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幼琼

作品数:113 被引量:274H指数:8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吉林省科技厅白求恩医学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9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0篇三维重建
  • 20篇解剖学
  • 12篇形态学
  • 11篇手术
  • 10篇动脉
  • 10篇入路
  • 10篇成像
  • 8篇脑室
  • 7篇断层解剖
  • 6篇图像
  • 6篇颅脑
  • 6篇CT三维
  • 6篇磁共振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影像
  • 5篇体积
  • 5篇教学
  • 5篇CT
  • 5篇参数测量
  • 5篇超声

机构

  • 93篇吉林大学
  • 40篇吉林大学中日...
  • 22篇吉林大学第一...
  • 13篇白求恩医科大...
  • 13篇吉林省人民医...
  • 9篇吉林大学第二...
  • 9篇山西医科大学
  • 9篇长春医学高等...
  • 8篇西藏大学
  • 6篇长春中医药大...
  • 6篇吉林医药学院
  • 3篇长春中医药大...
  • 3篇延边大学
  • 3篇随州市曾都医...
  • 3篇锦州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白求...
  • 2篇吉林省四平卫...
  • 2篇白城市医学高...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13篇李幼琼
  • 25篇田勇
  • 25篇程凯亮
  • 18篇苏略
  • 15篇吕衡发
  • 14篇郭京丽
  • 11篇刘敏
  • 9篇韩莹莹
  • 9篇王玉发
  • 9篇陈禹
  • 8篇夏长丽
  • 8篇井月
  • 8篇宋军学
  • 8篇王祥
  • 7篇钟铧
  • 6篇杨铭
  • 6篇吴德昌
  • 6篇付强
  • 6篇王伟
  • 6篇牛松青

传媒

  • 31篇吉林大学学报...
  • 9篇中国老年学杂...
  • 8篇解剖学杂志
  • 8篇中国临床解剖...
  • 7篇中国实验诊断...
  • 6篇长春中医学院...
  • 6篇解剖学研究
  • 4篇白求恩医科大...
  • 3篇当代医学
  • 3篇中国社区医师...
  • 3篇东北地区第二...
  • 2篇微循环学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7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3篇2011
  • 10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睑黄疣的电离子治疗研究
2005年
目的:观察电离子长、短火混合 运用对睑黄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 GX-Ⅲ型电离子治疗机,调整电压5- 8V之间的火力。根据睑黄疣的大小一次 或分次治疗。分次治疗者,间期为1个月 左右。结果:一次性治愈率达99%,若睑 黄疣面积较大者,则需分次治疗。结论: 电离子治疗睑黄疣,疗效显著,且被治疗 部位基本一次治愈,未见复发病例,操作 简单、方便、易控制,比以往的其他治疗方 法优点更多。
郭京丽李幼琼吴晓萍
关键词:电离子睑黄疣
人脑基底核区的三维重建及显示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为完成中国数字化人体及三维重建技术向教学和临床过渡奠定基础。方法 :对尸体头部行冰冻切片后 ,采用国内主流微机和数码摄影技术 ,利用自编软件 ,对基底核区的复杂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及显示。结果 :重建后的图像轮廓清晰 ,可任意旋转、剖割、拆分和透明处理等。结论
陈强李幼琼郭京丽田勇鲁澄宇董国军苏略吕衡发
关键词:基底神经节解剖学组织学三维成像
数字人体头部的坐标转换及断面重建被引量:2
2010年
在数字人体研究领域,有限标本数据与大规模统计数据的结合,人体标准坐标系的建立,是数字化虚拟人在实际应用中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具有近10套完整的人体数据集,而头部的连续断面图像数据还远不止这些。由于不同数据间往往存在切片角度的差异,影响了数据集间的直接比较,探讨在不同的数据间建立统一的标准三维坐标系,并按照新的坐标系统重建新的断面图像正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陈禹韩锋王伟郝嘉南李幼琼牛松青
关键词:数字化虚拟人
乙状窦后入路薄层CT图像的三维解剖学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和容积再现技术定位和测量乙状窦后入路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方法对120名志愿者进行头部薄层CT扫描来得到最终结果。结果 AC的距离经测量为39.46(4.22)mm(范围,15.80~50.80 mm;95%置信区间,38.69~40.22 mm)。内耳门的直径经测量为5.39(0.77)mm(范围,3.40-8.20 mm;95%置信区间,5.25~5.53 mm)。AB的距离经测量为41.10(4.22)mm(范围,34.90~51.30 mm;95%置信区间,39.43~42.77 mm)。BC的距离经测量为5.93(1.31)mm(范围,4.10~7.50 mm;95%置信区间,5.70~6.17 mm)。垂直距离经测量为2.33(0.26)mm(范围,1.87~2.80 mm;95%置信区间,2.23~2.42 mm)。结论通过容积再现技术和更为精确的三维测量工具对乙状窦后入路中的重要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垂直距离以及内听道的直径进行了精准测定,并通过上述数据计算出安全距离,使医生在手术中规避风险,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保障。上述结果可以帮助定位这些结构从而可以减少手术中对神经和血管的创伤。
刘相良袁铭成王琦赵文超李理王珍邬雪涵王柯黙夏常丽李幼琼程凯亮李薇
关键词:乙状窦后入路容积再现颈静脉孔内听道
CT三维重建下中老年人下颌管在骨与软组织表面的定位及临床意义
2018年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确定下颌管与下颌骨、咬肌和皮肤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临床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80名志愿者进行CT扫描,采用CT重建技术构建颅骨3D模型以进行相关结构的标记和测量,包括下颌管与下颌骨、咬肌和皮肤表面投影的相关参数。结果下颌管在下颌骨、咬肌表面投影测量各参数男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下颌管在皮肤表面投影测量各参数男女对比有1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获得下颌管在下颌骨、咬肌和皮肤表面的体表投影参数,其各参数的测量为相关颞下颌支手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段浩博李真胜男白芃程凯亮韩莹莹李浩李幼琼
关键词:下颌管下颌骨咬肌CT重建
腹壁下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的应用解剖被引量:10
1993年
为了给腹壁下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旁路术提供解剖资料,对40具成人尸体的腹壁下动脉乃冠状动脉进行了观测。腹壁下动脉在起始处,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和脐下1.0cm处,外径分別为2.8,2.2,2.0mm。腹壁下动脉平均长(起点—脐下1.0cm)为16.5cm,用于游离移植足以桥接主动脉与任何冠状动脉分支。本文讨论了腹壁下动脉在旁路术中的应用。
吕衡发李幼琼吴德昌李富德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冠状动脉旁路术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结构及应用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解剖结构 ,在临床去睑袋和下睑成形术中指导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处理 ,提高美容疗效。方法 :观察 4 8具 (96侧 )尸颅的眼轮匝肌下脂肪垫的位置 ,测量其厚度 ,进行不同年龄、性别比较和同一具尸颅左右侧比较。结果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位于眶下外侧、眼轮匝肌与上颌骨和颧骨的骨膜之间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形态不规则 ,与周围脂肪垫相连续 ,边界不清 ;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厚度 2 0~ 30岁及 30岁以上分别为 2 .4 9~ 2 .78和 2 .4 9~ 2 .84 m m(平均值 2 .6 6和 2 .6 8mm)。女性和男性其范围分别为 2 .4 0~ 2 .98和 2 .5 3~3.0 4 mm (平均值 2 .75和 2 .79mm)。左右侧其范围分别为 2 .5 3~ 2 .6 5和 2 .5 1~ 2 .6 9m m (平均值 2 .5 9和2 .6 1mm)。可见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侧别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厚度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消瘦型、适中型和肥胖型其范围分别为 2 .4 0~ 2 .6 5、 2 .73~ 2 .89和 2 .96~ 3.0 4 m m (平均值 2 .5 4、 2 .81和 2 .99mm )。可见不同体形间眼轮匝肌下脂肪垫厚度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在睑袋整形术中 ,应同时切除眼轮匝肌下脂肪垫 ,或将错位的脂肪垫复位 ,可大大提高去睑袋美容疗效。
潘安娜郭京丽王丽娟李幼琼
关键词:眼睑眼睑成形术
中国人鼻旁窦三维重建及测量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测鼻旁窦三维重建图像及其容积和质心等数据,为临床鼻旁窦辅助诊断、手术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3具冰冻颅脑行间隔1 mm断层切片,数码摄影,用自制软件对含鼻旁窦的层面行轮廓线提取,并进行三维重建。各鼻旁窦的体积及质心坐标通过自制软件测得,最大上下径、左右径和前后径则由人工测得,取其平均值。结果:在计算机上重建的鼻旁窦三维图像轮廓清晰,能旋转、剖割及拆分显示。3具头颅的鼻旁窦平均容积分别为:上颌窦17865.75 mm3,额窦5810.4 mm3,蝶窦2789.65 mm3,筛窦6673.3 mm3。蝶窦质心坐标值左x、y、z分别为14.1957、38.4143和25.4751;右x、y、z分别为0.3047、-38.5268和-25.4656。结论:成功获得中国成年人鼻旁窦三维重建图像及形态学数据,可为鼻旁窦疾病的影像诊断和外科手术提供参考。
曲德伟李幼琼郭京丽田勇刘敏
关键词:鼻旁窦三维重建容积质心
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的供血特点及意义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8±3)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杨铭马玉祥王玉发王祥韩青李幼琼
关键词: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肤软组织缺损
肝、门静脉的三维重建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1999年
李幼琼苏略董国军吕衡发叶剑桥张立忠杨茂有
关键词:肝静脉门静脉三维重建门静脉高压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