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康权

作品数:42 被引量:313H指数:11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降水
  • 14篇暴雨
  • 10篇四川盆地
  • 10篇盆地
  • 9篇订正
  • 8篇强降水
  • 5篇中尺度
  • 4篇订正方法
  • 4篇动力机制
  • 4篇短时强降水
  • 4篇中尺度对流
  • 4篇中尺度对流系...
  • 4篇偏差订正
  • 4篇非绝热
  • 4篇非绝热加热
  • 3篇多模式
  • 3篇中尺度特征
  • 3篇中尺度特征分...
  • 3篇四川盆地西部
  • 3篇盆地西部

机构

  • 33篇四川省气象局
  • 1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内江市气象局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作者

  • 42篇杨康权
  • 9篇肖递祥
  • 7篇龙柯吉
  • 7篇陈忠明
  • 6篇康岚
  • 6篇陈朝平
  • 4篇张武龙
  • 4篇王佳津
  • 4篇周威
  • 3篇冯汉中
  • 3篇杨昊
  • 2篇文武
  • 2篇徐琳娜
  • 2篇曹萍萍
  • 1篇俞小鼎
  • 1篇黄楚惠
  • 1篇罗辉
  • 1篇黎小东
  • 1篇伍红雨
  • 1篇蒲吉光

传媒

  • 11篇高原山地气象...
  • 3篇气象
  • 3篇干旱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水文海洋...
  • 2篇暴雨灾害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物理学报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防汛抗旱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2012年高...

年份

  • 11篇2024
  • 9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次强降水过程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动力机制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利用1°×1°经纬度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1h观测降水资料和TRMM卫星产品资料,分析了2009年6月8~9日引发贵州南部的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并进一步研究了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8~9日贵州南部的强降水主要是由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引起的。南海季风不仅给贵州南部强降水区带来充足的水汽,同时也带来足够的能量。正压非平衡强迫在降水的开始阶段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强降水的启动机制。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降水的维持阶段,特别是当大气层结转为弱湿中性时,其分布和强度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和降水的强度与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能是强降水的维持机制。
杨康权陈忠明张琳
关键词:强降水中尺度系统
一种基于多梯度特征融合网络的雷电自动预测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梯度特征融合网络的雷电自动预测方法,包括:挑选多气象要素数据和标签;确定各气象要素数据的变化量;计算多气象要素数据的梯度;融合多气象要素数据的梯度;提取多尺度抽象融合特征;上采样多尺度抽象融合特征;...
张亮杨康权冯晓肖递祥张武龙罗辉丁雨虹
四川两次极端暴雨强降水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关系分析
2024年
选取了2020年8月四川两次历史性极端暴雨过程,根据量级和持续时间对强降水进行划分,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与雷达回波和闪电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22时—次日03时,降水强度为30~<50 mm/h的站次最多,区域集中在盆地西部。随着降水量级的增加,站点对应的闪电密度均增大,小时平均回波、最强回波、最弱回波均呈增强的趋势。随着降水持续时间的增加,站点对应的负地闪平均强度增强。第一次过程强降水站次与闪电频次的高值中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第二次过程随着降水量级增大,对应的回波均方根误差减小,而第一次过程则相反。
周威魏庆杨康权杨康权罗辉康岚
关键词:极端暴雨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闪电
成都地区一次持续性污染过程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24
2016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重点分析了2013年1月成都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以及地面气象要素演变。结果表明:(1)此次持续的污染天气出现在高空为弱脊控制且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地面处于变性高压脊或均压场且近地面层风速较弱的静稳天气背景下。(2)产生此次高污染(高AQI)的地面气象条件为:地面冷高压逐渐变性,近地面温度升高,海平面气压降低,近地面相对湿度升高至80%左右,无降水或弱降水,能见度将降低至于10km以下,地面风速减弱。(3)中低层弱风速,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700h Pa层附近和近地面层的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使得污染进一步加剧。
杨康权龙柯吉肖递祥
关键词:雾霾气象要素污染天气
基于频率匹配的EC模式定量降水偏差订正
2024年
为了提升模式预报效果,文章利用四川盆地南部20182020年59月的EC模式降水预报资料和实况降水资料,采用频率匹配的方法对EC模式的24 h累计降水进行订正、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当降水阈值小于25.0 mm时,EC模式定量降水预报存在明显湿偏差,反之存在弱干偏差。研究结果为提升相关区域的降水预报能力提供支持。
周威魏庆杨康权杨康权
关键词:降水偏差订正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基本特征分析被引量:83
2017年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1981-2015年四川盆地出现的23次极端暴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基本气候特征、主要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中尺度对流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大多数极端暴雨都出现在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且极端暴雨出现前至少12 h已开始出现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2)极端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500 hPa为"东高西低"型和"两高切变"型这两种环流背景形势下,"东高西低"型过程前24 h内副热带高压将西伸北抬,过程中仍保持稳定甚至会继续西伸北抬,而"两高切变型"过程前24 h内和暴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动态均无明显规律。(3)有3次极端暴雨过程有登陆台风,其外围环流形成的强水汽输送对暴雨有直接影响,6次过程有远距离海上台风向西或向北移动,对盆地内降水系统东移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利于强降雨维持。(4)"东高西低"型暴雨主要触发系统是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两高切变"型暴雨主要触发系统是切变线,且700 hPa有冷平流入侵,两种类型暴雨在200 hPa均为南亚高压东北侧的分流辐散区,暴雨中心均位于低层高比湿区和辐合中心,其中"东高西低"型暴雨低层偏南气流更强,暴雨中心主要位于盆地西北部,而"两高切变"型暴雨低层偏南气流更弱,暴雨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的频次更高。(5)极端暴雨过程具有低层高比湿、整层相对湿度大、暖云层厚、CAPE呈狭长形态、垂直风切变小等特征,因此降水效率高,同时850 hPa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具有显著正距平,过程结束后850 hPa假相当位温明显下降。并据此建立了四川盆地极端暴雨概念模型,可供今后极端性过程的预报参考。
肖递祥杨康权杨康权王佳津
关键词:极端暴雨四川盆地副热带高压
四川多模式定量降水集成方法研究
对四川省气象台现有业务模式T213、T639、T639细网格、欧洲细网格、日本、日本细网格、NCEP、德国8种数值预报模式的降水预报产品的格点分辨率,预报时间间隔、预报时效、历史资料存储情况的普查,确定了参与多模式定量降...
陈朝平龙柯吉杨康权冯汉中
关键词:降水产品
副高西侧四川盆地两次极端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19
2015年
本文利用1×1°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及地面自动站资料,对2013年7月8~11日和7月17~19日四川盆地出现的两次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中尺度环境条件和触发机制、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地面能量和水汽压的分布及演变特征进行了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发生在500h Pa为东高西低的形势下,暴雨落区位于低层低涡右侧、偏南气流左侧,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2)副高外围偏南风持续向四川盆地上空输送暖湿气流,形成高能、高湿和层结不稳定的有利环境条件,500h Pa高原低值系统东移诱发低层正涡度辐合,造成对流强烈发展,是两次过程的共同特征,副高、低层低涡和辐合区位置、盆地内能量和水汽条件分布的差异是导致两次过程暴雨落区不同的主要原因。(3)两次过程都存在明显的水汽条件异常特征,其中降雨极端性更强的"7.8-11"过程标准化距平更大。(4)初始对流主要出现在地面水汽压的24h显著增量区域和地面能量锋偏低能区一侧,强降雨开始后,地面水汽压的演变趋势对降雨强度和强降雨持续时间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肖递祥杨康权徐栋夫徐会明陈茂强
关键词:极端暴雨副高物理量自动站资料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30
2015年
利用空气质量监测资料、NCEP分析场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4年1月22日-2月4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特点及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持续14天的雾霾天气过程发生在中高纬纬向型环流背景下,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西风气流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以及降水的产生,同时我国大部分地方处于地面高压内的均压场中,气压梯度力小,近地面风速小,有利于雾霾的形成和维持。大气混合层高度的变化对雾霾之间的转换有很好的指示作用,霾的混合层高度比大雾和轻雾的高,且霾的相对湿度比低,温度露点差比雾大,逆温强度比雾弱,这些都为雾霾之间的转换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陈朝平杨康权冯良敏龙柯吉
关键词:气象成因逆温混合层高度
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环境参量特征对比分析
2024年
利用2010—2021年5—9月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62个国家级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及时间分辨率为1 h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区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过程中水汽、热力和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特征。结果表明: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午后至前半夜是川西高原短时强降水的高发时段,攀西地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夜雨特征。就川西高原而言,较好的水汽、热力条件和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上升运动均有利于高级别短时强降水的产生;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的CAPE值差异显著,1100 J·kg^(−1)可作为判断是否出现20 mm·h^(−1)以上短时强降水的参考阈值。就攀西地区而言,不同级别短时强降水在暖云层厚度、700 hPa比湿、700 hPa假相当位温、CAPE、0~3 km垂直风切变等环境参量的值域分布上均存在明显差异;当700 hPa比湿大于13 g·kg^(−1)、CPAE值超过1100 J·kg^(−1)、0~3 km垂直风切变达到10 m·s^(−1)时,极易出现50 mm·h^(−1)以上的短时强降水。
张武龙杨康权杨康权银航
关键词:川西高原短时强降水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