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帆

作品数:22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文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艺术
  • 3篇寿词
  • 2篇艺术再现
  • 2篇诗案
  • 2篇诗词
  • 2篇魏了翁
  • 2篇文学
  • 2篇乌台诗案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2篇崇高
  • 2篇词风
  • 1篇新中国
  • 1篇新中国成立
  • 1篇胸次
  • 1篇艺术精神
  • 1篇永存
  • 1篇灾难
  • 1篇人文
  • 1篇人文关怀

机构

  • 20篇西华大学

作者

  • 20篇张帆

传媒

  • 9篇西华大学学报...
  • 3篇红楼梦学刊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巴蜀史志
  • 1篇学术论坛
  • 1篇涪陵师范学院...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敦教化”必先“课百官”——苏轼教化思想论
2011年
加强民众教化、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是从古至今统治者及文人学士都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苏轼在《策别》中,不仅反复论说社会教化是固本安民的重要国策,提出使民"安于为善"的教化目标,还明确指出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化效果,必须首先"课百官",并具体指明"课百官"的重要意义及教化手段。这些"课百官"的具体手法既有历史的进步意义又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张帆
关键词:社会教化
论苏轼壮词的崇高美
2006年
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是由其富有原创性的豪放词风确立的。他的这一类词具有倾荡磊落的人格精神、壮阔的审美意象、天风海雨式的情感书写,在词体这一领域充分展现了“崇高”的美学价值。它不仅超越和丰富了传统词体的美学范畴,更在广阔的文艺审美空间树起了一座中国词体的崇高与壮美的丰碑。
张帆
关键词:崇高美
论苏轼黄州前后词风的变化被引量:6
2006年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张帆
关键词:乌台诗案
论李珣词的价值取向被引量:1
2004年
张帆
乌台诗案与苏轼词风新变被引量:1
2006年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遭遇的一次最惨重的打击。因诗歌创作得祸的苏轼,从此产生了畏祸心理,但其深沉的忧畏心理又与他天性敞亮的个性特征、不吐不快的创作激情相冲突,这种外部压迫与不能自我抑制的双重心理作用,使苏轼不得不将其创作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他视为无碍的“小词”。正是这种创作心理的转换,苏轼将他复杂深刻的人生感慨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转化为美丽的词章,进而为中国的词坛营造了一片自由而缤纷的天地。
张帆
关键词:乌台诗案创作心理
论寿祝文学“和”的内核
2009年
寿祝文学(寿诗寿词),在中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尤其南宋寿词创作之多,更是被前人质疑。但我们将它还原到民族悠久的文化背景中,会发现它始自原始的祭祀礼仪文化、发展于儒家倡导的中庸和谐的主流思潮,鼎盛于南宋新理学的勃然兴起。从原始祭祀到寿圣寿官再到寿亲寿友,涉及到各个时代各种层次的寿祝活动,寿祝文学的创作也就从一个个细微的角度真实而形象地反映着作者浓厚的生命意识和希冀社会"以和顺天、以和兴邦、以谐安民"的主观意识。
张帆
关键词:寿词艺术再现
魏了翁寿词创作考源
2009年
魏了翁寿词创作之多,堪称中国词人之首。对此,前人颇有微词。魏了翁寿词创作的源头与中国浓厚的礼仪文化积淀、宋代理学思想的兴起以及先秦儒家就倡导的"和而不流"的君子风范息息相关,而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正是我们解读魏了翁寿词必不可少的重要门径。
张帆
关键词:魏了翁寿词
何必句句有出处——就《〈红楼梦〉诗词注释掇补》与作者商榷
2006年
注明古典诗词的出处,对解读原著、探索文学的承继关系,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我们不能为找“出处”而转移了读者对原著的关注,甚至因为出处的牵强而误导读者对原著精神的把握。因此,我们在为古典诗词注出处时,定要注意对原著的理解和“出处”的关系,辨析其意境、意象、词义、句式等方面的承继和化用关系。否则,不应轻言“出处”。
张帆
关键词:文学评论文化精神
论苏轼《策别》的教化理想
2012年
社会教化是苏轼《策别》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从教化的主要目的、核心内容、实施手段、实效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一整套具体的设想。它们既是苏轼政治思想的反映,又是他所期待的政教结合的教化理想的集中体现。与先秦儒家教化注重个体道德修养的内在自律不同,苏轼更重视全民的社会教化以及教化实施的法律制度保障。
张帆
李白、苏轼与唐宋蜀词被引量:1
2008年
蜀人对词的发展功不可没,李白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的作者多数为蜀人,苏轼更为宋词的发展开疆拓土,"指出了向上一路"。而对李白与苏轼这两位唐宋时期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蜀人,在词的创作上是否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却因李白词著作权的争议而很少系统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唐宋蜀词发展的梳理,认为苏轼词辉煌的成就本质上是向李白艺术精神的回归与超越。
张帆
关键词:艺术精神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