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志强

作品数:21 被引量:17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洛阳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12篇小麦
  • 8篇水分
  • 7篇土壤
  • 5篇冬小麦
  • 5篇水肥
  • 5篇旱地
  • 4篇玉米
  • 4篇水肥耦合
  • 4篇水分利用
  • 4篇水分利用效率
  • 4篇作物
  • 4篇利用效率
  • 4篇旱区
  • 3篇叶面
  • 3篇土壤水
  • 3篇土壤水分
  • 3篇垄作
  • 3篇垄作覆盖
  • 3篇保护性耕作
  • 2篇叶面积

机构

  • 1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1篇洛阳农林科学...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4篇学研究院
  • 1篇平顶山工学院

作者

  • 21篇丁志强
  • 21篇李俊红
  • 19篇姚宇卿
  • 19篇张洁
  • 7篇吴剑峰
  • 5篇王育红
  • 4篇蔡典雄
  • 4篇邵运辉
  • 2篇方保停
  • 2篇岳俊芹
  • 2篇李向东
  • 2篇张德奇
  • 2篇杨程
  • 2篇王聪慧
  • 2篇于新峰
  • 2篇郭晋太
  • 1篇张建君
  • 1篇孙敬克
  • 1篇李芳
  • 1篇张灿军

传媒

  • 6篇河南农业科学
  • 3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耕作与栽培
  • 2篇土壤与作物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研究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旱作区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根系分布及产量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为了解旱作区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根系分布特征,通过试验测定和分析了双免耕覆盖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以及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对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11.2%、20.5%、31.7%,胞间CO2浓度降低12.68%,蒸腾速率、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分别平均提高13.1%、16%和30.7%。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根长密度在行内平均较对照分别提高47.13%和14.43%,在行间平均分别提高38.18%和33.61%;两个时期的根干重密度在行内平均分别增加21.44%和14.42%,在行间平均分别提高19.96%和12.56%。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产量为4872.0kg·hm^-2,较对照增产18.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由此说明双免耕覆盖可促进旱作冬小麦光合作用及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其高产。
邵运辉李俊红李俊红岳俊芹张德奇丁志强张德奇
关键词:旱作区冬小麦光合特性根系分布
旱作区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为探明豫西旱区一年两熟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底墒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及垄作覆盖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运移规律,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下冬小麦耗水量、降水利用效率、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以及冬小麦播种和收获时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冬小麦耗水量和降水利用效率与对照间的差异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200 cm土壤含水量、播种和收获时的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与对照间的差异均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冬小麦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壤含水量与对照间差异则表现为平水年>欠水年>丰水年。说明豫西旱区一年两熟制冬小麦产量受底墒和生育期降雨分布的影响较大,垄作覆盖具有提高蓄水保墒和土壤供水的能力,尤其是0~20 cm耕层土壤在受旱的情况下垄作覆盖有较好的保墒效果。丰水年降雨充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耕作措施的应用效果。
李俊红李俊红李舞丁志强吕军杰姚宇卿
关键词:旱作区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冬小麦水分
一年两熟双深松覆盖下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
2013年
对豫西旱区双深松覆盖下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产量、干物质及叶面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深松覆盖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达5561.5kg·hm-2、6428.1kg·hm-2,分别较传统耕作增产15.9%和7.8%,增产显著。小麦、玉米在成熟期双深松覆盖处理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传统耕作高2.95g、54.6g。叶面积指数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其中,小麦LAI变化呈"S"型曲线,玉米LAI呈"抛物线"状。在整个生育期中双深松覆盖处理下小麦、玉米LAI始终大于传统耕作。且在生育后期LAI下降缓慢,能延缓作物叶片衰老,维持较长的叶片功能期,制造更多的同化产物。图5,表2,参5。
李俊红李俊红姚宇卿张洁丁志强张洁
关键词:小麦干物质叶面积指数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吕军杰李俊红檀尊社丁志强张洁吴剑峰杨妮娜姚宇卿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垄作覆盖小麦玉米
半湿润偏旱区长期定位小麦水肥耦合效应研究——平水年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2020年
自2004年开始利用干旱棚,长期定位模拟不同降雨年型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本文以平水年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在11年间小麦生育期降雨量高于常年降雨量(231.8 mm)有2年占18%,与常年持平的有3年占27%,其他年份均低于常年,且生育期降雨极不均匀,干旱时期也不尽相同,大气候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大。十一年间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2004—2008每年平均以673.5 kg/hm^2降低;2009—2014年每年平均以628 kg/hm^2降低。小麦成产因素穗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变化比较平稳。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土壤水分比较平稳。产量与穗数和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穗粒数显著相关。
张洁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吕军杰李俊红吴会军
关键词:水肥耦合土壤水分小麦
ETS有机肥在大白菜、萝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在大白菜和萝卜上施用ETS有机肥,其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白菜上喷施ETS有机肥的效果最好,产量最高,为6501.6kg/667m2,其净菜率为72.5%,较对照高24个百分点,叶球周长较对照增加了21cm,其株型紧凑,结球紧实;在萝卜上喷施ETS有机肥的产量为4151.1kg/667m2,较对照增产24.3%,株高较对照高5~6cm、块根较对照长7.5~8.5cm、块根粗、单根重比对照增加了175g。二者产量均较对照差异极显著。
李俊红丁志强张洁郭晋太姚宇卿吕军杰
关键词:大白菜萝卜
河南省旱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姚宇卿吕军杰邵运辉岳俊芹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檀尊社靳春梅吴剑峰张少澜于新峰司马青焕柴利粉
该项目属栽培类技术开发项目,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以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及土壤肥力为核心,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物和环境响应机制为重点,以建立粮食生产持续发展技术体系为目标,建立田间试验观测场与精确试验区,采用长期定位监测、专项研...
关键词: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栽培技术水肥利用土壤肥力
双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和冬小麦干物质转运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解双免耕覆盖下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及冬小麦干物质转运特征,研究了双免耕覆盖下麦田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土壤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冬小麦花前和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与传统耕作(对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双免耕覆盖下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在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在0~60 cm土壤中,双免耕覆盖下微生物总量平均较对照高68.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土壤中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平均较对照高27.3%和32.7%。双免耕覆盖下冬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为44.2%,较对照增加了61.7%;产量较对照提高18.4%,二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邵运辉李俊红李俊红岳俊芹张德奇丁志强张德奇方保停
关键词:旱地冬小麦微生物
半湿润偏旱区水肥耦合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2024年
以洛阳市农林科学院长期定位14 a(2004年始)的水肥耦合试验为平台,于2017-2020年连续4 a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试验设计,对大豆产量及成产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探明半湿润偏旱区不同降水年景下大豆对水肥耦合的响应,为实现大豆增产及水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大豆生育期干旱发生不同的4 a, 2017年苗期—花期,2018年荚期,2019年盛花期,2020年鼓粒期,大豆的产量趋势一致,同一年度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大于383 mm灌水能打破干旱的约束,可满足大豆的生长,使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对产量的影响较平缓,大体趋势是升-降-升-降,以N90达最大值。磷肥对产量影响更平缓,趋势与氮肥一致,4个年度以P84产量最高。3个因素影响大小为水>氮肥>磷肥。有效荚数对水肥的响应较敏感,百粒质量对水肥的响应较平稳。不同年景不同时期的干旱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要素不同,盛花期的干旱对有效荚数影响较大,荚期干旱对百粒质量影响最大,鼓粒期对产量影响较小;生产上应重视大豆花期和荚期的水分供应。
张洁张洁黄向荣郭建秋丁志强李俊红丁志强李芳李俊红亢江飞姚宇卿李芳
关键词:水肥耦合大豆
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旱地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免耕覆盖与深松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对降水贮蓄率、入渗、容重、养分、温度等土壤环境因子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这2项技术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饱和导水率,减缓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幅度,提高土壤对降水的利用率及小麦产量。增产最高可达18.89%与20.87%,但其应用效果年际间差异较大。免耕覆盖降水贮蓄率为34.8%-77.4%,深松覆盖为38.7%-75.0%;免耕覆盖的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1.04-1.82 kg/m^3,深松覆盖为1.07-1.77 kg/m^3。
吕军杰姚宇卿张洁王育红李俊红丁志强吴剑峰于新峰
关键词:耕作方式旱地土壤环境小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