鼠ESC,首先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体外诱导ESC向肝系细胞方向分化,然后在分化中期(13 d)、成熟期(17 d)两个时间点动态抑制细胞Wnt/β-catenin信号以降低其EMT水平。最后在分化系统中观察分化细胞保持三维组织结构生长情况,检测其中肝系细胞和血管标志物白蛋白(AL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等表达情况,综合判断有无肝脏组织形成,并研究该过程中EMT水平变化的规律和机制。结果ESC分化过程中,分化前期实验组EMT水平与对照组差别不明显,分化中、后期实验组EM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分化第18天和20天,实验组上皮钙黏蛋白(E-cad)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61±0.15和0.47±0.05,对照组分别为0.07±0.05和0;实验组的ALB/AFP/CK8/CK19表达水平在同期内较对照组普遍偏高,标志物CD31/VEGFR1在分化中后期较对照组下降缓慢。在ESC培养上清液中,实验组ALB于第11天可检测到,浓度为(0.32±0.02)mg/L,而对照组ALB为(0.19±0.05)mg/L;实验组尿素于第13天开始检测到,浓度为(8.7±1.0)μmol/L,对照组尿素浓度为(3.1±1.2)μmol/L。ALB和尿素合成在ESC分化系统培养上清中浓度随分化时间延长而明显升高,并且实验组的ALB、尿素浓度值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明显多于对照组。另外,实验组分化细胞可保持三维组织状态生长,对照组分化细胞最终呈单细胞状态。实验组可检测到肝系细胞标志物以及血管细胞标志物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类肝细胞和血管结构紧密层状排列,HE染色提示有类肝小叶结构形成,而对照组无血管成分标志物表达。结论ESC向肝系细�
廖文尉章诚刘芙蓉凌象超蔡炳朱晓峰何晓顺胡安斌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EMT肝脏组织
肝移植术后激素七天撤离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肝移植术后激素7d撤离方案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76例供受者血型相同的首次肝移植患者动态随机法分为两组:术后7d激素撤离组(7d组,40例)和术后3个月激素撤离组(3个月组,36例),两组均采用以他克莫司(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7d组激素用法:术中静脉滴注1000mg甲泼尼龙,术后按500、240、200、160、80.40和20mg依次递减,7d后停用;3个月组激素用法:按7d组方案静脉滴注甲泼尼龙7d后,改用甲泼尼龙口服,每隔3d依次按48、40、32、24、16、8和4mg递减18d,然后4mg口服至术后3个月。随访6个月并评价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共有69例完成全部随访,7例患者因死亡和严重细菌感染等原因于相应时间终止实验。两组患者在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高脂血症、高血压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d组术后糖尿病的发生率(17.5%比38.9%,X^2=4.335,P=0.047)明显低于3个月组。结论供受者血型相同的肝移植采用以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时,术后7d激素撤离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可以明显降低术后糖尿病发生率。
胡安斌何晓顺吴志鹏朱晓峰马毅王东平王国栋邰强鞠卫强巫林伟黄洁夫
关键词:肝移植有效性安全性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的预防。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器官移植科共实施596例成人尸肝移植,自2005年开始采取综合措施预防HAT形成,包括术中重建变异肝动脉,受体肝动脉条件不好的患者采取供体肝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搭桥,动脉吻合全部采用显微缝合技术,术后常规监测移植肝血流,对肝动脉峰值流速低于40cm/s的患者行抗凝治疗。比较2004年实施的181例肝移植患者(A组)与2005-2007年实施的415例肝移植患者(B组)HAT发生情况。结果A组共有8例患者出现HA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1d(3~41d),3例表现为急性肝功能恶化,3例表现为胆漏,1例表现为肝脓肿,1例无明显临床症状。B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HAT,发生时间为术后8d(1—21d),3例表现为急性肝功能恶化,1例表现为胆漏,2例无明显临床症状。B组患者HAT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1.44%VS4.42%,χ2=4.86,P=0.027)。A组3例行再次肝移植,共死亡5例,B组3例行肝动脉重建联合肝动脉局部溶栓治疗,2例患者康复出院,1例患者因严重感染、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结论肝动脉血栓形成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术中采用显微缝合方式,注意重建变异肝动脉,术后严密监测,及时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肝动脉血栓形成。
巫林伟何晓顺鞠卫强朱晓峰马毅王东平王国栋邰强胡安斌
关键词:肝移植血栓形成肝动脉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粒细胞缺乏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后并发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7例肝移植术后出现粒细胞缺乏患者,包括2例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回顾性分析以上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患者发生粒细胞缺乏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3(7~45)d。所有患者均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5例患者的粒细胞计数逐渐回升并恢复至正常。6例患者发生感染,包括肺部细菌感染1例、肺部CMV感染1例、肺部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例和全身严重败血症3例。患者均停用或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均未发生排斥反应。3例患者死亡;4例存活至今,随访14~46个月,期间未出现感染及排斥反应等并发症。结论粒细胞缺乏是肝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预防感染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巫林伟何晓顺邰强鞠卫强王东平朱晓峰马毅王国栋胡安斌
关键词:肝移植粒细胞缺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移植物抗宿主病
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原因和处理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776例同种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诊治经验。结果776例肝移植患者中共发生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10例,发生率为1.29%。其中肝上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6例,肝后段下腔静脉狭窄2例,肝静脉流出道梗阻2例。10例均进行了下腔静脉造影而明确诊断,8例患者在下腔静脉造影的同时施行了气囊扩张或放置血管内支架术,2例介入治疗效果不佳而中转再次肝移植术;该组因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而死亡3例,与静脉流出道梗阻相关的病死率为30%(3/10)。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静脉流出道梗阻的发生与腔静脉的吻合技术,腔静脉吻合方式以及供肝体积与受者肝床不匹配有关;术后尽早发现流出道梗阻的存在,并及时做出正确的治疗选择如介入治疗或再次肝移植等是改善该并发症预后的关键。
马毅何晓顺朱晓峰王国栋王东平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邰强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流出道梗阻介入治疗
原位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多囊肝病中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中心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9例多囊肝行肝移植的病例,对患者术前MELD评分、肝肾功能,术中输血、失血,手术时间、无肝期以及术后并发症、存活时间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9例患者术前MELD平均(16±9)分,5例同时患有多囊肾,除1例出现肝硬化外其他8例无明显肝功能损害但因明显的压迫症状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例有肾功能异常需要透析。术中平均输血(1800±1600)ml,失血(3500±2600)ml,平均手术时间(7.2±1.5)h,无肝期(52.7±15.4)min。术后3例分别因腹腔出血、急性排斥反应及循环衰竭导致多器官衰竭而早期死亡;6例患者均存活1年以上,现最长存活时间8年。本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为77.8%和66.7%。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多囊肝疾病的有效方法,比较其他的肝移植受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较大,手术难度较高,但预后良好。
韩明何晓顺马毅王东平王国栋鞠卫强巫林伟胡安斌邰强朱晓峰
关键词:肝移植囊肿
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和塑料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比较全覆膜自膨式可回收金属支架(FCSEMS)和塑料支架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吻合口狭窄(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肝移植术后A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支架不同分为FCSEMS组和塑料支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次数、留置支架个数等指标。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13例,中位年龄48(34~65)岁。FCSEMS组纳入23例,塑料支架组纳入31例,手术总体技术成功率为98.3%(176/179)。FCSEMS组治愈21例,缓解2例;塑料支架组治愈29例,缓解1例,失败1例,两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CSEMS组支架留置时间、ERCP次数和留置支架个数中位数分别为5.9个月、2次、1个,塑料支架组分别为9.5个月、4次、8个,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CSEMS置入对于肝移植术后AS的治疗同塑料支架一样行之有效,但留置支架时间、内镜治疗次数和置入支架个数较后者减少,同时需要警惕支架移位或术后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叶茂东苏伟杰李小刚揭毅鞠卫强胡安斌巫林伟马毅朱晓峰何晓顺王东平
关键词:肝移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金属支架塑料支架
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3例
2022年
目的探讨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总结文献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胰岛移植治疗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临床资料,并随访6个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接受胰岛移植的3例患者术后胰岛功能良好,空腹C肽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提升,出院前1例实现停用外源性胰岛素,其余2例胰岛素用量减少2/3以上,且均血糖平稳。结论对胰腺移植术后移植物失功的患者实施胰岛移植可以有效地补救性治疗糖尿病,且安全性高。
段金良白芳杨道朋马雪王树森孙鹏龚金龙林泽鹏朱晓峰何晓顺胡安斌
关键词:胰岛移植胰腺移植
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大鼠爆发性肝衰竭治疗作用的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 (FHF)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ACP微囊化处理原代豚鼠肝细胞 ,于诱发FHF前 2 4h移植到大鼠腹腔内大网膜附近 ,采用 90 %肝切除法诱发FHF。在FHF诱发后 2 4h取静脉血检测大鼠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ALT ) ,清蛋白 (ALb) ,总胆红素(TB) ,血糖 (BS)和凝血酶原时间 (PT)等指标 ;取腹腔移植入的微囊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细胞形态、功能及数量的变化 ;动态全程观察大鼠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出现共济失调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腹水的时间明显延长。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的ALT ,Alb ,TB ,BS和PT均明显改善并且与对照组均有差异的显著性 (P <0 .0 5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平均生存时间为 60h ,空白对照组为 2 2h(P <0 .0 1)。组织学检查 :移植后 72h开腹 ,约有 80 %微囊呈无粘连游离状态 ,镜下见微囊周围纤维化率约为 8% ,囊内肝细胞形态正常。未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则很少见到正常的肝细胞 ,且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对异种肝细胞进行微囊化处理后移植治疗FHF大鼠 ,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 ,提高治疗效果 ,是一种治疗FHF的较好方法。
胡安斌郑启昌
关键词:肝移植移植物排斥
NR_073415.2在检测器官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及试剂盒
本发明属于疾病早期诊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NR_073415.2在检测器官移植患者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应用及试剂盒。本发明首次发现NR_073415.2可用于检测器官移植患者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具体为检测待测患者外周血单核...
何晓顺郭志勇杨安力陈茂根王东平张传钊胡安斌高燕娜周健邰强
文献传递
共2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