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武干

作品数:49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理学金属学及工艺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历史地理
  • 9篇理学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青铜
  • 18篇铜器
  • 17篇青铜器
  • 17篇出土
  • 11篇光谱
  • 10篇金相
  • 9篇出土青铜
  • 9篇出土青铜器
  • 6篇墓地
  • 6篇拉曼
  • 6篇拉曼光谱
  • 4篇遗址
  • 4篇战国
  • 4篇墓群
  • 4篇合金
  • 3篇锈蚀
  • 3篇泥芯
  • 3篇相分析
  • 3篇金相分析
  • 3篇矿料来源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大...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中国科学技术...
  • 13篇湖北省文物考...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安徽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咸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黄石市博物馆
  • 2篇安徽省文物考...
  • 2篇山西省考古研...
  • 2篇天津博物馆
  • 1篇北京印刷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48篇罗武干
  • 23篇王昌燧
  • 14篇秦颍
  • 7篇黄凤春
  • 6篇杨益民
  • 6篇魏国锋
  • 5篇宋国定
  • 3篇秦颖
  • 3篇韩楚文
  • 3篇南普恒
  • 3篇陈岳
  • 2篇戎岩
  • 2篇杨立新
  • 2篇曲艺
  • 2篇廖华军
  • 2篇汪筱林
  • 2篇李涛
  • 2篇龚长根
  • 2篇胡雅丽
  • 1篇白云翔

传媒

  • 7篇文物保护与考...
  • 5篇光谱学与光谱...
  • 4篇岩矿测试
  • 3篇华夏考古
  • 2篇稀土
  • 2篇铸造
  • 2篇江汉考古
  • 2篇光散射学报
  • 2篇有色金属
  • 2篇南方文物
  • 1篇自然科学史研...
  • 1篇文物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分析测试学报
  • 1篇西域研究
  • 1篇腐蚀科学与防...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6篇2015
  • 7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北省出土的若干青铜器锈蚀产物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利用X射线衍射结合金相分析对左塚墓地青铜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锈蚀产物主要为Cu2O、SnO2、PbCO3、PbSO4.4PbO及SiO2;经锻打加工后,青铜器抗腐蚀性能得到提高;表面存在'锡汗'现象的青铜器也比较耐腐蚀;左塚青铜器优先腐蚀α相,;δ相在此类腐蚀环境中比较稳定,抗腐蚀能力较强.拉曼光谱对几件九连墩青铜器锈蚀分析表明,其锈蚀产物有CuCO3.Cu(OH)2(绿铜矿)及2CuCO3.Cu(OH)2(蓝铜矿).同时探讨了以上青铜器的锈蚀机理,并与发掘前青铜器保存状况做了对比分析,揭示出O2、CO2、H2O等是促使青铜器进一步锈蚀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保护此地出土青铜器的简要方法.
罗武干秦颍黄凤春胡雅丽王昌燧
关键词:X射线衍射金相分析拉曼光谱
利用稀土等微量元素区分自然铜与早期冶炼红铜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在前期大量古铜矿冶炼遗物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ICP等手段对一些出土先秦时期的冶炼红铜与自然铜进行了稀土等微量元素的测定和对比分析,初步结果显示,稀土等微量元素含量可以作为区分冶炼红铜和自然铜的判别标志。
秦颖罗武干魏国锋王昌燧杨立新龚长根曲艺
关键词:自然铜稀土元素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锈层结构的综合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为研究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6件典型青铜器残片的锈蚀特征,利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XRF)、离子色谱、拉曼光谱(Raman)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SEM-EDS Mapping)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叶家山墓地墓葬多为中性/弱酸性、贫氯埋藏环境,有利于青铜器的保存。其锈层结构丰富,符合基于水与青铜器模拟腐蚀过程所推导的锈层结构类型。唯M46为弱碱性、富氯的埋藏环境,该墓出土残片锈蚀中存在有害锈,属于典型“粗糙疏松”锈层类型,亟须对该墓出土其他铜器进行相关保护处理。本研究系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对古代青铜器锈层结构进行原位、综合分析的工作。实践指出,利用拉曼及扫描电镜能谱面扫描分析等方法,可快捷、高效、有针对性地分析古代青铜器的锈层结构。
穆艺罗武干罗武干李玲黄凤春
关键词:锈层
哈密柳树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为了探讨哈密柳树沟墓地出土铜器的合金技术及矿料来源,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及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等设备对出土的23件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批铜器为铸造成型,以锡青铜为主,同时多数器物含有少量的砷。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此批铜器的同位素特征与已发表的部分天山北路墓地出土铜器的同位素特征较为一致,与较多伊犁州博物馆馆藏铜器及奴拉赛古铜矿铅同位素特征较为接近,表明它们存在共用同一矿源的可能性。与新疆及甘肃境内铜矿进行对比后发现,此批铜器很可能既使用了较多来自甘肃西部的铜矿和新疆西部的群吉萨依铜矿,又有少量来自附近的土屋延东铜矿。这表明:柳树沟墓地与哈密天山北路文化联系紧密,东天山地区的铜器矿源不仅有甘肃西部地区,也有新疆西部地区和哈密本地,这说明东天山地区很可能在沟通甘肃西部与新疆西部的青铜文化之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苏贝·乃比王永强张杰宋国定宋国定
关键词:青铜器合金技术铅同位素
淮阴高庄战国墓出土青铜器产地初步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岩相显微镜、XRF等方法分析了淮阴高庄墓出土青铜器中所残留的泥芯,结果表明,淮阴泥芯中SiO2、Na2O含量很低,而CaO、MgO含量较高,且含有很高的P2O5,反映出其泥芯制作工艺与荆门左冢等地泥芯的制作工艺不同。同时,利用ICP-AES分析了泥芯中的稀土元素含量,稀土配分曲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表明,淮阴高庄墓中青铜器的产地(铸造地)在楚国国境,此墓的墓主人为楚国贵族。
罗武干秦颍田建花王昌燧
关键词:泥芯
古建筑保护项目的经济评价被引量:9
2005年
分析古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综合考虑古建筑的保护费用与经济效益。采用内部收益率法和净现值法分别测算古建筑保护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和净现值,并对于古建筑保护项目的基准收益率的确定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和旧城改造速度的加快,古建筑正在一天天减少,但保护的力度却是有限的。深入研究如何去全面地发挥其存在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最后对于古建筑保护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得出一套系统、科学和比较全面的分析方法。
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罗武干
关键词:古建筑经济评价基准收益率
昌宁出土铜镯的工艺及合金成分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铜镯是“西南夷”地区青铜时代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种类之一,考古发现数量众多,造型和纹饰因地而异。这种装饰品对于研究青铜时代西南先民的青铜艺术、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价值。之前关于西南夷青铜器的研究,更多集中于铜鼓、铜兵器等主要铜器类型,而专门对铜镯展开的专题研究较少,因此目前对云南各地域铜镯的合金成分与制作技术特征缺乏整体性认识。与此同时,由于铜镯是一类常见的装饰品,对其进行研究可更直接地反映不同文化人群对金属资源的掌控、青铜技术的选择等考古学问题。根据文献记载,云南西部保山昌宁一带是西南夷中哀牢的主要分布区,近年来对该地展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研究哀牢青铜文化提供了科学的实物资料。为了探讨昌宁地区哀牢青铜文化铜镯的合金成分及制作工艺特点,深化对云南不同地区出土铜镯技术特征的认识,本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昌宁出土的6件铜镯进行了成分分析和金相观察。结果显示,此批铜镯全部为锡青铜,含有少量的砷、硫、锑等杂质元素;其制作工艺多样,铸造、热锻和热锻后冷加工等多种方法并用。在此基础上,收集云南其他地区出土铜镯的科技分析数据,并结合类型学展开对比分析,把握各地铜镯制作技术的差异和联系。结果表明,云南各地出土铜镯,均以锡青铜为主,制作工艺上铸锻并重,这反映了西南夷青铜技术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进一步观察发现,铜镯的合金配比和加工方式又表现出明显的当地特色,如哀牢铜镯的平均含锡量最高且十分稳定,而滇、昆明夷铜镯的锡含量范围非常离散。各西南夷族群所采用的铜镯制作方法的同与异,究其原因,可能和铜镯造型、族群对资源的掌控能力、人的审美喜好等方面有关。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从铜镯这一被较少关注的青铜器类出�
王晓婷马仁杰闵锐崔剑锋罗武干
关键词:西南夷金相
吉家院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来源初探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利用ICP-AES方法,测试分析了丹江口吉家院墓地出土战国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其结果显示,该批青铜器样品主要为锡青铜和铜锡青铜。选择适当的具有指示意义的特征元素,对测试结果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初步探讨这批青铜器的铜矿来源,结果表明,吉家院墓地出土青铜器的矿料很可能来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廖华军罗武干李桃元魏国锋周卫荣王昌燧
关键词:青铜器聚类分析
济南运署街汉代铁工场遗址的相关问题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为探讨济南运署街汉代铁工场遗址的性质和冶炼技术,应用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热膨胀测温等方法,对遗址出土的部分遗物进行了相关分析。结合出土实物和测试结果,可以推断运署街遗址是汉代一处兼有冶炼和铸造的铁作坊。陶范、耐火砖、铁渣及矿石原料等冶铸遗物的分析指出,当时的矿石分选、加工、冶炼、铸造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冶铁业的工艺水平。
韩宜良罗武干刘剑白云翔王昌燧
关键词:XRDXRF
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铜甑釜残留物的脂质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残留物分析可为器物用途提供直接证据。铜甗是古代重要的炊具之一,其用途在文献上有较多记载,但残留物分析甚少。甘肃酒泉西沟村魏晋墓M5出土铜甑釜(分体甗)下半部分的釜内存有一些白色膏状残留物,为了解其生物来源和该器物的功能,本工作利用红外光谱、脂质分析及单体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等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白色膏状残留物应为反刍动物油脂,推测是蒸制铜甑中的牛肉或羊肉时渗流下来而成,这为该釜甑组合作为炊蒸器用于加工肉食提供了有力证据。鉴于墓M5具有浓郁的游牧文化风格,而铜甗是典型的中原汉人炊具,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汉人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任萌罗武干赵亚军麦慧娟饶慧芸杨益民王昌燧
关键词:饮食文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