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
- 作品数:10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雅俗与正变之间的“艺术”范畴——中国古典学术体系中的术语考察被引量:10
- 2014年
- “艺术”在中国古代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绝无仅有地横跨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是连接雅与俗、正与变的中间学术范畴。作为“薮”的传统和“衍”的传统的并称,史志列传中的广义“艺术”概念包括术数、方技、工艺三个部分,分别为巫、医、工所专。进入图书目录之后,“艺术”转移并收束为书、画、琴、印、棋,成为士人日常修习的余技。因偏离经义,“艺术”从经部降格为子部,被论定为“学问之余事”;而与经史明确的源流正变关系,保证了它与学问的一体性,从而成为介于雅与俗、正与变、道与器之间的“游艺”之学。中国古代学术并不在意研究对象的统一,琴棋书画实非独立的学术范畴,“艺术”的性质也绝非审美和娱情所能概括。脱离对整个学术体系的考察,很容易出现以西格中、以今律古的问题,抽象术语背后的中西学术体系并不在同一个向度展开。
- 文韬
- 关键词:艺术雅俗
- “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纠结--民国时期两种“国学”概念的争执及其语境被引量:6
- 2013年
- "国学"究竟是指中国固有学术还是中国学术,即近现代学术是否应当包括在内,是百余年来数次"国学"论争悬而未决的问题。民国时期有关"国学"究竟是"国故学"的缩写还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的争持,透露出了这个问题的内在纠结。由于反对"整理国故"的声浪渐高,支持者中的新派学人强调"国学"的全称应为"国故学","故"字不可省略,以彰显其批判性和进步性;而反对把国学当作没有生命力的古董来看待的学者,则提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不仅包括古代学术,还理应囊括现在与未来,"国学"应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开放概念。在反复的辩难中,"国故学"与"中国学术"的概念争持,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时间的界定和价值的论断,因关乎具体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理念,而出现互相渗透乃至颠倒的现象,对我们今天的"国学"讨论依旧极具启发。
- 文韬
- 关键词:国学国故学中国学术
- “铸鼎象物”与“民知神奸”——关于九鼎图像的追踪被引量:2
- 2018年
- 通过文献的梳理和图像的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九鼎神性之所在。九鼎成为诸侯争夺的重器,是因为它被视为天命的表征。实际上,此效力与它"铸鼎象物"的模式密不可分,即通过铸象于鼎,"使民知神奸",进而"协于上下,以承天休"。而所铸之"象"并非具体的、写实的物象或形象,而是通过抽象和艺术再创造,传达意有所指的法象、法戒或意象。人民所知的"神奸"也不仅仅是异兽的善与恶,而是经过加工的画面背后的寓意。九鼎神性最初来自其图像及其背后的寓意,尔后才因礼法的功用,在政权的更迭中不断地被神化。最后九鼎的神秘失踪,既是"铸鼎象物"模式的失效,又是其神性的达成,与它的来历一样,意味深长。
- 文韬
- 早期中国阴阳五行体系里的动物分类
- 2024年
- 中国古代如何类分动物?依据何在?和西方比有什么特点?在整个文化系统里又处于怎样的位置?这些问题看似细小,却是进入中国早期思想世界的绝好入口,对于理解早期艺术里的动物图像的内涵尤为重要。从文献的整合开始,不仅可以引导并收束图像阐发的范围,更在夯实图像研究的基础。中国古代的动物分类不仅体现了空间的衔接和时序的流转,更反映了连续的、联动的、贯通的、整体性的思维特点,从属于更大的阴阳五行体系。在这种关联性思维网络里,类属相接的背后是阴阳互化、五行流转、宇宙相通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图像的运用上,尤其是旨在由阴入阳的墓葬艺术里,动物特别是跨界的动物起着重要的视觉表现和逻辑圆融作用,是灵魂复苏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释读马王堆T型帛画的关键。
- 文韬
- 关键词:动物分类
- 儒家器物观与中国传统艺术造型被引量:4
- 2018年
- 本文从备物致用、制器尚象、器以藏礼三方面,考察中国古代器物造型的基本理念。通过文献与实物的多重结合,揭示对传统艺术造型的考察一定要结合思想观念的分析,要放回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的大体系当中去。抛开功用,传达不了法象,不能体现礼的精神,器物再精美,在价值层面也是不成器的。连接器物的是道,是礼,是儒家理念,是中国古代思想价值体系。不明了抽象原则和造型语言的交融与互动,就难以把握传统造型变与不变的根本,及士君匠之间隐蔽的对话方式与相关艺术传统,对传统艺术的把握必然是偏狭的。
- 文韬文韬
- 关键词:器物艺术观念
- 平行世界与杂交文化——多元格局中的中国文化发展路径检省
- 2021年
- 近代以来,我们按照西方线性历史发展观,用西方现代化理论书写中国史、介绍世界史,导致了古代中国与近现代中国研究的立场差异与价值割裂。在当前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学术亟须新的超越时,我们理应跨越学科和文化的界限,在世界历史的发展大格局里,反思既往历史叙述方式和文化发展路径的预设,探讨已成基本事实的文化杂交的类型及其陷阱,研判世界格局变化对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化学说提出的挑战,回到学术体系根本性的组织原则和系统框架上去,回到文化主体的建设上去,用新的理念认识、推进、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在多元格局中迎接中国文化未来的世界性发展。
- 文韬
- 关键词:中西文化交流文明多样性
- “艺术”内涵的近代衍化--文化交流向度的语词考察被引量:5
- 2013年
- 晚清通行的"艺术"概念指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沿袭了古代"埶術"一词的技艺内涵。康有为的《日本书目志》把中国传统的艺术内涵叠加在日本的艺术门类上,从而把方术和艺术并置为"美术",构建出一个亦中亦西的艺术新范畴。刘师培考察古代艺术时,以魏晋为期,把艺术的功能区分为礼仪和自娱两个层面,从而把艺术从经义教化中解放出来,迈出了中西艺术对接的关键性一步。民国以后,以鲁迅和吕澂为代表的新学人直接取径西方,用美来界定艺术,提倡超功利的纯艺术。但实际上这种有所取舍的选择依然折射出移风易俗的传统艺术理念,与西方的art有相当的距离。今天使用的"艺术"概念实为中西、新旧观念融合共生的结果。"艺术"内涵的近代衍化集中体现了近代新语词本土化过程的中西文化互动。
- 文韬
- 关键词:概念史文化交流
- 从“以文存园”到“纸上造园”——明清园林的特殊文学形态被引量:11
- 2019年
- 文章讨论明清士人如何把园林书写作为延续园林物质性存在的手段,继而以文章高下评定园林优劣,最终发展出向壁虚构的“纸上造园”。文学写作不仅克服了贯穿于历代园林诗文的关于园林速朽的焦虑和紧张,还冲击了园林的物质藩篱,颠覆了园林的实体性存在,建构起一个个不拘形式、不畏流转、恒久不灭的精神园林,从而支撑起文字废墟多于实景遗迹、间接情感胜于有形建筑的园林情结。在此过程中,文学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写景和征实功能,进入园林建构的精神层面,在共同呼吸中结构出比物质表现对象更多的“溢余价值”。此类形态特殊的园林书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园林文学”,重新思考文学之于园林的意义,以及文学作为人学的强大建构功能。
- 文韬
- 无竹何以令人俗——古典园林竹文化意蕴新探被引量:2
- 2015年
- 竹在中国古典园林里有着各种形态的充分运用,"无竹不成园"的事实使之远远超出了一般观赏性植物的定位,需要我们从更深的文化意蕴上加以解析。尽管以往所言的"君子比德于竹"可以部分地解释人们对于竹的偏好,但仍不足以说明"无竹令人俗"何以成立,并几成共识。通过考察魏晋时期竹何以进入文化视野,作者认为竹实际上指向现实政治之上的精神自由。城市私家园林作为出与处的缓冲地带,因"中隐"的志向而处处需要借助竹的林泉表征意象。竹平衡了功名利禄的世俗追求与从容淡泊的精神自在之间的紧张,因而"无竹令人俗"作为对仕宦及物质的超越,对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乃至中国古代的政治意识有着不容低估的作用。
- 文韬
- 关键词:古典园林私家园林竹文化苏舜钦环秀山庄
- 季节更替·光泽流转·音律振动:关于马王堆三号墓E57号漆奁内置物的讨论
- 2024年
-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众多文物里,三号墓的帛书可谓最珍贵的发现之一。虽然对帛书内容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同一漆奁(E57)内发现的其他物品却并未得到同样的关注。本文对马王堆三号墓E57号漆奁下层发现的器物进行分析,尤其是髹漆青蛙、蚌壳、两支竹笛的物品组合,提出可以基于季节变化、光泽特质、与天文相关的乐律三种构建原则对此进行释读。归根结底,这三种构建原则同样以生命的复苏为目的,只是在表达方式或激发手段上有所不同而已。
- 彭雪扬刘晓天(译)文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