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祥
- 作品数:57 被引量:130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消解、交融与嬗变: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实践的动力与路径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是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社会文化之间消解、交融的过程中,基督教用"自觉认同"意识的内化完成了本土化动力由外向内的转化,并通过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内在置换"、世俗文化的"表层融合"以及社会文化发展运作中的"技术调和"等多层次的互动,形成了新的社会文化类型。本土化的具体路径是,基督教信仰逐渐代替传统宗教信仰,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民俗化的取向,并在"生活化"和"入世化"的策略下重新建构少数民族的社会结构,教会组织的本土发育又为基督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载体。深析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实践的动力与路径,对于实践层面上规范、引领其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徐祖祥,历史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徐祖祥
-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本土化文化融合
- 都市城郊佛教丛林组织模式的现代建构——基于昆明市宝华寺的实证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着重从成员构成、制度规范、经济支持和权力体系四个方面对昆明市城郊宝华寺个案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代丛林的成员模式呈开放性特征,丛林内形成了僧人群体与俗众群体共同构建的制度化共命关系;丛林组织在现代建构中虽然采用了多元化的经济形式、网络技术等现代手段,但如果注意保持其宗教的神圣性,丛林更能获得长足的发展;丛林权力体系的现代建构有科层化的特点。
- 徐祖祥林邦誉
- 濮族:世界最早栽培茶树的民族
- 2020年
- 濮,曾是我国南方一个族类颇为复杂的民族集团。因"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自聚"(《左传·文公十六年》),故又称"百濮"。濮之族称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早在商初就有"百濮"之称。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卷七九一《周书·工会》说:臣(伊尹)请正南欧隑贵国指子六童、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
- 徐祖祥
- 关键词:周王朝仡佬族德昂族布朗族古茶树
- 论瑶族道教的成仙信仰——从瑶族家先观念的道教化谈起被引量:8
- 2005年
- 徐祖祥
- 关键词:道教化瑶族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原初意义道教信仰
- 试析近代以来云南瑶族传统游耕经济和村社制度中的宗教因素被引量:1
- 2003年
- 本文认为云南瑶族传统游耕经济体系中的刀耕火种农业、狩猎业、手工业和家畜家禽饲养业 ,以及传统村社政治制度寨老制和丛会 ,都受到了以道教信仰为核心的瑶传道教的深入影响。
- 徐祖祥
- 汉字与古瑶文被引量:2
- 2003年
- 徐祖祥
- 关键词:汉字瑶族道教
- 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基督教跨境互动的历史形态与阶段特征被引量:6
- 2016年
- 基督教传入后,其跨境互动作为历史事实一直存在于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发展、国家边疆稳定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等持续产生影响。本文拟在文献分析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宏观背景出发,分阶段描述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基督教跨境互动的历史与事实,剖析影响基督教跨境互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归纳基督教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跨境互动的形态与特征。
- 徐祖祥刘欢
- 关键词:跨境民族基督教
- 滇黔桂交界地区各民族的地方礼俗传统与区域社会整合被引量:1
- 2024年
- 滇黔桂交界地区,壮、瑶、苗等民族的地方礼俗互动、礼俗传统实践及创造性转化,是中华文化在南岭民族走廊西段区域社会中整合作用的体现。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与以道教为主的道释儒大传统之间长期的文化涵化过程,呈现出各民族交融共生基础之上大传统与小传统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新文化模式下的礼俗传统和价值观念,强化了各民族内部的社会秩序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1949年以来,各民族礼俗传统在南岭走廊地域文化传统保障下,进一步推动了不同民族之间自主、自发的交往交流交融状貌和共有价值观念在更大社会范围的传递。道教主导的礼俗传统实践及文化价值认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区域内的具体呈现。
- 徐祖祥罗张悦
- 关键词:道教社会整合
- 中越跨境民族文化生态类型及发展趋势被引量:3
- 2014年
- 中越跨境民族地区可划分为云南南部、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三大区域。各跨境民族文化生态可分为文化内核交融型、文化内核影响型和文化内核单一型。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中越跨境民族文化生态内部正发生解构性变迁,但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表现不一。
- 徐祖祥
- 关键词:文化生态文化类型
- 桂西南壮族乡村治理中的仪式传统与族群互动被引量:7
- 2020年
- 在桂西南壮族乡村地区,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传统文化的助推力量、内生动力的辅助功能,共同形塑着以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结构。壮族仪式传统以其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浸染的重要节庆为节点,呈递出时空关联下的地方文化诉求表达,展示了乡村社会治理中仪式传统的社会功能。同时,传统仪式文化在形塑壮族群众生活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强化了壮族村屯共同体意识。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结构中,地方特色的主体性、内生性、传统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社会治理需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方仪式传统阐释的集体目标和情感归属,关注更具现代意义的具有内生性秩序规范的乡村治理内涵。
- 唐俊徐祖祥
- 关键词:壮族社会运行乡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