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国友

作品数:30 被引量:314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天文地球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0篇盆地
  • 18篇成藏
  • 15篇油气
  • 15篇前陆
  • 15篇前陆盆地
  • 15篇陆盆
  • 9篇油气成藏
  • 9篇源岩
  • 7篇烃源
  • 7篇烃源岩
  • 6篇成藏研究
  • 5篇地质
  • 5篇气藏
  • 5篇成藏过程
  • 4篇地质条件
  • 4篇煤层气
  • 4篇凹陷
  • 3篇地质条件分析
  • 3篇油气藏
  • 3篇生储盖

机构

  • 26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安徽省地质矿...

作者

  • 30篇傅国友
  • 25篇宋岩
  • 20篇秦胜飞
  • 20篇赵孟军
  • 18篇洪峰
  • 17篇柳少波
  • 15篇达江
  • 2篇潘松圻
  • 2篇马锋
  • 2篇唐修义
  • 2篇方世虎
  • 2篇夏新宇
  • 2篇邹才能
  • 1篇张国生
  • 1篇高岗
  • 1篇高志勇
  • 1篇龚文平
  • 1篇杨芝林
  • 1篇罗顺社
  • 1篇张新顺

传媒

  • 6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科学通报
  • 3篇天然气工业
  • 3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地质
  • 1篇第二届中国石...
  • 1篇第二届中国石...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09
  • 8篇2007
  • 7篇2006
  • 10篇2005
  • 1篇2002
  • 1篇2001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前陆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从盆地结构和演化特征可以分为早衰型、改造型、新生型和叠加型等4种组合类型的前陆盆地.本文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
赵孟军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洪峰傅国友达江
关键词:前陆盆地烃源岩成藏地质
中国中西部四种组合类型前陆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本文分别以准西北缘前陆盆地(早衰型)、川西前陆盆地(改造型)、柴北缘冲断带(新生型)和准南前陆盆地(叠加型)为例,探讨了我国中西部不同组合类型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燕山期及之前是早衰型前陆盆地(准西北缘)和改造型前陆盆地(...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
关键词:前陆盆地成藏过程
文献传递
中国中-西部4种新生代挤压盆地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期次被引量:20
2007年
新生代挤压盆地是我国中-西部的重要油气勘探领域。根据挤压盆地的发育部位、盆地基底、充填层序、构造叠加和盆山耦合形式等条件,本文在我国中-西部识别出准(噶尔)西北缘型、四川盆地西缘型、柴(达木)北缘型和准(噶尔)南缘型等4种新生代挤压盆地,前两者发育海西晚期—印支期前陆盆地,后两者具有喜马拉雅造山期的再生前陆盆地特征。对准西北缘、四川盆地西缘、柴北缘和准南缘新生代挤压盆地的对比研究表明,它们在烃源岩、储盖组合等成藏条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晚期前陆发育对柴北缘型和准南缘型挤压盆地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不同新生代挤压盆地典型油气藏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燕山期及之前是准西北缘型和四川盆地西缘型挤压盆地主要的成藏期,喜马拉雅造山期则主要表现为准西北缘型挤压盆地的油气藏保存和四川盆地西缘型挤压盆地油气藏的调整和定型;喜马拉雅晚期是柴北缘型挤压盆地最主要的成藏期,而多期前陆盆地的准南缘型挤压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但喜马拉雅晚期的油气成藏最为重要。
赵孟军宋岩秦胜飞柳少波洪峰傅国友达江
关键词:挤压盆地成藏条件成藏期次新生代
水动力对煤层甲烷碳同位素的影响被引量:16
2005年
通过对全国主要煤层气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煤层气含量分布、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全面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平面和剖面上,煤系水动力条件强的地区,不仅煤的含气量相对较低,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程度也较大;相反水动力较弱的地区或滞流水区,煤层气的含量相对较高,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程度也相对较小。在煤级相似的煤层中,煤层气的含量与甲烷碳同位素有较大的相关性,煤层含气量含越低,甲烷碳同位素就越轻。据此提出,流动的地下水是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变轻的根本原因。
秦胜飞宋岩唐修义傅国友
关键词:水动力煤成气甲烷碳同位素地下水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北缘烃源岩潜力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对喀什凹陷北缘烃源岩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通过对喀什凹陷北缘3套潜在烃源岩的分布、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的对比分析,认为喀什凹陷北缘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分布有限,综合评价指标较差,为非烃源岩;二叠系海陆过渡相泥岩分布较广,为差烃源岩;侏罗系煤系源岩分布虽然局限,但是厚度大,评价指标好,是喀什凹陷主要的烃源岩.石炭系碳酸盐岩和二叠系泥岩不具备为大中型气田提供烃源的潜质.
达江宋岩赵孟军傅国友杨芝林
关键词:喀什凹陷烃源岩气田生烃潜力
异常压力与油气藏的同生关系——以库车坳陷为例被引量:33
2006年
以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为例,研究挤压背景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大规模抬升早期阶段是天然气注入的主要时期,同时也是气藏压力急剧增加的时期。克拉2气藏的成藏模式总体为深大断裂沟通储集层和烃源岩层,在深部超压的驱动下油气运移至储集层成藏。储集层在成藏早期不是强超压,并且不完全封闭,可以存在流体排出过程。随着天然气替换构造圈闭中的地层水和成岩作用逐渐进行,储集层封闭性加强,气藏压力不断升高,最后形成超压气藏,气藏强超压形成于距今2Ma以来。异常高压与气藏的形成均是构造作用和保存条件演化的结果,二者本身不具备因果关系。气源断层与盖层完整的匹配是控制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宋岩洪峰夏新宇高岗傅国友
关键词:油气成藏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烃源岩特征与油气资源潜力分析被引量:33
2005年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冲断带)以发育陆相烃源岩为特征。中西部周缘和弧后前陆盆地烃源岩形成于前陆盆地沉积期,包括准噶尔西北缘、准噶尔南缘、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吐哈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和川西、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三叠系烃源岩;再生前陆盆地(冲断带)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再生前陆盆地沉积之前的三叠—侏罗系和白垩系、古近系。根据沉积环境可以将烃源岩分为被动大陆边缘海相、残留海—(泻)湖相、湖沼相、内陆坳陷淡水湖相以及内陆坳陷断陷半咸水-咸水湖相烃源岩5种类型,其中湖沼相煤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III型,以产气为主,其他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I型,其次为I型,以产油为特征。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石油潜在资源量为89.17×108t,天然气潜在资源量为101 464×108m3,与国外典型前陆盆地相比,中国前陆盆地具有富气特征。
柳少波宋岩洪峰傅国友
关键词:前陆盆地烃源岩油气资源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通过讨论川西(四川盆地西部)、柴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和准南缘(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的成藏过程,指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聚集、晚期聚气的成藏特征,认为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最重要的两大成藏期,一是燕山期及其之前的油气成藏期,主要是中部周缘前陆盆地和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二叠系烃源岩和三叠系烃源岩的油气聚集期;二是喜山晚期,主要是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西部再生前陆盆地中、新生界烃源岩的油气成藏和中部周缘前陆盆地的油气调整期,其中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是中西部前陆盆地主要的烃源岩,而喜山晚期冲断作用形成的断层相关褶皱圈闭与前陆发育时巨厚沉积造成的中生界煤系烃源岩排烃过程相匹配。此外还讨论了前陆盆地中的古构造(背景)在油气聚集中的重要作用和早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再生前陆盆地成藏体系在油气相态及成因类型的平面分布特征上的控制作用。
赵孟军宋岩柳少波秦胜飞洪峰傅国友达江
关键词:前陆盆地成藏过程古构造成藏体系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系统划分研究被引量:19
2006年
探讨了油气成藏系统的定义,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含油气盆地内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和成藏各要素的总和,是不同于含油气系统的独立概念,其研究重点在于油气藏。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成藏要素和运聚特征的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可以划分为三大油气成藏系统和八个次级油气成藏系统,这些成藏系统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油气空间展布的差异。
达江宋岩洪峰赵孟军傅国友方世虎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系统油气分布
全球页岩油形成分布潜力及中国陆相页岩油理论技术进展被引量:13
2023年
全球非常规页岩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富有机质页岩主要沉积在劳亚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的上侏罗统、渐新统—中新统、白垩系和上泥盆统4套页岩层系内。交汇分析北美典型页岩油区块产量与R_(o)数据关系,提出R_(o)为0.7%作为低熟页岩油和中高熟页岩油的界限,系统评价了全球116个盆地157套页岩层系中高熟页岩油、低熟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约2512亿t,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北非和俄罗斯,以前陆盆地中新界、克拉通盆地古生界、裂谷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中生界为主。海相页岩油受显生宙以来的海侵影响,富集在稳定克拉通和前陆等类型盆地中,具大面积稳定分布、成熟度适中等特征;陆相页岩油受暖室期气候影响,主要在坳陷、断陷等类型盆地中发育,以微纳米级无机孔隙和微页理裂缝为主要储渗空间通道,具有沉积相横向变化大、“甜点区段”局部富集等特征。中国石油工业正经历从“陆相页岩生油”向“陆相页岩产油”转变,初步形成源岩油气“进源找油”地质理论、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及低成本开发技术体系,推动中国陆相页岩油取得重要突破。着力加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地质-工程一体化模式,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加快中高熟页岩油“压裂人工油藏”工业化发展,加强低熟页岩油“加热原位转化”技术攻关与工业化试验,推动实现中国“陆相页岩油革命”,夯实“稳油增气”资源基础。
邹才能马锋潘松圻张新顺吴松涛傅国友王红军杨智
关键词:页岩油资源评价非常规油气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