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令彬

作品数:12 被引量:202H指数:10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腊鱼
  • 4篇挥发性
  • 4篇挥发性成分
  • 3篇乳酸
  • 3篇乳酸菌
  • 2篇质谱
  • 2篇色谱
  • 2篇气相
  • 2篇气相色谱
  • 2篇气相色谱-质...
  • 2篇微生物
  • 2篇相色谱
  • 2篇理化特性
  • 1篇鱼制品
  • 1篇糟鱼
  • 1篇脂肪酸组成
  • 1篇乳酸菌生长
  • 1篇杀菌
  • 1篇杀菌条件
  • 1篇生物菌

机构

  • 1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湖北省水产品...

作者

  • 12篇曾令彬
  • 11篇熊善柏
  • 5篇谭汝成
  • 3篇赵思明
  • 2篇鲁长新
  • 2篇谢静
  • 1篇刘敬科
  • 1篇方炎鹏
  • 1篇杜鹃
  • 1篇卢晓莉
  • 1篇王莉
  • 1篇段枣霞
  • 1篇叶灿
  • 1篇郭先松

传媒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食品工业科技
  • 2篇食品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食品科技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食品工业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风干白鲢的热风干燥模型及内部水分扩散特性被引量:51
2008年
白鲢(Hypophthalmichthyxmortitrix)鱼块经腌制后,用热风干燥制成风干鱼,研究鱼块干燥曲线及内部水分扩散特性,为风干白鲢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数。结果表明,提高热风温度和风速能明显加快鱼块的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基于Fick扩散定律建立的风干白鲢的干燥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干燥过程中鱼块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随含水率的降低先减小后增大,随热风温度和风速的提高而增大,平均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为1.3×10-11-4.3×10-11m2/s。
曾令彬赵思明熊善柏郭先松
关键词:白鲢热风干燥水分扩散数学模型
调配和杀菌条件对酒糟鱼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5
2008年
为缩短酒糟鱼的生产周期,采用调配法制作酒糟鱼,研究调配工艺和杀菌温度对酒糟鱼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酒的品种、蔗糖用量、浸泡温度和杀菌温度对酒糟鱼的理化成分含量、色泽、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将腊鱼于10%蔗糖黄酒溶液(1∶1,w/v)中10℃浸泡24 h,真空包装后115℃灭菌30 min,所制作的酒糟鱼品质最好。
谭汝成曾令彬熊善柏叶灿
关键词:酒糟鱼杀菌
外源脂肪酶对腌腊鱼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3
2007年
用白鲢制作腌腊鱼,研究外源脂肪酶对腌腊鱼品质的影响,探索脂肪酶在腌腊鱼风味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外源脂肪酶可促进腌腊鱼中脂肪的水解,从而加快二十碳五烯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EPA)等n-3多烯酸的分解,使粗脂肪含量和2-硫代巴比妥酸(TBA)值降低,酸价升高,这些变化与脂肪酶的添加方式和添加量有关。鱼肉中添加0.01%的外源脂肪酶(Novozym 435),然后用3%的花椒盐涂抹后于15℃干腌72h,可改善腌腊鱼的感官品质,即外源脂肪酶可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
谭汝成曾令彬熊善柏杜鹃
关键词:脂肪酸组成
腊鱼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被引量:31
2009年
以白鲢为原料,采用传统方法制作腊鱼,研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腊鱼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不断下降,NaCl含量逐渐增加。腌制阶段各类微生物的生长缓慢,且非蛋白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干燥的前10d各类微生物数量显著上升,干燥的各阶段非蛋白氮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上升,TBA值也显著增加。乳酸菌、微球菌、葡萄球菌和酵母菌是腊鱼中的优势微生物菌群。腌制和干燥加工改变了鱼肉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其中蛋氨酸、谷氨酸、缬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增加对腊鱼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曾令彬熊善柏王莉
关键词:腊鱼微生物理化特性
腊鱼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以白鲢为原料,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分析腊鱼加工过程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以探讨腊鱼风味形成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加工阶段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原料鱼主要挥发性物质为烃类,而腌制过程中,鱼肉中醇类及酮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而在干燥阶段,醛类物质则有明显增加,最终成品的挥发性成分以醛类(53.66%)和烃类(30.01%)为主。在腌制前、腌制后、干燥期和成品等4个鱼肉样品中分别检测到挥发性物质29种、39种、47种、42种,腊鱼特征风味的形成主要发生在腌制和干燥阶段。醛类是腊鱼中最重要的挥发性成分,可作为腊鱼风味品质评价指标。
方炎鹏曾令彬熊善柏
关键词:腊鱼挥发性成分风味
腊鱼加工中微生物菌群、理化特性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腊鱼是我国一类重要的传统水产加工食品,具有咸鲜相宜、腊香浓郁的风味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但目前仍以粗放式的传统手工制作为主,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也没有完善的品质评价体系,对其风味形成的机理更是缺乏理论研...
曾令彬
关键词:腊鱼微生物菌群理化特性挥发性成分
文献传递
加工工艺对腌腊鱼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被引量:30
2006年
运用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初步鉴定了不同工艺制作的腌腊鱼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结果表明:腌制可促进鱼中挥发性物质及前体向腌腊鱼相关风味物质的转化;酯类化合物是腌腊鱼中可能的特征性风味物质,2种浓度盐水腌制的腌腊鱼中均含有乙酸-11-十二烯-1-酯、十二酸甲酯、12-甲基十三酸甲酯、14-甲基十五酸甲酯、Z-9-十六烯酸乙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等多种酯类化合物,但主要挥发性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低温干燥有利于促进腌腊鱼风味的形成,干燥时应使用较低的温度。
谭汝成熊善柏鲁长新曾令彬
关键词:挥发性成分
应用固相微萃取与GC-MS分析腊鱼中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20
2006年
探索了以固相微萃取提取腊鱼中挥发性成分的最适条件,并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将85μm聚丙烯酸酯萃取头置于5mL萃取瓶中,于35℃条件下萃取30min可从样品中捕获到最大量的挥发性成分。从腌腊鱼中分离到21种主要挥发性物质,其中醇类4种、酯类13种,含量最丰富的3种挥发物分别为6-氨基-2,3-二氢化吲哚-2-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顺-1-甲基-2-环己烯-1-醇,相对丰度分别为20.23%、13.22%和10.97%。
谭汝成刘敬科熊善柏鲁长新曾令彬
关键词:腊鱼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分离自腊鱼的乳酸菌生长及产酸特性被引量:3
2012年
采用Gompertz模型拟合从腊鱼中分离的5株乳酸菌的生长和产酸曲线,分析其生长和产酸特性。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乳酸菌的生长和产酸曲线的拟合精度很高;在生长模型和产酸模型中,5株乳酸菌生长的早期适应性相似,其中乳酸片球菌和食品乳杆菌的生长速率(0.32h-1)和产酸速率(0.32h-1)高于其他菌株;在生长模型中两者平衡菌数最高(分别为2.48和2.49);在产酸模型中两者平衡pH值最低(都为3.76);乳酸菌培养液的pH值与总菌数OD6 0 0n m值显著线性负相关。
谢静熊善柏曾令彬赵思明
关键词:乳酸菌
鲊鱼制品固态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0
2007年
为实现我国传统发酵鱼制品鲊鱼的工业化生产,采用固态发酵方法,研究了米粉添加量、食盐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自然发酵鲊鱼品质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实验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米粉添加量、食盐添加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鲊鱼品质存在显著影响,将鱼肉100g、米粉45g、食盐2.0g、配以适量的水、生姜、辣椒等辅料,混合均匀后,装入玻璃瓶,压实并密封后,于25℃的温度下发酵60h,可获得总酸度为1.01%,水溶性固形物含量4.60%,水溶性蛋白质含量28.40mg/g,游离氨基酸含量2.62mg/g,发酵风味浓郁、酸香可口的鲊鱼制品。
卢晓莉曾令彬熊善柏
关键词:固态发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