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帆

作品数:14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解剖学
  • 5篇颈椎
  • 4篇腰椎
  • 3篇融合术
  • 3篇椎体
  • 3篇解剖学特征
  • 2篇融合器
  • 2篇入路
  • 2篇生物力学
  • 2篇手术
  • 2篇退变
  • 2篇逆向工程
  • 2篇前路
  • 2篇前路钢板
  • 2篇曲率
  • 2篇终板
  • 2篇椎管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间融合
  • 2篇疗效

机构

  • 1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4篇张帆
  • 13篇吕飞舟
  • 12篇姜建元
  • 11篇王洪立
  • 7篇马晓生
  • 3篇陈文杰
  • 3篇夏新雷
  • 2篇邵明昊
  • 1篇王立勋
  • 1篇郑超君

传媒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国际骨科学杂...
  • 2篇2013年上...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骨科...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柱体(1),所述柱体(1)的上、下端面均为终板接触面(2),其中:所述终板接触面(2)为主要由若干个终板凸接触面(21)以及若干个终板凹接触面(22)构成的起...
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王洪立张帆陈文杰
文献传递
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符合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包括柱体(1),所述柱体(1)的上、下端面均为终板接触面(2),其中:所述终板接触面(2)为主要由若干个终板凸接触面(21)以及若干个终板凹接触面(22)构成...
姜建元吕飞舟马晓生王洪立张帆陈文杰
文献传递
手部先天畸形与围产期保健的关系
目的:调查手部先天畸形的发生与围产期保健的关系,为临床有效预防或减少手部先天畸形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对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至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医的手部先天畸形的144病例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先天...
管韵致张帆王洪立姜建元马晓生
关键词:先天畸形围产期保健手部产前咨询
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的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 :评估无骨折脱位颈脊髓中央损伤综合征(traumatic central cord syndrome,TCCS)的手术疗效,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07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患者66例,评估损伤后24h内、术前、术后5d、末次随访时的ASIA评分和JOA评分,测量椎管最大狭窄程度(maximum canal compromise,MCC)及脊髓最大受压程度(maximum spinal cord compression,MSCC)。了解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椎管狭窄程度、椎管狭窄节段数及术前ASIA评分与手术前后ASI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之间的相关性。按受伤至手术治疗时间分为A(〈1周)、B(1~3周)、C(〉3周)3组,在不同时间点评估3组患者的脊髓功能情况。结果:66例患者术后5d及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与ASI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MCC平均为(52.64±10.89)%,MSCC平均为(26.71±13.27)%;MSCC与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改善率及ASIA评分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患者年龄与JOA评分改善率呈负相关(P〈0.05);术前ASIA评分与末次随访ASIA评分呈正相关(P〈0.05);性别、MCC、椎管狭窄节段数、手术入路与JOA评分改善率及末次随访ASIA评分的无显著相关性(P〉0.05)。3组伤后不同时间手术患者之间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术前ASI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A组患者JOA评分及ASIA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A、B、C组患者的JOA评分改善率平均为(78.4±6.7)%、(71.3±7.8)%、(63.2±9.1)%,三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手术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椎TCCS安全有效,术前ASIA评分、脊髓受压程度、患者年龄影响TCCS预后;尽早(1周内)行减压手术可能更有利于颈脊髓功能恢复。
马晓生姜建元吕飞舟邵明昊夏新雷王立勋王洪立张帆
关键词:椎管狭窄颈椎手术
颈椎融合器(以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设计)
1.外观设计名称:颈椎融合器(以国人解剖学特征的新型设计)。;2.产品用途:骨科促进椎体间融合、稳定的垫体。;3.设计要点:在于形状。;4.指定图:主视图。;5.左视图、右视图、俯视图、仰视图无设计要点,所以省略。
吕飞舟姜建元马晓生王洪立张帆陈文杰
应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颈椎终板曲率的方法学探讨
目的:探讨应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颈椎终板曲率的方法.方法:募集8 名正常男性健康志愿者,摄颈椎(C2 下终板至C7 上终板)CT 片.将图像导入Mimics 10.0 软件,进行各节段分离重建.处理后的图像导入NX Ima...
张帆吕飞舟姜建元王洪立
腰椎融合术后骶髂关节疼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被引量:10
2017年
在过去数十年中,腰椎融合术在脊柱外科广泛开展,用于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及脊柱畸形等疾病。随着内固定技术的进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腰椎融合术的成功率得以大大提高,但仍然存在着5%~30%的失败率,且有部分患者在术后会残留持续性腰部疼痛和下肢麻木症状,或在术后出现新发的与术前不完全相同的疼痛症状。这种腰椎、腰骶部或下肢远端术后新发或残留的疼痛被称为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
许舜张帆吕飞舟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关节疼痛术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骶髂腰椎管狭窄症
体位改变对腰椎前斜入路通道影响的影像学分析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体位变化对L1-L5腰椎前斜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通道大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在仰卧位及右侧卧位进行L1-L5 MRI扫描。在位于椎间盘中点的图像内定义椎间盘中心点为O;A(平卧位)/A′(右侧卧位)点以及B(平卧位)/B′(右侧卧位)点为∠AOB(∠A′OB′)达到最小值时主动脉(或髂血管)左侧壁以及腰大肌前内侧壁上的点,记录各节段AB及A′B′的距离,并在各节段将AB与A′B′比较;将L1-L5各节段的A′B′进行节段间比较,并探讨其与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腰大肌截面积(relative psoas cross-sectional area,PCSA)之间的关系。结果 :40例志愿者的BMI值为18.4-26.5,6例存在主动脉高分叉现象;各节段AB和A′B′(mm):L1/2为14.80±3.89和12.37±3.62,L2/3为12.85±4.16和9.96±3.37,L3/4为12.24±4.10和10.85±3.30,L4/5为9.78±4.69和9.72±4.37;主动脉高分叉者L4/5为7.72±3.56和6.71±2.86。在L1/2、L2/3、L3/4节段A′B′值显著小于AB(P=0.005,0.003,0.020);L4/5节段无论是否存在主动脉高分叉现象均无统计学差异(P=0.946,0.097);不同节段间A′B′值存在显著差异(P=0.046),通道大小趋势为L1/2〉L3/4〉L2/3〉L4/5〉主动脉高分叉者L4/5(其中L1/2显著〉主动脉高分叉者L4/5,P=0.003);男女性间A′B′在各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MI与PCSA在L3/4与A′B′呈负线性相关(P=0.015,0.000),而PCSA在L1/2也与A′B′呈负线性相关(P=0.024)。结论 :右侧卧位时,OLIF通道解剖空间在L1/2、L2/3、L3/4水平显著减少,平卧位MRI对通道空间评估价值有限;而且OLIF通道大小与腰椎节段水平有关,并且受BMI值和腰大肌横截面积影响。
张帆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吕飞舟姜建元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体位改变解剖学特点
颈椎终板生物力学与终板形态学及椎间盘退变的关系被引量:7
2012年
颈椎终板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特点在脊柱外科融合治疗中扮演极其重要角色。终板几何形态、大小以及厚度、骨密度均与终板受力情况密切相关,特别是后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与终板力学分布呈正相关。随着终板受力情况改变,终板形态也随之发生适应性改变。解剖形态异常和受力异常可导致终板及椎间盘退变,退变反过来导致终板解剖形态及力学特性进一步改变。临床上对退变性颈椎病进行手术治疗时需要妥善处理终板,平衡好力学支持与血管长入椎间融合器之间的关系。植入物设计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与终板表面契合,避免点状受力,以降低术后融合器沉降,最终达到骨性愈合。
张帆吕飞舟王洪立姜建元
关键词:生物力学解剖学退变
腰椎皮质骨钉道螺钉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应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比较椎弓根皮质骨钉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CBT)螺钉和传统椎弓根钉道(traditional trajectory,TT)螺钉抗拔出力、螺钉及椎体稳定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5年3月至9月骨质疏松症患者7例,年龄57~63岁,平均(61.4±3.1)岁,均为女性,骨密度T值均〈-2.5SD。使用Mimics和Abaqtts 6.9建立L4椎体模型,选用TT螺钉(直径为6.5mm、长度为45mm)和CBT螺钉(直径为5.0mm、长度为35mm)模拟置钉,分析并比较两种螺钉的轴向抗拔出力、上下左右载荷情况下螺钉载荷位移比及前屈后伸、轴向及侧屈旋转工况下椎体载荷位移比情况。结果CBT螺钉组的抗拔出力[(1013.2±279.1)N]较TT螺钉组[(1277.1±331.3)N]高出26.04%(t=-3.128,P=-0.024)。CBT螺钉组在受到上下左右应力时载荷位移比明显大于TT螺钉组(t=-3.217,P=0.021;t=3.216,P=0.021;t=-3.214,P=0.017;t=-3.221,P=0.016)。CBT螺钉组椎体前屈、后伸载荷位移比明显大于TT螺钉组(t=2.733,P=0.034:t=2.712,P=0.031);而TT螺钉组椎体轴向、侧屈旋转载荷位移比较CBT螺钉组高(t=-3.941,P=0.011;t=4.432,P=0.007)。结论相比TT螺钉,CBT螺钉具有更强的抗拔出力及螺钉稳定性,且椎体前屈、后伸的稳定性强于TT螺钉固定。CBT螺钉内固定为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手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邵明昊吕飞舟马晓生夏新雷王洪立郑超君张帆姜建元
关键词:腰椎内固定器骨质疏松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