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食管
  • 2篇动物
  • 2篇食管反流
  • 2篇食管反流病
  • 2篇胃食管
  • 2篇胃食管反流
  • 2篇胃食管反流病
  • 2篇流病
  • 2篇反流
  • 1篇岛叶
  • 1篇递质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实验
  • 1篇氧化物歧化酶
  • 1篇氧化应激
  • 1篇致敏大鼠
  • 1篇治疗反流性食...
  • 1篇神经递质
  • 1篇食管扩张
  • 1篇食管酸灌注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王志勇
  • 4篇许树长
  • 3篇王琛
  • 2篇李雷佳
  • 2篇陈莹
  • 2篇孔炫
  • 1篇孔弦
  • 1篇朱立人
  • 1篇来立人
  • 1篇陈锡美
  • 1篇姚莉雯
  • 1篇郑芳芳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食管滴酸刺激诱导内脏致敏大鼠岛叶基因表达谱的改变
2009年
目的:观察酸刺激模式下经腹腔卵清蛋白(OVA)致敏大鼠岛叶中基因谱的改变.方法:SD大鼠20只分为3组:A组于实验前1d腹腔注射OVA与氢氧化铝混合液[OVA100mg,Al(OH)3200mg]1.5mL致敏;B组于实验前1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5mL作假手术对照;C组不予处理作空白对照.实验第14天,对A、B、C组动物分别进行食管酸灌注,使用0.1mol/L盐酸滴注,滴注液保持37℃,速度10mL/h,共50min.通过脑定位仪定位岛叶并取材保存,对标本进行RNA抽提和纯化后,采用基因芯片进行寡核苷酸芯片杂交,并对芯片差异基因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在食管滴酸灌注致敏SD大鼠后,31099个待测基因中,3组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389条(1.25%),其中已知功能基因158条,未知功能基因231条,有显著性功能的基因有21条(4.88%).这些基因主要涉及到初级代谢产物、转移酶活性、ATP结合物、阳离子结合物,细胞定位,阳离子转运等.下调的基因中包括了调控与内脏感觉相关的5-HT1B受体基因.结论:岛叶皮层中枢可能存在有通过中枢下行抑制的减弱致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HTR1B基因的下调可能在调控食管内脏感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树长王琛郜恒骏孔炫王志勇姚莉雯朱立人
关键词:食管酸灌注
奥美拉唑联合超氧化物歧化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初步探讨奥美拉唑(omeprazole,OME)联合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在治疗实验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n=6):实验模型组、OME治疗组、SOD治疗组、联合治疗组(OME+SOD)、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均半结扎Treitz韧带远端1 cm处肠管,胃食管交界处贲门肌纵行切开;假手术对照组(n=6)腹正中切开暴露腹腔脏器后缝合;空白对照组(n=6)未行任何处理。治疗各组分别于术前皮下注射药物处理,OME治疗剂量为30 mg/kg,SOD治疗剂量为3 mg/kg,术后24 h处死取食管标本。各组动物食管标本进行肉眼评分,组织病理评分,测定食管组织的SOD活性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浓度。结果各治疗组食管炎肉眼及病理评分均较实验组明显改善(P<0.05),奥美拉唑组与SOD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而联合治疗组与另外两治疗组相比有好转趋势。在食管组织SOD活性、MDA浓度比较中,各治疗组均有显著改善(P<0.05),各治疗组间均未见明显差异,联合治疗组与另外两治疗组相比虽未见显著差异,但有所改善。结论OME联合SOD治疗实验性RE较单独应用OME或SOD治疗有好转趋势,提示氧化应激在RE发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王志勇许树长孔炫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
食管扩张刺激后兔食管内脏感觉改变及其中枢机制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食管扩张刺激后兔食管内脏感觉改变及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Fos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分为三组:食管扩张组(A组,n=8)和对照组(B组,n=6),分别给予0.9cm食管球囊扩张及假手术刺激,每次持续30S,每日2次,共14d,以及空白对照组(C组,n=6)。采用动物行为学评分评价食管内脏感觉改变,免疫组化法观察幼兔食管下段黏膜、脊髓和脑组织中神经递质CGRP、SP、5HT及Fos蛋白的表达。结果动物食管机械扩张后,在行为学评分为1、2、3分时,A组球囊直径较B、c组明显减小(P〈0.05);A组食管、脊髓和延髓孤束核(NTS)的SP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而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食管黏膜、脊髓、NTS、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丘脑的CGRP、Fos阳性细胞数较B、C组明显增多(P〈0.05);在食管和脊髓,A组5-HT的表达较B、C组显著升高(食管:27.67±3.27比11.00±1.79和11.17±1.33;脊髓24.00±5.22比11.33±2.94和11.83±2.48,P〈0.01),而在PAG,B组(17.67±2.07)和C组(16.83±2.32)5HT的表达较A组(13.17±2.04)增多(P%0.05)。在脊髓,CGRP与Fos、SP与Fos、cGRP与SP有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779、0.772,P值分别为0.025、0.034、0.036)。结论持续的食管扩张可引起食管内脏敏感性增高,食管的机械扩张刺激通过脊髓、NTS、PAG、丘脑传导,且SP、CGRP、5-HT等在食管内脏感觉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树长陈莹王琛来立人李雷佳孔弦王志勇陈锡美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神经递质动物实验
食管内脏敏感性动物模型的制备
2008年
目的研究幼兔食管扩张后其行为学及食管黏膜上皮细胞间隙的改变,初步探讨食管内脏敏感动物模型制备的可能。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3组。A组:食管扩张组,8只,每日接受直径0.9 cm的球囊扩张,共14 d;B组:对照组,6只,每日插入球囊导管,无球囊扩张,共14 d;C组:空白对照组,6只,无任何刺激。通过动物行为学评分来评价食管内脏感觉的改变;采用电镜观察幼兔食管下段黏膜上皮细胞细胞间隙的改变。结果幼兔食管机械扩张后,A组行为学评分较B、C组明显升高,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细胞间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持续的食管扩张可以引起食管内脏敏感性增高。
陈莹许树长李雷佳郑芳芳王琛王志勇
关键词:食管扩张细胞间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