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毅

作品数:20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3篇《宠儿》
  • 4篇叙事
  • 4篇托尼·莫里森
  • 4篇文本
  • 4篇莫里森
  • 3篇指向
  • 2篇意义指向
  • 2篇英文
  • 2篇身份
  • 2篇主题
  • 2篇自我
  • 2篇解构
  • 2篇黑人
  • 2篇存在主义
  • 1篇电影
  • 1篇虚无
  • 1篇叙事方式
  • 1篇遗憾
  • 1篇意象
  • 1篇意蕴

机构

  • 20篇阿坝师范高等...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作者

  • 20篇罗毅
  • 1篇沈明煊
  • 1篇张茂军
  • 1篇李雪梅

传媒

  • 4篇阿坝师范高等...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电影文学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戏剧
  • 1篇四川教育学院...
  • 1篇阿坝师专学报
  • 1篇成都航空职业...
  • 1篇攀枝花学院学...
  • 1篇海外英语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篇四川民族学院...
  • 1篇四川外语学院...
  • 1篇时代文学(下...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树”不尽的“象”思累——“树”意象的象征意义对《宠儿》文本主题的重构被引量:1
2012年
象征是作家在叙事文本中惯用的手法,因为,它可以投射作家特殊的情感和思想。在《宠儿》叙事文本中,莫里森就"树"的意象灌注了不同的意义,在对这些意义的解读、梳理和综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独特的象征意义对《宠儿》文本主题的重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为读者重读文本提供了更加新颖的视角。
罗毅
关键词:意象《宠儿》
通过后现代主义碎片的“拼贴”来确认宠儿的身份——兼论身份确认的意义指向
2012年
《宠儿》中后现代叙事的碎片,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副被撕裂、被异化的画面,碎片本身是黑人的肉体与灵魂被撕裂的隐喻。借“拼贴”之技法,对相关联的碎片进行粘贴,宠儿的身份就得以顺利确认。宠儿身份的确认,一段暗哑的历史得以叙说,中断的历史得以延续。历史的复原既帮助修复黑人与美国的记忆,也重构着黑人族群以及美国民族的身份。
罗毅
关键词:拼贴后现代叙事宠儿身份
“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
2012年
"他者"的"注视",使得保罗·D与塞斯的自我主体、自我意识、自我认同被剥夺、异化和虚无,进而导致他们的自我否定,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毁、自灭。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使得保罗·D和塞斯"爱"的能力的完全丧失,其情感的结局必将走向不可能。
罗毅
关键词:存在主义《宠儿》虚无归宿
羌族历史研究的英文文献综述--自商代晚期至汉代早期被引量:2
2008年
羌族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但是,"羌"字是否始终如一地指向同一个民族,或者仅是对游牧民族的一个宽泛的称谓,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早期的中国文献描述说,羌族族群占据的版图从四川向外延伸,通过甘肃、青海到西藏、新疆以及更遥远的西部地区。研究羌族早期历史的英语文本资料不多,但在一些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中有所论及。本文试图对英文文本中所探讨的自商代至汉代早期的羌族历史做一个评论,旨在展示西方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在羌族历史研究中取得的学术成就,同时也告诉中国的读者英语文献对早期羌族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罗毅
关键词:商代汉代
指向现实的高度——论《局外人》对存在主义的荒诞哲学思想的重构被引量:5
2007年
《局外人》是加缪的经典之作,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概念。主人公默尔索自私、孤独、冷漠,面对荒诞的世界显得麻木不仁,在荒诞的世界里流露出荒诞的情绪体验: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人感到与世隔绝,无依无靠,人面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而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其荒诞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们从中听到并发现行动的意义——与其与荒诞的世界共舞,最后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不如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张茂军罗毅沈明煊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荒诞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意义
“不能承受之重”:《宠儿》中黑人妇女的自我成长(英文)
2011年
《宠儿》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小说借用多种叙事方式,为读者呈现奴隶制语境下奴隶们的生存状态。塞斯一家三代女人各自的悲剧式的生活经历揭示了黑人妇女在种族主义压迫之下的心理异化以及艰难出路。借奴隶叙事,作家为读者呈现了黑人妇女非凡的力量与艰难的自我成长。在历史中定格的苦难,已然成为美国黑人、白人记忆的阴霾。作家不是为写苦难而写苦难,作家希望由苦难凝结并撕裂的历史能够借《宠儿》完成重构,并获得与未来的桥接,艰难的自我成长因此有了涅槃的意义。
罗毅
关键词:《宠儿》自我成长奴隶制
论苏菲的悲剧
2000年
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产生苏菲悲剧的原因 。
罗毅
关键词:悲剧贵妇人上流社会英国文学研究小说哈代
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被引量:1
2012年
College English(Revised)(Book Ⅲ)一书被我校英语专业作为《精读》课程教材已经有十年了。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偏重字词句篇的教学,而忽视文化的导入,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化导入不可或缺。与此同时,作者还论述了文化导入的原则与导入实现的途径,期望对现行的教学现状有所提示和反拨。
罗毅
关键词:语言文化导入
肉体狂欢下的《宠儿》文本人物身份解构叙事
2012年
在《宠儿》文本中,托尼·莫里森借用让评论界注目的性行为画面为读者呈现了奴隶们一种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奴隶们非但没有通过性行为建立起"人"的身份,反而在性行为的状态下遭到了身份的解构。这在无形中纠正了论界的一个说法,《宠儿》文本很色情,这无疑在曲解莫里森性叙事的真实用意。
罗毅
关键词:解构原欲托尼·莫里森《宠儿》
身体政治与母爱的毁灭表达——《宠儿》母爱主题意义的深层意蕴分析
2015年
人体解剖学诞生之前,身体的奥秘激发了先贤圣哲的好奇心,他们试图对身体做诗意的解读。艺术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也钟情于身体,因为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新载体,是叙事的载体。身体卷入政治,被政治书写,是作家在作品中探究的主题。文学的核心是人,关注身体的命运轨迹就是在观照人的命运走向。奴隶叙事小说《宠儿》取材于真人真事,聚焦一个黯黑时代的政治暴力以及暴力对身体的书写,书写的是耻辱;奴隶母亲借助暴力,对身体进行反书写,反书写的是母爱。同样是在诉诸暴力,结果大相径庭。暴力展示母爱,最后成就母爱,如此悖论的母爱表达,是政治暴力压制和异化的产物。莫里森没有认同这种母爱,也没有赞美,而是将这种畸形的母爱在小说中原原本本的呈现,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瑰丽的文字制作一副关于政治与历史血腥暴力的"标本",陈列在文学与历史的圣殿,警示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语境下,一些国家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渗透到其它民族,试图去重写或改写他们的价值观,"标本"的故事或许可以规避身体被政治重新书写的悲剧。
罗毅
关键词:身体政治身体叙事身体话语母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