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东林

作品数:38 被引量:198H指数:9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2篇玉米
  • 12篇玉米螟
  • 12篇种群
  • 11篇亚洲玉米螟
  • 7篇基因
  • 6篇抗虫
  • 5篇生命表
  • 5篇种群生命表
  • 5篇种群增长
  • 5篇抗虫棉
  • 5篇抗性
  • 5篇基因抗虫棉
  • 4篇夜蛾
  • 4篇棉铃
  • 4篇棉田
  • 4篇成虫
  • 3篇幼虫
  • 3篇生长发育
  • 3篇实验种群
  • 3篇实验种群生命...

机构

  • 27篇扬州大学
  • 11篇江苏农学院
  • 6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江苏扬农化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扬州环境资源...

作者

  • 38篇黄东林
  • 18篇杨益众
  • 16篇戴志一
  • 12篇王春安
  • 5篇史晓利
  • 4篇柏立新
  • 4篇王凤
  • 4篇邹敏
  • 4篇夏锦瑜
  • 3篇刘汉勤
  • 3篇张金华
  • 2篇戴燕
  • 2篇许慧卿
  • 2篇季正文
  • 2篇陈军
  • 2篇李建华
  • 2篇王倩
  • 2篇王冬兰
  • 2篇刘贤进
  • 2篇周琼

传媒

  • 6篇江苏农业学报
  • 5篇植物保护学报
  • 5篇昆虫知识
  • 5篇华东昆虫学报
  • 4篇江苏农学院学...
  • 3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植保技术与推...
  • 1篇科技信息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0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0
  • 1篇1998
  • 4篇1997
  • 4篇1996
  • 1篇1995
  • 1篇1994
  • 6篇1993
  • 1篇1991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几种农药及其混剂对褐飞虱和麦蚜的室内毒力测定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浸渍法,在室内测定了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吡蚜酮及毒死蜱与其他3种农药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的毒力。结果表明,毒死蜱、杀虫单、吡虫啉和吡蚜酮对褐飞虱48 h的LC50分别为3.261 1、1.012 9、5.220 2、2.292 7 mg/L,对麦蚜24 h的LC50分别为1.250 5、2.513 6、9.043 8、34.431 6 mg/L。用共毒系数法评价药剂的联合作用,毒死蜱与杀虫单按2∶3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拮抗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毒死蜱与吡虫啉按3∶2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表现为相加作用,对麦蚜表现为增效作用;而毒死蜱与吡蚜酮按3∶1的比例混配,对褐飞虱和麦蚜均表现为增效作用。
夏锦瑜王冬兰张志勇黄东林刘贤进
关键词:农药毒力褐飞虱麦蚜
淡剑纹灰翅夜蛾实验种群生命表被引量:8
2004年
 通过室内饲养淡剑纹灰翅夜蛾[Spodopteradepravata(Bulter)],探索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淡剑纹灰翅夜蛾室内第一代发生时间为7月中旬至8月中旬,第二代发生时间为8月中旬至9月中旬;第一代幼虫期、蛹期分别为18 66d和7 27d,第二代幼虫期、蛹期分别比第一代延长7 66%和41 68%,两代幼虫期和蛹期都呈极显著差异;第一代世代存活率为53 21%、单雌平均产卵量276 28粒、世代净增长率为74 3836、内禀增长率为0 1391、周限增长率为1 1492,第二代比第一代分别降低了21 01%、17 39%、33 40%、24 16%和3 30%;第一代世代平均周期为31 2227d,种群加倍时间为4 9831,第二代比第一代分别增加了19 52%和31 85%;淡剑纹灰翅夜蛾取食黑麦草的世代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很高,不同世代种群增长参数差异明显;淡剑纹灰翅夜蛾卵期及1龄、2龄幼虫死亡率较高,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黄东林许慧卿
关键词:实验种群生命表草坪害虫发育速率
雄性地中海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成虫期保幼激素Ⅲ的生物合成及其调节 Ⅰ 成虫期保幼激素Ⅲ的离体生物合成被引量:1
1993年
室内饲养地中海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De Gccr)雄性成虫,解剖出侧体(CA)离休培养、测定其保幼激素Ⅲ(JH)的生物合成率。未交配和交配两组处理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2天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均达到最高峰,但交配组雄虫的生物合成率约是未交配组的2倍;羽化2天后,未交配雄成虫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平稳下降,而交配过的雄成虫有一段时间JHⅢ生物合成率有起伏。成虫羽化后的4天内血淋巴中JHⅢ的滴定度与CA离体培养的JHⅢ的生物合成率相近。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与分离的脑一起培养,_羽化后2天JHⅢ生物合成率下降24%。8天下降45%;完整的脑-CC-CA-复合体培养,羽化后2天和8天,均下降95%。
黄东林
关键词:蟋蟀咽侧体保幼激素生物合成
不同耕法对稻象甲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和越冬的影响
1991年
近年来,在江淮稻区稻(根)象甲Echinocnemus squameus Billberg为害有日益加重趋势,特别是秋季大面积推行免、少耕的地区,这一趋势尤为明显。1987、1988年作者在扬州市郊就不同耕法对稻象甲幼虫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和越冬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戴志一黄东林黄寿山王春安
关键词:稻象甲耕作法种群分布越冬
噻嗪酮在水稻上的内吸输导作用和消解动态被引量:4
1993年
通过液相色谱检测结合生物活性测定与田间试验,证明水稻对噻嗪酮具有明显的内吸输导作用。稻茎可吸收和富集田水中的噻嗪酮,浓缩系数为2.4~3.5。施药187.5 g(a. i. )/ha后1~4周,噻嗪酮在稻茎中的消失率依次为73.30%、80.93%、90.32%和95.01%。粗喷雾、泼浇、弥雾、毒土(有水层)等不同施药方式之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噻嗪酮对稻飞虱的高度生物活性,在水稻上的内吸作用和稻茎对田水中药剂的吸收、富集能力,是该药在田间表现长效的主要原因。
戴志一杨益众刘曙照黄东林王春安陆增新陈良根庄以庆
关键词:噻嗪酮消解水稻
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对转Bt抗虫棉苏抗 10 3与GK 2 2对玉米螟抗性的研究结果显示 :(1)用苏抗 10 3嫩叶、铃、花、蕾饲喂第三代玉米螟幼虫 ,最终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 10 0 %、95 .83%、83.33%与 10 0 %。校正化蛹下降率分别达10 0 %、92 .31%、5 0 .0 7%与 10 0 % ,校正幼虫成蛾减退率分别达 10 0 %、90 .92 %、0 %与 10 0 %。 (2 )人工饲料中加入 5个不同浓度苏抗 10 3嫩叶饲喂第二代幼虫 ,除 0 .4 %浓度 ,幼虫校正死亡率与成蛹下降率均为 10 0 %。0 .4 %浓度的幼虫期延长 2 0 .6 8% ,蛹重下降 18.2 4 % ,蛹期延长 19.79%。 (3)人工饲料中加入 5个浓度的苏抗 10 3或GK2 2嫩叶分别饲喂第三代幼虫 ,苏抗 10 3上幼虫校正死亡率较第二代有所下降 ,分别为 3.0 4 %、- 16 .6 8%、2 8.2 %、33.33和 75 %。GK2 2上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 3.13%、2 6 .89%、4 5 .6 9%、70 .86 %和6 8.0 9%。其幼虫校正死亡率及幼虫期、蛹期、成虫校正减退率均有随浓度增加而上升的趋势。较亲本棉 ,对蛹重、雌成虫寿命、单雌产卵量、卵孵化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 ,苏抗 10 3与GK2 2影响棉田玉米螟幼虫与蛹的存活与生命力 。
黄东林柏立新戴燕李建华
关键词:转BT基因抗虫棉亚洲玉米螟抗性繁殖力
中性昆虫——天敌——害虫三者的辨证关系与天敌的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
<正>传统的植物保护概念涉及的节肢动物有害虫与天敌二大类。而稻田还存在着数量庞大既非天敌、也非植物保护概念中的害虫的一物种类群,如稻田前期占优势的蝇、蚊类,后期的弹跳虫,我们把这类物种称之为中性昆虫。生态学认为在生态系中...
徐建祥吴进才黄东林
关键词:中性昆虫天敌害虫集中控制分散控制
文献传递
不同食料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6
1998年
研究表明,食料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幼虫发育快、历期短,取食棉花茎秆的幼虫发育慢、历期长。无论是2代还是3代,均表现为食玉米雌穗的幼虫滞育率高,食棉铃和棉茎的滞育率低。饲以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茎最低;以玉米雌穗、棉铃与棉茎为食料的种群趋势指数依次为42.28、25.77和0.64。影响第三代玉米螟种群增长的主要虫期是第二代5龄幼虫的滞育或营养不良。
杨益众戴志一黄东林王春安
关键词:食料亚洲玉米螟棉铃种群增长幼虫发育种群趋势指数
全文增补中
棉田玉米螟虫量分布与取食为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1996年
亚洲玉米螟已成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在棉田落卵量大,幼虫孵化率高,幼虫可为害棉花嫩头、叶柄、蕾、铃、茎杆等多种器官。根据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布,计算出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通过各龄幼虫存活情况,估算出1块卵孵出的幼虫二代可为害棉花蕾7.46个、嫩头7.12个、棉桃3.32个、钻蛀茎杆3.32次,三代破坏棉铃9.97个、嫩头2.44个、茎杆1.26次。
杨益众戴志一黄东林王春安王庆林高泰东王生元张银贵高联义
关键词:玉米螟棉花
三种阔叶草坪草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及营养利用的作用被引量:9
2008年
为了探讨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对草坪的为害,提供综合治理该虫的理论依据,室内利用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草T.pratense和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 3种阔叶草坪草,分别饲喂斜纹夜蛾幼虫;应用编制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分析斜纹夜蛾种群生长发育的趋势;同时研究该幼虫对3种草坪草的趋性及营养利用。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幼虫的趋性表现为白三叶草>红三叶草>马蹄金。该虫在3种草坪草上都能够完成生活史;2种三叶草饲喂的该虫幼虫存活率、化蛹率、成蛾率显著高于马蹄金,幼虫期和蛹期则显著短于马蹄金;3种草坪草饲喂的该虫产卵期和平均产卵量相互之间差异不显著,而马蹄金饲喂的产卵前期和雌成虫寿命则显著短于2种三叶草。3种草坪草饲喂的该虫净生长率(Ro)、世代平均周期(T)、内禀生长率(rm)、周限生长率(λ)、种群加倍时间(DT)及种群增长参数(I)都有差异,其中2种三叶草的各种群增长参数较接近。对5龄幼虫取食3种阔叶草坪草的营养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取食马蹄金的相对生长率显著高于取食红三叶草的;取食马蹄金的相对取食量和近似消化率显著高于取食三叶草的;取食马蹄金的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显著低于取食三叶草的;2种三叶草间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斜纹夜蛾最喜食三叶草,最容易在三叶草草坪上猖獗为害。
黄东林夏锦瑜柳慧王伟季正文王倩
关键词:斜纹夜蛾生长发育趋性营养利用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