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祁生秀

作品数:10 被引量:120H指数:5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暴雨
  • 3篇暴雨过程
  • 2篇地形
  • 2篇气象
  • 2篇气象站
  • 2篇龙门山
  • 2篇大暴雨
  • 1篇低空
  • 1篇低空急流
  • 1篇低涡
  • 1篇地震
  • 1篇地震灾区
  • 1篇动力机制
  • 1篇信息服务
  • 1篇信息检测
  • 1篇灾区
  • 1篇站网
  • 1篇震灾
  • 1篇中尺度
  • 1篇水汽

机构

  • 8篇四川省气象局
  • 5篇巴中市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凉山州气象局
  • 1篇乐山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探...

作者

  • 10篇祁生秀
  • 8篇肖递祥
  • 3篇顾清源
  • 2篇屠妮妮
  • 1篇杨康权

传媒

  • 3篇四川气象
  • 2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科技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巴中市夏季高温干旱气候特征及预测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对1961年以来巴中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做了详细分析,并利用NCEP月平均环流资料分析了旱涝成因,从500hPa环流、ENSO、高原积雪以及太阳黑子等因子入手,总结出了巴中地区夏季旱涝趋势预测的主要参考因子和预测方法。
肖递祥祁生秀
关键词:高温干旱气候变暖
2008年7月14—15日川西暴雨过程的温度层结变化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hPa和700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hPa和700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
关键词:暴雨地震灾区
沿龙门山暴雨个例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UC)产品,对2012年8月17-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沿线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显著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
肖递祥屠妮妮祁生秀
关键词:暴雨地形
文献传递
气象站网信息流转路径的优化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针对气象站网信息流转路径的优化开展研究,在分析现有站网信息两条流转路径对站网准确性和一致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站网信息流转路径优化方案,包括基于两级审核机制的站网信息业务管理路径优化、基于实时检测-反馈机制的站网信息上行气象资料传输路径优化和站网信息版本控制优化。通过管理手段与业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将该优化方案在省级气象业务中予以实施,数据分析表明:该优化方案对于提高站网信息质量具有明显的成效,有助于实现气象站网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和应用。
杨雪徐晓莉向筱铭祁生秀
2007年7月川东北连续3场大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51
2008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 1°×1°6 h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上旬四川东北部连续出现的3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及动力结构、水汽输送和热力不稳定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出现在副热带高压和巴尔喀什湖冷涡两个长波系统稳定少动的阻塞环流形势下,第3场局地性大暴雨发生在环流调整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快速东撤导致对流云团在东移过程中迅速减弱消亡;(2)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偏南风急流的维持为连续暴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持续的能量供应,3场暴雨的中心均出现在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水汽辐合中心的巴中地区;(3)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前2场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期间,从地面到高层形成了"辐合—辐散—辐合—辐散"接力式上下大气运动的动力结构,大气层结处于高能和对流不稳定状态,且有冷空气触发,大暴雨发生在能量锋区偏向暖区一侧。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黎家全
关键词:暴雨副热带高压低空急流水汽输送热力条件
巴中市2003年3月3~5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2
2003年
通过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发现强冷空气是经西北方向和东北回流方向共同作用进入巴中市及整个川东北地区的 ,5 0 0hPa贝湖—巴湖横槽的转竖、断裂和演变是决定强冷空气入侵的路径、时间及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 ,同期欧洲中心中短期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递祥祁生秀
关键词:寒潮强冷空气
2011年7月四川盆地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2
2012年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产品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日和7月23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突发性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环境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3"暴雨出现在典型东高西低环流背景下,水汽输送条件好,强降雨持续时间更长,而"7.23"暴雨出现在高空冷涡后部,对流不稳定能量大,垂直风切变较强,因此伴有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其回波强度比"7.3"暴雨要强5 dBz左右,并具有低层弱回波和中高层回波悬垂等强风暴特征;大气非静力平衡强迫激发低层辐合是两次突发性暴雨的动力触发机制,大气非平衡值能提前6 h左右反应暴雨的启动和演变趋势,暴雨中心出现在非平衡负值中心附近。
肖递祥杨康权祁生秀
关键词:突发性暴雨雷达回波动力机制
龙门山沿线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被引量:16
2015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_RUC产品,对2012年8月17 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沿线出现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明显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对流发展与低层偏东气流密切相关,暴雨开始前,四川盆地内低层偏东气流增强,使盆地西部沿山地区辐合和地形抬升作用增强,是造成垂直上升运动强烈发展的主要动力机制;降低高原地形高度,暴雨区明显西移;降低盆地内初始场温湿条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不考虑地面热通量影响,降水强度也将有一定减弱。
肖递祥屠妮妮祁生秀
关键词:暴雨地形
高山气候对自动气象站运行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本文对地处我国南方高山的峨眉山自动气象站自2002年10月运行8年来出现或遇到的各种因雷暴、雨雾凇冻结、连续高湿等天气引起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保证高山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的一些方法和思路。
王会兵祁生秀王小勇郑自君郑丽英
关键词:高山气候自动气象站雷暴高湿
西南低涡生成过程中形成“7.8达州大暴雨”的机理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本文利用高空实况资料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05年“7.8”四川盆地东北部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中西南低涡活动特征进行了中尺度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大暴雨出现在西南低涡控制下的地面辐合线北侧,西南低涡右前方低空急流左侧的强上升运动中心和强水汽辐合中心对中尺度大暴雨的产生作用明显。
顾清源肖递祥祁生秀
关键词:西南低涡中尺度大暴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