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冰

作品数:20 被引量:63H指数:5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单胞菌
  • 7篇铜绿
  • 7篇铜绿假单胞
  • 7篇铜绿假单胞菌
  • 7篇细胞
  • 7篇假单胞菌
  • 5篇单链
  • 5篇单链抗体
  • 5篇抗体
  • 4篇藻酸盐
  • 4篇生物膜
  • 4篇特异
  • 4篇特异性
  • 4篇特异性结合
  • 4篇肝癌
  • 4篇肝癌细胞
  • 4篇癌细胞
  • 3篇生物被膜
  • 3篇黏液
  • 3篇黏液型铜绿假...

机构

  • 20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新乡医学院

作者

  • 20篇余冰
  • 14篇倪明
  • 7篇田德英
  • 7篇沈关心
  • 5篇朱慧芬
  • 4篇宋佩辉
  • 3篇张小勇
  • 3篇朱旭慧
  • 3篇程欣
  • 3篇雷萍
  • 3篇吕婷婷
  • 3篇陈姗姗
  • 3篇陆蒙吉
  • 3篇李文涵
  • 2篇陈红云
  • 2篇邵静芳
  • 2篇江敏
  • 2篇陈安群
  • 2篇谢琳卡
  • 2篇黄宇

传媒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内科急危重症...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生物物理学报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双价抗体的构建表达与鉴定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构建和表达与肝癌细胞特异结合的双价单链抗体(bivalentsingle-chainFv,BsFv),并鉴定该双价抗体的生物活性。方法以与肝癌细胞特异结合的单链抗体(scFv)为模板,设计引物引入中间连接肽(G4S)及酶切位点AscI,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出两个scFv片段,将其连入原核表达载体pAB1;构建的表达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TG1,挑取单克隆细菌进行扩增,提取质粒酶切、测序鉴定。阳性菌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Westernblot鉴定,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与肝癌细胞特异结合的特性。结果经酶切鉴定以及DNA测序结果表明该BsFv构建成功,SDS-PAGE、Westernblot鉴定表明表达蛋白相对分子量与BsFv理论值一致,且表达产物同亲本scFv比较,与肝癌细胞特异结合活性增强。结论BsFv构建成功,BsFv较scFv具有明显优势,为其用于临床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黄宇余冰邢薇沈昕肖代雯刁智娟刘静代维赵晓蓉雷萍沈关心
关键词:单链抗体肝癌细胞双价抗体
新型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新型突变的mucA基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将PAO1的mucA基因全长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质粒pUCP20上,转化到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酶切、测序鉴定;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半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IPTG诱导前后藻酸盐合成关键基因algD的表达水平;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含重组质粒的PA17及PAO1的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结果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质粒的PA17浮游状态时algD表达下降,证实PAO1的mucA基因转化PA17成功,其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居PAO1和PA17之间,8h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黏附,6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PA17、PAO1和含重组质粒的PA17所形成的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结论PA17所含的新型mucA基因突变造成PA17生物被膜形成初始阶段的不可逆黏附过程延迟,但对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影响。
倪明余冰田德英宋世会谢琳卡陈安群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藻酸盐细菌蛋白质类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基因的表达差异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01的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并对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01的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软件分析;PCR方法扩增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并测序。结果PA17和PA01分别于第6天和第3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均为薄膜状。浮游状态时,PA17的algD表达较PA01高7倍。生物被膜形成前期,PA17和PA01的algD表达水平相近;algD在成熟生物被膜形成时表达水平最高,PA17的algD表达稍高于PA01。PA17的mucA基因第166~333位核苷酸缺失,第342位A→G;PA01的muc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结论PA17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可能是造成生物被膜形成时PA17与PA01的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差异较浮游状态时低,进而造成两者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的原因。
田德英倪明余冰陈红云朱旭慧宋佩辉
关键词:生物膜藻酸盐基因表达
大豆异黄酮与大鼠成骨细胞BMP_2PCR产物表达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用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刺激分离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提取细胞总RNA,RT-PCR扩增BMP2基因cDNA,同时扩增β-actin cDNA作为内对照,扫描RCR产物电泳照片,计算BMP-2/β-actincDNA的积分吸光度比值,推算BMP2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成骨细胞BMP2的表达,用HPIAS-2000图象分析仪对各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大豆异黄酮增加体外培养成骨细胞BMP2的水平,并且在基因转录水平促进大鼠成骨细胞BMP2表达,呈剂量-效应关系(P<0.01)。结论大豆异黄酮对成骨细胞形成BMP2表达有显著促进作用。提示大豆异黄酮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可能与通过增加BMP2基因的表达有关。
李万里余冰田玉慧杨献军沈关心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成骨细胞BMP2
1999-2003年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状况及耐药变迁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三级甲等医院初次分离的11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医院临床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从2.3%(243株/10584株)下降到1.7%(243株/14294株)。以呼吸道标本最多(74.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7.0%)、血液和骨髓(6.0%)、引流液和穿刺液(5.3%)。临床分布以内科(40.8%),外科(22.2%),重症监护病房(17.1%)为主。5年中抗菌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累计敏感率依次为左旋氧氟沙星(80.4%)、替卡西林/克拉维酸(70.8%)、TMP/SMZ(60.2%)、头孢哌酮/舒巴坦(56.8%)、环丙沙星(50.9%)、头孢他啶(48.5%);TMP/SMZ的敏感率由65.6%下降到53.1%,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由71.8%下降到48.4%,环丙沙星的敏感率由59.4%下降到50.2%,头孢他啶的敏感率由56.4%下降到42.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对左旋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MP/SMZ的累计敏感率在60%以上,经验用药时可作为首选。
倪明余冰田德英王洪波申正义宋佩辉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与肝癌细胞系HepG2特异性结合单链抗体的筛选与序列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从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与肝癌细胞系HepG2特异性结合的单链抗体,为寻找肝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及靶向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正常肝细胞系L02为阴性筛选细胞,以肝癌细胞系HepG2为阳性筛选靶细胞,从人源噬菌体抗体库(Griffin.1Library)经三轮筛选后,阳性菌质粒PCR确定其中含有单链抗体基因的克隆,通过细胞ELISA及FCM筛选特异性的单链抗体噬菌体,通过ABI3730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并通过GeneBank比对进行同源性分析,IPTG诱导可溶性单链抗体表达,并检测其与肝癌细胞株结合的特异性。结果获得了2个特异性较高的阳性噬菌体单个克隆。经DNA测序后,在Genebank中与人的免疫球蛋白库进行比对,并用IMGTVQuest软件进行分析,确定为2个插入序列不同的单链抗体片段。经细胞ELISA证明其阳性克隆菌培养上清可与肝癌细胞株特异性结合。获得的序列成功登陆Genebank,序列号为AY686498AY686499。结论从人源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到与肝癌细胞系HepG2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功能活性的单链抗体,为进一步寻找肝癌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及靶向研究奠定了基础。
余冰倪明雷萍李文涵朱慧芬张悦唐珍洁程欣沈关心
关键词:人源噬菌体抗体库单链抗体
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藻酸盐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 确定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的mum基因突变位点,研究藻酸盐合成相关基因在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并观察PAl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形态。方法 PCR方法扩增铜绿假单胞菌PA17的mueA基因全长并测序;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的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RT-PCR测定生物被膜形成24h、3d.6d时藻酸盐合成相关基因,algD、algU和algR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扫描电镜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生物被膜形态。结果 PA17的mucA基因第166~333位核苷酸片段缺失,第342位A→G;其藻酸盐相关基因algD和algU均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的第6天表达水平最高,algR在24h表达最高,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上述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不同时间点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A17于第6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形态为薄膜状。结论 PA17是一株含新型mucA突变基因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其藻酸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的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生物被膜形态为薄膜状。
田德英倪明余冰雷洪波朱旭慧宋佩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
人miR-16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构建人miR-16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建立实验基础。方法从人类基因组DNA中扩增miR-16的前体序列,引入酶切位点和polyT转录终止序列,酶切后插入siRNA表达载体pSuper中,构建miR-16真核表达载体pmiR-16,然后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同时构建含miR-16完全互补序列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报告质粒pXF3H-HBs。将pmiR-16与pXF3H-HBs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通过HBsAg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表达产物HBsAg的改变,鉴定真核表达载体pmiR-16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人miR-16真核表达载体pmiR-16及其报告质粒。pmiR-16与pXF3H-HBs共转染HepG2后,pmiR-16组HBsAg的基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证实pmiR-16转染真核细胞后具有生物学活性。结论miR-16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其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建立了实验基础。
张小勇余冰倪明陈姗姗吕婷婷江敏杨银柯陆蒙吉杨东亮
关键词:MICRORNA报告质粒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和藻酸盐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物膜形成及其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表达的影响。方法:试管倍比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PA17和PAO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O1的生物膜模型,从微菌落形成阶段开始在生物膜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倍和10倍最低抑菌浓度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扫描电镜观察PA17和PAO1生物膜形成的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加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生物膜形成过程中algD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对PA17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3天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5和3.4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6天algD表达分别增加0.38和0.78倍,没有形成生物膜。对PAO1用1倍和10倍MIC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干预时,第24小时algD表达较对照组分别增加2.5和3.5倍,生物膜形态无明显变化;第3天algD分别增加0.7和2.1倍,1倍MIC干预组仍可看到少量微菌落存在,10倍MIC干预组仅见散在的细菌;第6天algD分别增加1.5和2.1倍,两个浓度组均只见数个细菌黏附于盖玻片。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algD表达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一致,虽可诱导algD表达上调从而使藻酸盐合成增加,但若从生物膜形成早期开始使用,仍可抑制和破坏生物膜形成。
倪明余冰田德英宋世会谢琳卡陈安群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藻酸盐
DNA识别受体PYHIN家族及相关病毒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宿主细胞内的DNA识别受体可识别病毒核酸分子并激活细胞天然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病毒效应;同时,病毒也进化出相应机制来逃避或抑制这种免疫反应。本文总结了宿主细胞内DNA识别受体PYHIN家族识别病毒核酸并激活细胞天然免疫反应的特点和分子机制,并讨论了病毒逃避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方式。
魏巍汪速飞倪明余冰
关键词:免疫逃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