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光

作品数:39 被引量:81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市友谊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膀胱
  • 8篇前列腺
  • 6篇细胞
  • 6篇疗效
  • 5篇结石
  • 5篇间质
  • 5篇间质性
  • 5篇间质性膀胱炎
  • 5篇灌注
  • 5篇膀胱癌
  • 5篇膀胱炎
  • 4篇增生
  • 4篇输尿管
  • 4篇尿管
  • 4篇前列腺增生
  • 4篇切除
  • 4篇睾丸
  • 3篇电切
  • 3篇受体
  • 3篇术后

机构

  • 38篇大连市友谊医...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38篇刘建光
  • 38篇杨进益
  • 27篇姜兴金
  • 26篇魏伟
  • 10篇王海波
  • 9篇叶林
  • 5篇胡小琦
  • 5篇杨明州
  • 4篇沈燕丽
  • 4篇万刚
  • 4篇沈艳丽
  • 4篇姜洪波
  • 3篇岳峰
  • 3篇侯旭
  • 2篇张波
  • 2篇李韶
  • 2篇刘天卿
  • 1篇姚旭东
  • 1篇李莉
  • 1篇周莉

传媒

  • 5篇临床泌尿外科...
  • 5篇中国医药指南
  • 4篇中华泌尿外科...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现代泌尿生殖...
  • 2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国际泌尿系统...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09
  • 10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索利那新联合水扩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
2012年
目的评估索利那新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入组4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例)应用索利那新联合水扩张组,索利那新5mg,每日1次口服,连续4周;对照组(20例)单独水扩张组进行治疗。以患者治疗前后排尿相关参数,如24时排尿次数、每次排尿量、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和膀胱灼热/疼痛变化,及患者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of-life,QOL)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结果两组上述排尿参数均有提高,实验组与对照组排尿相关参数有显著差异。结论索利那新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明显。
刘建光岳峰杨进益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
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复发与随访策略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通过对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复发规律的研究,探讨术后随访复查策略。方法选取2002年9月至2016年9月大连市友谊医院收治的312例NMIBC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平均年龄60.7岁,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肿瘤均为原发、单发、直径<3 cm,术后病理均为TaG1(乳头状低级别),均不伴发有原位癌(CIS),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随访包括术后3个月、12个月的膀胱镜检查,之后每年一次,持续3~5年,以后改为无限期行年度经腹超声检查。根据肿瘤大小不同将低危NMIBC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结果254例(81.4%)得到完整随访资料,中位随访年限为9.5年,其中有81例(31.9%)出现肿瘤复发。101例(39.8%)患者肿瘤大小≤1 cm,这些患者比肿瘤大小1.1~3.0 cm的患者年轻(63.4岁vs.67.5岁,P=0.027),5年无复发生存率明显增高(90%vs.68%,P<0.001)。肿瘤大小≤1 cm的患者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5.6年,而肿瘤大小1.1~3.0 cm的患者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为2.4年(P=0.028)。38.1%的小肿瘤在5年以内复发,而大小1.1~3.0 cm肿瘤患者有73.3%在5年以内复发。结论低危NMIBC患者群体是非均质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根据肿瘤大小可以进一步分层,肿瘤直径≤1 cm的患者,复发的风险更低、复发发生的时间更晚。可以把这类病人归为“极低危”组群体,为提高患者随访复查的依从性,对这一群体的随访可以在术后3个月的首次膀胱镜检查后适当减少膀胱镜检查频率。对于低危NMIBC患者,根据肿瘤大小进行膀胱镜检查频率的差异化随访,提高了患者随访复查的依从性。
张申平刘承浩魏伟刘建光姜兴金杨进益
关键词:膀胱癌复发随访
米拉贝隆治疗TURP术后膀胱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研究米拉贝隆治疗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膀胱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行TURP术后出现膀胱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肌肉锻炼,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米拉贝隆缓释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置管期排尿情况(膀胱痉挛次数、膀胱痉挛时间、排尿次数)、自主排尿期排尿情况(尿量、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尿急次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膀胱痉挛次数(6.4±1.2)次/周、排尿次数(7.1±1.2)次/d少于对照组的(14.1±3.6)次/周、(9.5±2.6)次/d,膀胱痉挛时间(9.9±3.1)min/次短于对照组的(22.1±7.2)min/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期的尿量(241.2±26.2)ml/次大于对照组的(172.5±18.6)ml/次,急迫性尿失禁次数(0.6±0.4)次/d、尿急次数(1.4±0.7)次/d均少于对照组的(1.2±0.6)、(2.9±1.2)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米拉贝隆治疗TURP术后膀胱痉挛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促进患者恢复,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杨明州万刚姜兴金魏伟王海波刘建光杨进益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膀胱痉挛
坦索罗辛在输尿管硬镜门诊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输尿管硬镜在门诊手术中的应用,α受体阻滞剂(哈乐)在输尿管镜手术中作用。研究对象本组病例48例(各种原因双"J"滞留输尿管中,输尿管下段病变需明确诊断)。男26例,女22例。年龄30~70岁,平均47.5岁。分...
刘建光杨进益魏伟
文献传递
一期双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复杂性鹿角状结石
目的:研讨一期双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复杂性肾鹿角状结石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8年5月采经皮肾穿刺超声或/和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结石48例,其中一期双通道经皮肾穿刺取石术治疗复杂性鹿角状结石6...
杨进益刘建光姜兴金沈燕丽魏伟
文献传递
膀胱水扩张后肝素、碱化利多卡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麻醉下膀胱水扩张后肝素、碱化利多卡因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的临床疗效。方法IC患者2l例。在联合阻滞或静脉麻醉下,以100 cm H2O(1cm H2O=0.098 kPa)压力下灌注膀胱,扩张膀胱10 min,经尿管向膀胱注入肝素5万u+5%碳酸氢钠10 mL+2%利多卡因10 mL+0.9%氯化钠溶液10 mL的混合液,保留1 h后放出。每周灌注1次,4~6次为1个疗程。结果麻醉下扩张前后对比膀胱容量明显增加。治疗后24 h拔除尿管后疼痛即明显减轻,最大排尿量有所增加。第2次灌注前l d,排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疼痛程度较治疗前明显减轻,O'Leary-SantIC评分和QOL均有明显下降,至第3次灌注时症状继续改善。至第5周第6次灌注时效果达到最佳,至第6个月时症状有所反弹,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下膀胱水扩张联合肝素、碱化利多卡因是治疗IC有效方法,能够缓解患者的尿频和疼痛症状,改善效果与治疗持续时间呈正相关。
王海波刘建光魏伟姜兴金杨进益
关键词:间质性膀胱炎膀胱水扩张肝素碱化利多卡因
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素加水扩张并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不同治疗方法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素加水扩张并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A组)、16例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B组)、20例行膀胱水扩张(C组),分析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6个月后...
刘建光杨进益
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
2023年
目的分析低危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患者分别采用即刻膀胱灌注与维持膀胱灌注吡柔比星(THP)的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60例低危NMIB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即刻灌注,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维持灌注。随访至术后1年,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及术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FGF、sICAM-1水平分别为(32.23±4.12)ng/ml、(14.68±1.34)pg/L、(97.12±8.35)ng/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1.11±5.42)ng/ml、(13.67±2.46)pg/L、(95.33±12.42)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13.33%,对照组为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危NMIBC术后即刻膀胱灌注的肿瘤标注物水平、肿瘤复发率与维持膀胱灌注无显著差异,同时不良反应较少,可以减少患者治疗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明州万刚姜兴金魏伟王海波刘建光杨进益
关键词:吡柔比星复发率
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1例并文献复习
2013年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例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接受了左睾丸鞘膜切除术,术中见鞘膜腔内淡黄清亮积液约30ml,睾丸鞘膜腔囊壁见多个实性乳头状突起,单个肿瘤最大直径9mm。术后病理:组织学上,结节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性,伴有复杂的乳头状改变;细胞学上,尽管没有表现出恶性间皮瘤的基质侵袭性,但可见由扁平上皮细胞连接的单个小管样结构延伸入睾丸鞘膜浅层下组织。免疫组化Calretinin(+)、细胞角蛋白(CK)(+)、Vimentin(++)、上皮膜抗原(EMA)(-)。患者拒绝进一步行睾丸和阴囊皮肤切除术。术后1个月行右侧睾丸鞘膜切除术,病理回报非典型间皮增生。结论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患侧阴囊皮肤切除是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的推荐治疗方法,对双侧睾丸鞘膜发病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本例患者未接受睾丸根治术和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密切随访36个月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说明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是否需要根治性切除治疗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岳峰叶林杨明州温爽姚旭东刘建光姜兴金杨进益
关键词:间皮瘤睾丸鞘膜睾丸切除术
BPH患者下尿路症状与逼尿肌胶原含量的定量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BPH患者下尿路症状(LuTs)与膀胱逼尿肌胶原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42例BPH患者行TURP术,年龄66~88岁,平均74岁。IPSS中度(8~19分)14例、重度(20~35分)28例。同时取12例原发单-T8期膀胱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67~82岁,平均75岁。两组患者在行经尿道手术过程中,从膀胱两侧壁取深部肌层组织进行活检,对活检的逼尿肌胶原蛋白进行VanGieson(VG)染色,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对染色切片中的胶原蛋白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BPH组膀胱逼尿肌标本胶原蛋白含量(44.2士7.8)%,明显高于对照组(19.2±4.5)%(P%0.01);IPSS重度患者逼尿肌胶原含量(48.5±6.2)%,明显高于中度患者(41.1±5.0)%(P〈O.01)。结论:膀胱逼尿肌胶原沉积在梗阻性BPH患者的下尿路症状中起重要作用,并且与BPH患者解除梗阻后下尿路症状的持续性相关。
杨进益王海波魏伟刘建光刘天卿姜兴金
关键词:良性前列腺增生逼尿肌胶原纤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