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若冰

作品数:15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肝炎
  • 11篇乙型
  • 11篇乙型肝炎
  • 9篇细胞
  • 9篇病毒
  • 7篇树突
  • 7篇树突状
  • 7篇树突状细胞
  • 7篇肝炎病毒
  • 6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外周
  • 5篇外周血
  • 5篇慢性
  • 5篇慢性乙型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3篇毒性
  • 3篇乙型肝炎患者
  • 3篇突变
  • 3篇细胞因子
  • 3篇慢性乙型肝炎...

机构

  • 15篇北京大学
  • 1篇天津市传染病...

作者

  • 15篇李若冰
  • 14篇王宇
  • 14篇魏来
  • 12篇陈红松
  • 10篇费然
  • 9篇丛旭
  • 6篇范春蕾
  • 5篇许军
  • 4篇王松霞
  • 4篇蒋栋
  • 3篇房继莲
  • 2篇王豪
  • 2篇孙焱
  • 2篇孙婧
  • 2篇高燕
  • 1篇王齐欣
  • 1篇高斌
  • 1篇张毅
  • 1篇从旭
  • 1篇彭吉润

传媒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病毒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南北两城市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血清型的构成差异被引量:32
2003年
目的对我国南北两城市530份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进行血清型和基因型分型,以了解HBV基因型和血清型分布的特点和差异。方法 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广东省廉江市530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进行HBV DNA基因扩增,并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分析HBV血清亚型和基因型。结果 哈尔滨和廉江市HBV血清型以adrq为最多,分别为87.2%和73.5%,其次为adw2,分别为12.0%和25.7%,其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两市HBV基因型均以C型为主,分别为87.8%,73.2%,其次为B型,分别为12.2%和26.1%,其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在廉江市仅有1例D型,1例B、C混合型。结论我国南北两城市HBV血清亚型和基因型的构成较为单纯,均只有两个类型,其比例构成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许军王齐欣范春蕾蒋栋李若冰丛旭费然陈红松魏来王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血清型HBV核苷酸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应答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是否诱导特异性T细胞应答。方法(1)将研究对象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急性乙型肝炎痊愈组、健康志愿者组,分离各组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其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特异表位多肽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18-27的记忆性免疫应答;(2)培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将负载有乙型肝炎抗原表位多肽的DC诱导特异的T细胞应答。采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诱导的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诱导的T细胞杀伤活性。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对HBcAg 18-27 CTL特异表位多肽存在记忆的免疫应答,其分泌干扰素-γ的CD8+T细胞占CD8+T细胞总数的(4.3±2.5)%,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占总细胞数的(4.8±2.2)%,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占总细胞数的(4.6±2.3)%。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对其记忆应答很低,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值为2.508-3.305,P<0.05。(2)用多肽共孵育过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多次诱导的T细胞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加肽孵育的靶细胞比例为30:1、10:1、3:1时,其杀伤率分别为(57.0±20.3)%、(49.5±20.2)%、(21.8±12.9)%,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可以诱导特异的T?
李若冰陈红松谢尧费然丛旭范春蕾王松霞魏来王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
细胞因子及抗-CD3单抗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活化作用被引量:1
2002年
孙婧陈红松张毅高燕王松霞李若冰王宇
关键词:细胞因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活化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检测HLA-A~*02个体CD8^+T细胞的免疫应答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用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方法 (ICCS)检测不同HLA A 0 2个体的CD8+ T细胞对流感病毒多肽的免疫应答状况。方法 :采用SSP法确定HLA A 0 2亚型 ;分离HLA A 0 2个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与流感病毒特异的HLA A 0 2 0 1限制性CTL表位多肽 (IMP5 8 6 6 ,GILGFVFTL)孵育 ,ICCS检测CD8+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 γ、IL 2和TNF α。结果 :发现HLA A 0 2不同亚型的人PBMC对流感病毒多肽均具有记忆性免疫应答。结论 :①ICCS方法可特异性定量检测T细胞活化状态 ;②HLA A 0 2人群中普遍存在对IMP5 8 6 6多肽的记忆性免疫应答 ;③对于HLA A 0 2 0 1限制性多肽 ,与其它不同HLA A 0 2亚型间存在交叉反应性。
李若冰陈红松李丹费然丛旭范春蕾魏来王宇
关键词:细胞因子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对HBV、HCV清除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无影响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观察HBV、HCV感染者树突状细胞(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状态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以及病毒清除的关系。方法 对25例成人慢性HBV和HCV合并感染者进行了间隔8年的两次调查,依据临床转归分为HBV和HCV均清除组(A组)14例,单独HCV清除者(B组)6例,单独HBV清除者(C组)3例,HBV和HCV均未清除者(D组)2例,对照组(N组)为同一地区健康献血员11例。体外分离培养D C,检测其表型及抗原摄取功能、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4组感染者的CTL免疫应答情况。 结果 B、C、D组与A组、N组比较,DC的非病毒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表现为CD86表达的降低、刺激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以及抗原摄取能力降低。A组对HBV和HCV的4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较高的CTL应答率(12/12);B组对HCV的两条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5/5),但无对HBV两条表位多肽均应答者,仅有1例对P2有反应;C组对HBV的抗原表位多肽均有应答,但无对两条HCV表位多肽均应答者;D组及N组对HBV或HCV所有实验多肽均无应答。 结论 HBV和HCV的清除与病毒特异性的CTL应答相关。HBV和(或)HCV持续存在可能是导致DC功能异常的原因。
范春蕾陈红松李若冰王松霞从旭费然蒋栋王宇魏来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HBVHCV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丙型肝炎病毒
INNO-LiPA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的评价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评价INNO LiPA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方法 ,并探讨了基因型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 113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采用INNO LiPA和S基因序列分析两种方法测定HBV基因型。结果  1 INNO LiPA基因分型法与S基因序列分析法测定的基因型结果比较 ,符合率 82 3% (93/ 113) ,误判率 3 5 % (4/ 113) ,B/C型混合感染检出率 5 3% (6 / 113)。 2 LC组和HCC组C基因型比率高于AsC组 ,差异有显著性 (分别为 92 9%比 5 2 8% ,X2 =7 0 3,P <0 0 1和 88 9%比 5 2 8% ,X2 =3 91,P <0 0 5 ) ;LC组C基因型比率高于CHB组 ,差异有显著性 (92 9%比 6 1 1% ,X2 =5 12 ,P <0 0 5 )。结论  1 INNO LiPA法是一种较灵敏的快速检测HBV基因型的实验方法 ,尤其检测混合基因型感染灵敏度高。 2 C基因型HBV感染与较重肝病有关。
房继莲魏来李若冰丛旭许军Erwin Sablon王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基因HBV基因型S基因分型方法
用含有特定细胞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体外扩增慢性乙肝病人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 ,从细胞表型和功能上鉴定和研究。方法 用含GM CSF和IL 4的无血清培养基AIM V体外培养慢性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获得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 ,IL 1 2ELISA试剂盒检测DC分泌IL 1 2的水平 ,并观察加入细胞因子TNF α后对DC培养的影响。结果 慢性乙肝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AIM V培养及细胞因子诱导后 ,经贴壁法纯化 1 0 0mL可获得 0 .5× 1 0 7~ 1 .5× 1 0 7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DC ,加入TNF α后 ,CD83阳性占 60 .80 % ,明显高于未加组 (P <0 .0 5) ,IL 1 2分泌较未加TNF α组增高近 1 0倍。结论 ①慢性乙肝病人的DC可用AIM V无血清培养基及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在体外大量获得 ,TNF α是诱导DC成熟的重要的细胞因子。②典型的细胞形态和CD1 4 -、HLA DRhigh+、CD86high+的细胞表面分子特征可作为临床上快速鉴定培养DC的标志。
李若冰陈红松费然王松霞范春蕾魏来王宇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病毒性乙型肝炎无血清培养基细胞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前S基因区缺失突变发生机制的探讨被引量:13
2002年
检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患者外周血内HBV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分子结构特点,探讨其发生机理。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从慢性乙肝患者和携带者血清中扩增出前S区基因片段,克隆、测序,分析缺失发生的结构特点,从而推测这些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的产生机制。从262例慢性乙肝患者和103例无症状HBV携带者体内扩增出前S区片段,共在30例患者和携带者中检测出多种前S区基因缺失突变,主要集中于前S1区的3′端和前S2区的5′端。其中有9例患者和携带者体内存在完全一样的nt3019~nt3201183bp的缺失突变,该缺失突变符合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在此位置上各基因型的序列高度保守。同时有另外两种缺失突变,即nt3019~nt3147129bp缺失、nt3019~nt310991bp缺失也符合该剪接机制。有23种缺失突变部分于重复序列之间,符合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机制所导致的缺失。根据前基因组RNA预测出二级结构,仅部分缺失突变在RNA二级结构中对应于局部的结构。此结果表明:HBV在外界因素mRNA的剪接机制和内在因素聚合酶蛋白的功能特点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各种突变,不同的机制将导致不同类型的缺失突变。除真核细胞mRNA剪接机制外,逆转录过程中的模板转换是主要机制之一。
蒋栋许军李若冰丛旭费然陈红松魏来王宇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缺失突变剪接机制逆转录
MAGE-3抗原肽体外诱导肝癌患者免疫应答的研究被引量:5
2003年
的 利用载有MAGE 3抗原肽的树突状细胞 (DC)活化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患者T淋巴细胞 ,探讨是否可以体外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应答。方法 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测序分析MAGE 3多肽表位密集区的核苷酸变异状况 ;体外培养HLA A2表型的HCC患者及正常献血员外周血来源的DC ,并经孵育携带MAGE 3 HLA A2抗原肽FLWGPRALV ,用以活化T淋巴细胞 ,利用特异性杀伤实验检测CTL应答。结果 中国HCC患者表达的MAGE 3序列高度保守。用特定细胞因子和无血清培养基可成功培养HCC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经多肽冲击的DC诱导 ,3例HCC患者和 3例正常献血员中各有 2例产生CTL免疫应答。结论 载有MAGE 3抗原肽的DC可以体外诱导特异性的CTL免疫应答。提示HLA A2限制性的MAGE 3抗原肽经DC递呈可以作为有潜力的肝癌免疫治疗疫苗。
陈红松李若冰魏来费然彭吉润王宇
关键词:免疫应答树突状细胞HCC细胞毒T淋巴细胞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6
2002年
目的 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 ,并从细胞表型和功能方面与正常人树突状细胞进行比较。方法 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 ,加入含 10 0 0U/mlGM CSF和 5 0 0U/mlIL 4的无血清培养基AIM V体外培养 ,获得树突状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因子TNF α对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影响 ,IL 12ELISA试剂盒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IL 12的水平 ,并采用MLR方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AIM V培养及细胞因子诱导后 ,可获得成熟的具有典型形态的树突状细胞 ,加入TNF α后 ,IL 12分泌增高 ,CD83表达增加 ;2 .病人树突状细胞与正常人比较 ,CD80表达较正常人的低 (P <0 .0 5 ) ,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  1.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与正常人一样可用AIM V无血清培养基及特定的细胞因子诱导在体外大量获得 ;2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树突状细胞与正常人相比较在功能上降低 ,在形态数量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李若冰陈红松费然丛旭孙婧魏来王宇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树突细胞细胞培养细胞功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