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文戈

作品数:98 被引量:25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2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天文地球
  • 12篇理学
  • 5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36篇高温高压
  • 26篇波速
  • 19篇纵波
  • 18篇纵波速度
  • 14篇岩石
  • 9篇弹性波
  • 9篇相变
  • 8篇单晶
  • 8篇弹性波速
  • 8篇GPA
  • 8篇部分熔融
  • 7篇地幔
  • 7篇玄武岩
  • 7篇岩浆
  • 7篇闪岩
  • 7篇斜长角闪岩
  • 7篇榴辉岩
  • 7篇辉岩
  • 7篇角闪岩
  • 7篇纯净物

机构

  • 95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中央研究院
  • 4篇北京大学
  • 3篇贵州师范大学
  • 2篇贵州大学
  • 2篇夏威夷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贵州建设职业...

作者

  • 98篇周文戈
  • 64篇谢鸿森
  • 25篇郭捷
  • 24篇刘永刚
  • 24篇范大伟
  • 22篇赵志丹
  • 15篇侯渭
  • 12篇许祖鸣
  • 10篇李玉文
  • 8篇蒋玺
  • 8篇刘景
  • 6篇万方
  • 6篇徐济安
  • 5篇马麦宁
  • 5篇李延春
  • 4篇杜建国
  • 4篇李晓东
  • 4篇张本仁
  • 4篇郑小刚
  • 3篇岳兰秀

传媒

  • 12篇高压物理学报
  • 1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0篇地学前缘
  • 8篇地质科技情报
  • 4篇地球物理学报
  • 4篇地球科学进展
  • 3篇矿物学报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自然科学进展...
  • 2篇岩石学报
  • 2篇地球科学(中...
  • 2篇第10届全国...
  • 2篇第十届全国高...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核技术
  • 1篇矿物岩石
  • 1篇地质地球化学

年份

  • 9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5篇2008
  • 8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1篇2003
  • 8篇2002
9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GPa室温至1623K条件下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与相变被引量:2
1999年
利用YJ-3000 T压力机的弹性波速度测量装置,在2.0GPa室温至1623K条件下,测量了河南伊川粗面玄武岩的纵波速度,并在相应条件下获取了实验产物,经洋细观察表明,对应着岩石弹性波速度的变化,实验样品已经发生了相变.据此讨论了岩石相变(含水矿物脱水、固-固相变、部分熔融)与其弹性波速度之间的关系,为了解地球深部物质过程提供高温高压实验基础。
周文戈谢鸿森赵志丹朱卫国郭捷徐济安
关键词:高温纵波速度相变粗面玄武岩玄武岩
秦岭造山带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1
1999年
以洛南-栾川断裂、商丹板块缝合带和勉略板块缝合带为界,从北到南将研究区依次划分为: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岩浆区(简称SC岩区)、北秦岭构造岩浆区(简称NQ岩区)、南秦岭构造岩浆区(简称SQ岩区)、西秦岭构造岩浆区(简称WQ岩区)。依据各构造岩浆区内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的化学成分及出露面积,估算了各构造岩浆区及整个研究区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的平均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各构造岩浆区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的平均化学成分相当于花岗岩;由南向北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变化规律.从早到晚.从西向东碰撞及碰撞后侵入岩岩浆朝着富硅、富碱方向演化,逐渐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点。
周文戈宋绵新张本仁赵志丹谢鸿森
关键词:碰撞侵入岩地球化学秦岭造山带
北京密云群西段灰色片麻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被引量:2
1993年
北京新太古宙密云群的灰色片麻岩可分为A、B、C、D4个岩石类型,其中B型又可细分为B_1、B_2和B_3 3个亚型,A型的绝大部分岩石和B_1亚型岩石属变质的英安岩-钠质流纹岩或火山-沉积岩,B_2型为变质的英云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体。B_3为变质的新成脉体。C型为变质的奥长花岗岩质-花岗岩质脉岩。D型是变质的长石石英砂岩。A型和B_1、B_2亚型的物源来自多源的石英榴辉岩、石榴斜长角闪岩和REE富集的斜长角闪岩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B_3亚型和C型来自A型和B_1亚型的部分熔融;D型则来自高度不成熟的陆源碎屑。
陈能松王人镜胡鱼华周文戈郭晖
关键词:片麻岩地球化学
矿物三相界面接触角定量统计──一种定性判断矿物平衡的标志被引量:2
1994年
运用最小表面能原理探讨了岩石中矿物空间分布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判定岩石中矿物空间分布稳定性的简便方法,并将之运用于判定湖北广水蔡河地区混合岩中矿物空间分布的稳定性,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本文所提出的通过测量一定数量的三相界面接触角来定性判定岩石中矿物空间分布稳定性的方法,避开了当前无法测量的各种物理参数,是一种简便易行却又较为可靠的方法。
周文戈
关键词:矿物接触角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被引量:12
2001年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10 -4 km/s·℃。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的分析表明 ,地幔深部的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后可能包含了两个过程 ,即一部分榴辉岩通过拆沉作用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地表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代表了壳幔物质循环。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可能只存在少量榴辉岩。
赵志丹谢鸿森周文戈朱茂旭郭捷
关键词:榴辉岩纵波速度各向异性
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被引量:15
1998年
详细介绍了本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度测量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有代表性的三个研究小组(德国ChristianAlbrechts大学Kern领导的研究小组,美国威斯康星大学Christensen领导的研究小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谢鸿森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的实验方法,举例说明了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弹性波速测量在推测深部地质过程和构筑区域岩石圈结构及物质组成模型方面的应用。
谢鸿森周文戈赵志丹李玉文郭捷许祖鸣徐济安
关键词:高温高压岩石圈结构
1.0GPa、高温下岩石熔融玻璃的弹性波速测量及其地球物理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利用超声波反射法,在1.0GPa、最高温度分别达900℃和730℃条件下,测量了岩石成分从酸性到基性的7种熔融玻璃的纵波波速(vp)和横波波速(vs)随温度的变化。实验过程证明,高压下升温过程中样品被压缩导致了样品中弹性波走时减少,而降温过程中样品长度基本保持不变。结果显示,1.0GPa下,随实验温度升高,不同成分玻璃的vp首先以-0.2×10-3km.s-1.℃-1到-0.7×10-3km.s-1.℃-1不等的速率缓慢降低,而其vs多以-0.1×10-3km.s-1.℃-1速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温度高于玻璃转变温度(Tg)后,玻璃的vp开始以-0.8×10-3km.s-1.℃-1到-3.6×10-3km.s-1.℃-1不等的速率快速下降。根据玻璃vp随温度变化速率的改变,拟合出这几种玻璃的转变温度从584℃到654℃。由实验获得的玻璃波速,利用Voigt-Reuss-Hill(VRH)平均计算出下地壳岩石中玻璃的存在将降低岩石的波速,并由此为下地壳低速层提出一种新的解释,即非晶质体的存在可能在下地壳形成地震波低速层。
蒋玺谢鸿森周文戈刘丛强刘永刚范大伟万方
关键词:高温高压弹性波速
高温高压弹性波衰减的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01年
阐述了弹性波衰减的研究成果 ,简单介绍了频谱振幅比法和干涉测量技术的弹性波测量方法 ,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描述了引起弹性波衰减的原因 ,主要包括岩石颗粒边界的接触方式、岩石裂隙之间的流体和高温对弹性波衰减的影响。弹性波衰减的研究对于解释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地球内部的结构具有重要的地球物理意义。
岳兰秀谢鸿森周文戈
关键词:高温高压
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合成丸山电气石单晶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在高温高压下合成丸山电气石单晶的方法,属于矿物单晶样品合成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以分析纯二氧化硅粉末、三氧化二铝粉末、氧化镁粉末、氯化钾粉末和硼酸溶液作为起始原料,按化学计量摩尔比12∶7∶4∶1∶6研...
范大伟许金贵周文戈
水及其高压相的研究进展
2006年
人们通过喇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中子散射、Brillouin散射等各种方法,在各种条件下(如低温、高温、高压)研究了水的结构性质和相行为.Okhulkov等对常温液态水的能量散射X光衍射(EDXD)研究发现,在0.1~200 MPa,水分子间的OO间距rO-O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之后,rO-O随着压力升高而增大,在400~500 MPa时达到初始最大值;然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A.KSoper等通过中子衍射研究发现,液态水与冰一样,也有多形现象.
范大伟周文戈谢鸿森刘永刚蒋玺
关键词:高温高压相态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