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炳丰

作品数:43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5篇血管
  • 5篇医学影像
  • 5篇医学影像学
  • 5篇影像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影像学
  • 4篇教学
  • 4篇肝癌
  • 3篇多层螺旋CT
  • 3篇造影
  • 3篇缺血
  • 3篇子宫
  • 3篇螺旋CT
  • 3篇继发
  • 3篇间质性
  • 3篇关节
  • 3篇肺疾病
  • 3篇X线

机构

  • 27篇广西医科大学...
  • 1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柳州市人民医...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 1篇天等县人民医...

作者

  • 35篇卢炳丰
  • 11篇李伟雄
  • 7篇龙莉玲
  • 6篇覃明安
  • 6篇戴旖
  • 4篇赵铖
  • 4篇黄仲奎
  • 4篇米存东
  • 3篇雷玲
  • 2篇梁志梅
  • 2篇文静
  • 2篇黄蓉
  • 2篇李敏
  • 2篇韦业平
  • 2篇黄志坚
  • 2篇韦武鹏
  • 1篇刘敏
  • 1篇叶伟
  • 1篇梁漱溟
  • 1篇佟雅涵

传媒

  • 6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广西医学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医学信息(医...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华风湿病学...
  • 2篇中国高等医学...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医疗装备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医学研究生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临床新医...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华医学会糖...

年份

  • 4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1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肝癌的CT和MRI诊断现状被引量:7
2005年
近年来,CT和MRI技术已经成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检查手段.CT、MRI多期扫描、特殊MRI对比剂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肝癌的病灶检出率,肝癌的血管侵犯、门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的明确显示、早期肝癌的鉴别诊断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少学者涉及原发性肝癌CT、MRI表现与肿瘤基因的对比研究也促进了肝癌的分子影像学的进展.
卢炳丰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诊断MRI诊断肿瘤基因分子影像学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附6例报告)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原发性骨淋巴瘤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5例单骨病变(锁骨、肋骨、股骨、髂骨及胸椎),1例多骨病变(颈椎),临床上局部疼痛和肿胀为主而全身症状轻或无,CT均示肿块的最大长径大于同层骨皮质中断的长度。骨皮质膨胀,厚薄不均。MR表现T2WI以中低信号为主,脊柱病变不破坏椎间盘。结论:X线诊断困难,CT及MR检查具备一定的特异性,结合临床,多数骨原发性淋巴瘤可正确诊断,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郭睿刘铁军卢炳丰刘锡生郭光程
关键词:骨原发性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系统性硬化病继发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雷玲赵铖米存东黄志坚覃芳卢炳丰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和生活质量的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治疗前后类风湿关节炎(RA)继发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和生活质量的变化及与HRCT相关的主要因素。方法26例初治RA—ILD患者,观察治疗前、治疗12周及24周临床特征、HRCT、生活质量的变化,治疗前后指标变化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分析HRCT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26例患者中男性12例(46%)。随访24周,11例出现肺部感染,发生率42%。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24周,HRCT评分(8±6)较治疗前(12±5)明显好转,治疗12周HRCT显示12例有吸收,治疗24周16例有吸收,6例无明显变化,4例进展。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中影响分、症状分、活动分、总均分明显下降(F=3.783,6.362,4.217,4.426;均P〈0.05),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身体和精神健康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尸〈O.01)。HRCT的相关因素:治疗前SGRQ中影响分(P=0.000)、症状分(P=0.001)、SF-36中精力(P=0.012)、球蛋白(P=0.027);治疗24周SGRQ中症状分(P=0.001)、病程(P_0.002)、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RC)气促分级(B:0.011)、SF-36中精力(辟0.036)。结论男性RA易继发ILD,RA—ILD易出现肺部感染,早期治疗后大部分患者胸部HRCT有吸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呼吸道症状、气促程度、球蛋白、病程及患者的精力与HRCT明显相关。
雷玲赵铖米存东黄志坚文静卢炳丰
关键词:类风湿肺疾病间质性生活质量
64排CT在体表血管疾病中检查方法的比较
2014年
目的:比较不同团注方法在64排CT在体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疑似体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CT扫描,观察组30例从肘静脉团注射,对照组30例从足背静脉团注射,采用MPR、MIP及SVR显示血管。结果60例疑似体表血管疾病患者中,MSCTA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8.33%。观察组动脉供血图形显示率70.00%,静脉血管图像显示率30.00%,对照组静脉供血图形显示率73.33%,动脉血管图像显示率26.67%。结论MSCTA在体表血管疾病检查中选择不同的团注方法,对观察病变的动静脉构成各有独自的优越性,对选择治疗方法及观察疗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覃明安李伟雄卢炳丰梁志梅
关键词:MSCTA体表血管瘤血管畸形
小肝癌螺旋CT门脉期最大强化率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的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对小肝细胞肝癌(SHCC)的螺旋CT多期扫描肿瘤门脉期强化程度与组织分级、p53、p21、CD34、VEGF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多因素分析,试图以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学评价SHCC的生物学特性,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手术病理证实SHCC30例,共33个癌结节,术前均进行螺旋CT多期扫描,其中男26例,女4例。术后肿瘤行大体病理及其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门脉期最大强化率高的肿瘤,CD34和p53多为高表达,VEGF多为低表达。三者的标准回归系数分别为0.2809,0.6042和-0.2590,其中p53最大,即p53与癌灶门脉期最大强化率的关系最密切;CD34和VEGF与癌灶门脉期最大强化率的相关性类似,但作用方向相反。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比较全面观察肿瘤,反映SHCC的生物学特性,且无创、快捷、可重复运用。根据SHCC的螺旋CT征象,可间接评价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为SHCC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有价值的依据。
卢炳丰龙莉玲黄仲奎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联合教学方法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0
2019年
目的 探讨联合教学方法[包括基于讲授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和基于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 CBL)]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不同教学模块中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采用实验对照方法.2017年9月,随机抽取广西医科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2班49名学生设为实验组,1班50名学生设为对照组,两组学生的理论课程采用LBL教学方法,实习课程采用TBL和CBL教学方法.实验组理论课程采用LBL讲授基础知识,教学学时数为9学时,实习课程采用TBL和CBL讲授章节所有疾病影像学,教学学时数为27学时;对照组理论课程采用LBL讲授基础知识和章节所有疾病影像学,教学学时数为21学时,实习课程仅讲授该章节1种疾病影像学,教学学时数为15学时.通过两组学生的平时成绩、阅片能力测试成绩和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对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学生平时成绩、阅片能力测试成绩[(87.11±6.58)分、(79.55±9.54)分]均高于对照组学生[(70.13±7.29)分、(57.40±9.15)分],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学生期末理论笔试成绩[(75.19±7.37)分]高于对照组学生[(74.56±6.38)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中,采用LBL教学方法讲授基础知识,采用TBL和CBL教学方法讲授疾病影像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阅片测试成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
卢炳丰李伟雄戴旖宋瑞管学春张春芳龙莉玲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
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和MRI特征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脏上皮样血管瘤CT、MRI表现,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特征对照。结果 6例患者中,2例单发,4例多发;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CT平扫病灶实质密度稍低且常位于肝包膜下,最大径2.0~9.9 cm;密度常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多期增强扫描:5例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实质期有边缘部分向中央充填强化的趋势,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实质期表现为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病灶MRI表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1例见不完整的低信号环,1例病灶见肝包膜回缩。病理学检查肿瘤大多由梭形细胞构成,CD31、CD34及Vimentin表达均阳性。结论肝脏上皮样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血管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多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见包膜回缩征,密度不均,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病理学。
廖海卢炳丰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胸部高分辨CT和生活质量的研究
雷玲赵铖米存东黄志坚文静卢炳丰
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大血管病变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技术分析2型糖尿病(T2DM)并糖尿病足(DF)患者的下肢大血管病变(LEAD)特点,并探讨2DM并DF患者LEA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纳入的34例单侧发病的T2DM并DF...
王婉苏宏业卢炳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