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新

作品数:45 被引量:66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经济管理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7篇城市
  • 5篇影响因素
  • 4篇区域经济
  • 4篇联网
  • 4篇互联
  • 3篇协调度
  • 3篇粮食安全
  • 3篇互联网
  • 3篇互联网发展
  • 3篇耕地
  • 3篇规模经营
  • 2篇东北三省
  • 2篇一体化
  • 2篇振兴东北战略
  • 2篇政府
  • 2篇政府行为
  • 2篇政府行为分析
  • 2篇中国区域经济
  • 2篇商品粮
  • 2篇商品粮基地

机构

  • 45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国土资源部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江苏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西...
  • 1篇吉林大学
  • 1篇河南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吉林财经大学
  • 1篇辽宁省委党校
  • 1篇上海同济城市...

作者

  • 45篇刘文新
  • 17篇张平宇
  • 13篇何秀丽
  • 5篇马延吉
  • 5篇李静
  • 2篇李鹤
  • 2篇闫慧敏
  • 2篇杨艳昭
  • 2篇潘韬
  • 2篇马国霞
  • 2篇谭俊涛
  • 2篇江东
  • 2篇封志明
  • 1篇陈群元
  • 1篇郑兴明
  • 1篇宋玉祥
  • 1篇侯伟
  • 1篇仇方道
  • 1篇刘世薇
  • 1篇赵宏波

传媒

  • 4篇农业现代化研...
  • 4篇地理科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地理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展望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现代城市研究
  • 1篇生态环境
  • 1篇Agricu...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智库理论与实...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7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4
  • 2篇200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内外互联网络地理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及其所构造的虚拟网络空间(Cyberspace)对地理学的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互联网发展的地理学研究遂成为国内外地理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文献尤其是英美学者...
刘文新
文献传递
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区域经济恢复力的空间差异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衰退与复兴,恢复力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恢复力(Resilience)最初应用于生态学研究,形成了生态恢复力、工程恢复力等不同概念,近年来逐步扩展到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尽...
刘文新
关键词:影响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
文献传递
基于演化弹性理论的中国老工业城市经济转型过程比较被引量:40
2018年
运用演化弹性理论(evolutionary resilience)采用经济周期模型法和偏离—份额法,从增长和结构两个方面,比较分析沈阳市、重庆市和武汉市3个典型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转型过程。结果发现:(1)重庆市和武汉市经济增长能力水平具有显著地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分界的阶段性特征;沈阳市经济发展过程呈现出适应循环周期特征,目前处于由维持向释放过渡的阶段。(2)20世纪90年代以来,沈阳市3次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第三产业份额的增加主要是第二产业增长放慢的结果。重庆市和武汉市3次产业结构转换方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沈阳市和武汉市制造业结构演替受老路径增长能力变化影响较大,重庆市制造业结构演替是在新老路径都保持较高增长能力背景下稳步推进的。(4)21世纪初以来,沈阳市新路径的演化呈现出低端化特征,而重庆市和武汉市新路径的演化呈现出高端化特征。本文将弹性理论应用到城市经济转型研究,实证了弹性理论的实践应用价值。
关皓明张平宇刘文新李静
关键词:城市经济转型老工业城市
湖州/安吉:全国首张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被引量:60
2017年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市为例,实践探索了"先实物后价值、先存量后流量、先分类后综合"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路径,构建了由"总表-主表-辅表-底表"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体系,提出了由资源过耗、环境损害、生态破坏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表式结构,确立了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几类主要自然资源的核算指标,形成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湖州模式",并编制完成了全国首张市/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表明:2013年,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总量为9378.39亿元,相当于当年湖州市GDP的5.20倍;2003-2013年,湖州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量109.51亿元,相当于核算期湖州市GDP总量的6.01%。2013年,安吉县自然资源资产总量达3114.68亿元,位居湖州市两区三县首位,安吉县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相当于当年安吉GDP的11.73倍,2003-2013年,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量为15.65亿元,相当于核算期GDP总量的万分之三。湖州市和安吉县的资产负债表充分证明了自然资源资产是湖州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再次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闫慧敏封志明封志明潘韬杨艳昭宋晓谕潘韬刘文新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承德模式”被引量:49
2017年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制度建设。本文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承德市为案例区,明确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总体思路与技术路径;提出了由资产、负债与资产负债差额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表式和由总表-分类表-扩展表构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体系;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和自然资源负债核算技术;编制完成了一套由1张总表、4张分类表和2张扩展表以及47张辅助表构成的2010-2013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果表明,2013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达19.44万亿元,是当年GDP总量的150倍,承德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较好;2010-2013年,承德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总量218.4亿元,主要源于资源利用导致的环境损害。由此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承德模式",可为全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有益探索。
杨艳昭封志明封志明潘韬闫慧敏宋晓谕潘韬刘文新
关键词:自然资源资产
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26
2020年
从经济维持性和恢复性2个方面定量化分析中国31省(市)(未包含港澳台数据)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韧性特征,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①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较高,中部地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低;经济恢复性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而东部和西部地区经济恢复性较低,经济维持性和经济恢复性呈现一定的负相关。②各省(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济维持性普遍较高,经济维持性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在东部沿海区域和沿长江经济带地区,而经济维持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③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第二产业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韧性,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第三产业经济韧性较好。④影响2次经济危机中韧性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区位条件、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人均GDP的解释力较强,但在2次经济周期中的作用方向不同。
谭俊涛赵宏波刘文新张平宇仇方道
关键词:金融危机
沈阳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政府是区域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沈阳经济区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最早、退出计划经济体制最晚的老工业基地,政府一直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强势的主导地位。本文分析了2003 年沈阳经济区一...
刘文新
关键词:政府行为
基于LMDI的吉林西部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因素解析
2023年
吉林西部地区是吉林省粮食生产的增长极,是促进吉林省粮食产能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区域。本研究应用LMDI模型系统分析了2000—2019年吉林西部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量化了粮食播种面积、种植结构、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效应大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吉林西部地区粮食产量增加825.02万t,播种面积效应起到明显的正向作用,增产452.33万t,结构效应增产141.38万t,单产效应增产231.32万t,贡献占比分别为54.83%、17.14%和28.04%。从时间变化上看,面积效应2009年出现最高值194.94万t,2017年出现最低值-74.86万t;结构效应2004年出现最高值74.54万t,2002年出现最低值-21.66万t;单产效应在时间上波动强烈,最高值出现在2005年(407.47万t),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429.69万t)。在空间分布上,面积效应最高值为长岭县,最低值在宁江区;结构效应最高值在扶余市,最低值在通榆县;单产效应最高值在前郭县,最低值在洮北区。受脆弱生态环境约束,未来吉林西部作为资源脆弱地区应谨慎扩大耕地面积,以优化种植结构、提升粮食单产为主,实现粮食长期可持续增产。
戴新刘文新
关键词:粮食产量变化LMDI模型
吉林省“镰刀弯”地区大豆恢复性增长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0年
以大豆振兴为导向的种植结构调整能够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吉林省"镰刀弯"地区是农业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的重点地区,2018年大豆播种面积约为20万hm2,占吉林省大豆播种总面积的70%~80%,迎来了新一轮的大豆种植规模扩张周期。在吉林省"镰刀弯"地区大豆恢复性增长过程中,西部地区成为重要新增区域,新增面积占"镰刀弯"地区大豆播种总面积的28.55%、占新增总面积的92.7%;东部地区保持了传统大豆优势种植区的地位,大豆生产规模指数和生产集中度指数分别达到60.33%和58.58%。以新一轮大豆播种面积变化值为因变量,选取13项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农业现代化水平及社会消费能力对大豆恢复性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秀丽刘文新
2003年以来吉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时空变化分析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Malmquist指数,以40个县市为决策单元,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吉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时空特征.研究表明,2003-2014年吉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
刘文新
关键词:MALMQUIST指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