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电图
  • 7篇脑电
  • 7篇脑电图
  • 5篇动态脑电
  • 5篇动态脑电图
  • 4篇脑电图监测
  • 4篇肌电
  • 3篇动态脑电图监...
  • 3篇癫痫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肌萎缩
  • 3篇梗死
  • 2篇硬化症
  • 2篇预后
  • 2篇神经电
  • 2篇神经肌
  • 2篇神经肌电
  • 2篇神经肌电图
  • 2篇髓型

机构

  • 15篇江西医学院第...
  • 1篇江西医学院

作者

  • 16篇王春芝
  • 8篇卢洁
  • 5篇张明
  • 5篇徐丽君
  • 4篇周玉珍
  • 2篇丁勇民
  • 2篇丁卫江
  • 2篇邓丽影
  • 1篇谭立明
  • 1篇丁勇明
  • 1篇李鹭江
  • 1篇熊友生
  • 1篇涂江龙
  • 1篇舒毅

传媒

  • 4篇江西医药
  • 4篇临床脑电学杂...
  • 2篇临床神经电生...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现代电生理学...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年份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3篇2000
  • 4篇1999
  • 1篇199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研究被引量:6
2000年
目的 :探讨吉兰 巴雷综合征 (GBS)中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AIDP)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 (CIDP)的电生理改变特点。方法 :对 38例GBS患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电图及F波检测。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及末端潜伏期(Lat)和波幅 (Amp) ;测定F波最短潜伏期、出现率。对比CIDP组与AIDP组患者的电生理改变特点。结果 :CIDP与AIDP中EMG去神经电位出现率分别为 81%和 5 0 % ,运动单位电位 (MUP)多相波分别为 6 9%和 37% ,大力收缩时募集相呈单纯或单混相分别为 73%和 31% ;MCV减慢分别为 6 9%和 5 4% ,Lat延长分别 5 7%和 32 % ,Amp下降或引不出分别为 5 5 %和 40 % ;SCV减慢分别为 5 7%和 19% ,Lat延长为 42 %和 19% ,Amp下降或引不出为 43%和 10 % ,上述参数在两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CIDP与AIDP两组EMG均表现有广泛性周围性神经源性损害的电生理特征。CIDP组EMG、MCV、SCV等参数异常改变均较AIDP显著 ,且表现为运动与感觉同时受累。AIDP患者F波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MCV异常发生率 ,F波与MCV同时检测在吉兰 巴雷综合征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互补作用。
王春芝卢洁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
112例脑动脉系统微栓子监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脑动脉系统微栓子 (MES)的产生机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将 112例 MES监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微栓子检出率为 33.93% ,且全部见于有明显脑卒中症状者 ;脑梗死 MES检出率为35 .87%且以原发性大面积梗死为主 ;MES阳性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 <72 h易检出微栓子 ,阳性率为 4 7.72 % ;颅内血管狭窄是微栓子产生的主要原因 ;颈动脉异常与正常组微栓子出现率无明显差异 ,但发现本组病例中微栓子出现以左侧为主 ,与颈动脉病变部位一致率为 5 5 .5 5 % ;确定微栓子来源于有病变的颅外颈动脉 2例 ,来源于有病变的颅内颈动脉系 5例 ,来源于同时伴有颅内外血管病变 12例 ,表明颅内外动脉同时伴有病变时微栓子检出率增高 ;MES的阳性率与血液成分无相关性 ,但在血液成分异常组中血粘度增高以及血小板聚集降低 MES阳性率明显增高。结论 脑动脉系统中监测到微栓子说明患者有活动的栓子来源 ,易发生或复发脑梗死 ,TCD能正确的监测、判断脑循环中微栓子 ,确定其发生率、性质。
周玉珍徐丽君王春芝丁勇民
关键词:微栓子脑动脉阳性率血小板聚集
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VEEG监测,并与普通脑电图(REEG)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EEG正常47例(75.8%),异常15例(24.2%),其中痫样放电13例(21.0%),临床发作1例(1.6%)。而VEEG监测正常20例(32.3%),异常42例(67.7%),其中痫样放电38例(61.3%),监测到临床发作22例(35.5%)。最终诊断癫痫性发作38例,非癫痫性发作24例。结论VEEG监测对癫痫发作及非癫痫发作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卢洁张明王春芝丁勇明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发作性疾病
神经电图与肌电图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差异(英文)被引量:1
2005年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χ2=7.25,P<0.01)。运动
王春芝丁卫江徐丽君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肌电描记术
实验室检测对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肌电图、各种自身抗体及血清肌酶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的检测及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1-01/2004-06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及皮肤科门诊、住院,临床确诊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47例,男16例,女31例,年龄4~73岁。对照组40例,均为本院健康献血员,男20例,女20例,年龄23~52岁。采用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对47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进行同心针常规肌电图检查;检测两组对象抗核抗体和抗细胞浆抗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JO-1抗体应用免疫印迹技术,测定血清肌酶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果:47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血样合格,均进入结果分析。①47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中肌电图呈肌原性损害39例(其中包括不典型肌原性损害2例、神经原性损害1例),异常率为83%(39/47)。②抗核抗体,抗细胞浆抗体及抗JO-1抗体阳性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检测抗细胞浆抗体及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多于对照组犤19%(9/47),0;23%(11/47),0,χ2=6.479,10.717,P<0.05,0.01犦,抗核抗体阳性率与对照组基本接近犤15%(7/47),5%(2/40),χ2=2.281,P>0.05犦。③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7.056±8.713),(1.959±1.375)μkat/L;(4.311±1.815),(2.254±0.847)μkat/L;(1.96±1.330),(0.575±0.490)μkat/L;(7.476±5.961),(2.257±0.995)μkat/L,t=2.46~18.01,P<0.01犦。结论:①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肌电图异常率,抗核抗体、抗细胞浆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较高,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性增高,以上指标的检测对指导治疗和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王春芝周玉珍谭立明舒毅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肌电描记术肌酸激酶抗核
脑出血急性期24h动态脑电监测与临床被引量:1
1996年
报告54例经CT证实为脑出血急性期的24h动态脑电图异常率为98%,异常率与病灶的部位、体积大小及临床预后有关。痫波检出率与血肿的部位有关,与血肿大小及病情轻重无关。早期癫痫发作除与血肿部位有关外,尚与痫波检出的量、波幅、持续的时间、睡眠周期中是否持续存在有关。
徐丽君卢洁王春芝周玉珍
关键词:脑出血动态脑电图
重症肌无力的重复神经刺激检查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研究重复神经刺激(RNS)检查对重症肌无力(MG)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4例MG患者进行重复神经刺激检查,共检查132条神经。结果:MG患者132条神经RNS诱发的波幅衰减阳性率652%。受检的三组肌肉中三角肌阳性率最高(841%),测量波面积对MG的诊断价值优于测量波幅,两种测量方法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NS阳性的MG患者100%的在低频刺激时即可获得阳性结果,波幅衰减最明显的刺激频率为5Hz。
张明王春芝涂江龙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波幅
重症肌无力临床常用诊断方法分析
1999年
目的评价重症肌无力(MG)常用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已确诊的39例MG患者的症状学诊断,肌疲劳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重复神经刺激(RN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症状学诊断法阳性率667%,肌疲劳试验阳性率769%,新斯的明试验阳性率857%,RNS阳性率898%。结论症状学诊断法及肌疲劳试验为临床常用,新斯的明试验特异性最强,疑难病例需加做RNS鉴别,四种方法作用互补。
邓丽影王春芝张明
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动态脑电图监测
2000年
目的 了解动态脑电图 (AEEG)对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3 68例临床上常见的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患者作 2 4hAEEG监测 ,其中 12 9例与其普通脑电图 (REEG)对照。结果  12 9例患者的AEEG异常率、痫样放电检出率、临床发作出现率 (82 .2 %、60 .4 %、3 4.9% )均明显高于REEG组 (3 0 .2 %、7.0 %、0 )P <0 .0 0 1。在 3 68例中共检出痫样放电 166例 (45 .1% ) ,以短暂性意识丧失阳性率最高 (5 3 .9% )。根据临床症状发作与AEEG的关系 ,诊断癫痫 166例 ,排除癫痫 65例。结论 AEEG对癫痫的诊断及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卢洁王春芝张明
关键词:癫痫动态脑电图
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动态脑电图监测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在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1例临床上常见的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患者进行24小时AEEG监测,其中128例与自身的普通脑电图(REEG)对照。结果:128例患者的AEEG异常率(82.0%)、痫样放电检出率(60.0%)、临床发作出现率(34.4%),均明显高于REEG(30.5.、7.0%、0)。在361例患者中异常285例(78.9%),检出痫样放电163例(45.2%),而以短暂性意识丧失阳性率最高(54.2%)。根据临床发作与AEEG的关系,诊断癫痫163例,排除癫痫64例。结论:AEEG对非惊厥性发作性症状的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卢洁王春芝匡萃萌
关键词:癫痫动态脑电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