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益众

作品数:206 被引量:1,019H指数:17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8篇农业科学
  • 27篇生物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化学工程
  • 3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3篇基因
  • 38篇转基因
  • 33篇种群
  • 30篇棉花
  • 27篇转基因棉
  • 24篇棉铃
  • 23篇棉铃虫
  • 22篇夜蛾
  • 19篇玉米
  • 16篇甜菜
  • 16篇棉大卷叶螟
  • 16篇卷叶
  • 16篇卷叶螟
  • 15篇植物
  • 14篇种群增长
  • 13篇取食
  • 13篇小麦
  • 13篇抗虫
  • 11篇麦蚜
  • 10篇昆虫

机构

  • 169篇扬州大学
  • 2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1篇江苏农学院
  • 8篇上海市农业科...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4篇扬州职业大学
  • 4篇泰州出入境检...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江苏里下河地...
  • 2篇江苏扬农化工...
  • 2篇北京海关技术...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06篇杨益众
  • 40篇陆宴辉
  • 34篇苏宏华
  • 29篇戴志一
  • 26篇余月书
  • 18篇黄东林
  • 12篇王倩
  • 11篇王春安
  • 10篇邵益栋
  • 10篇陈建
  • 10篇陆佩玲
  • 10篇杨帆
  • 10篇施敏娟
  • 10篇周福才
  • 9篇王红
  • 9篇任璐
  • 8篇康晓霞
  • 7篇张小丽
  • 7篇陈小军
  • 6篇印毅

传媒

  • 19篇昆虫知识
  • 14篇植物保护
  • 1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2篇扬州大学学报...
  • 11篇植物保护学报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9篇应用昆虫学报
  • 7篇环境昆虫学报
  • 6篇新疆农业科学
  • 6篇中国农学通报
  • 5篇生态学报
  • 5篇昆虫学报
  • 4篇江苏农业研究
  • 4篇棉花学报
  • 4篇江苏农学院学...
  • 4篇中国生物防治...
  • 4篇中国植物保护...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生物防治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7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6篇2016
  • 9篇2015
  • 8篇2014
  • 10篇2013
  • 9篇2012
  • 16篇2011
  • 9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10篇2006
  • 11篇2005
  • 12篇2004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盲蝽体内寄主植物DNA提取方法的优化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优化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体内植物DNA提取方法,为绿盲蝽寄主利用习性研究发展DNA分子追踪技术。【方法】首先分别利用CTAB法、两种试剂盒法提取绿盲蝽中肠内DNA样本,比较分析其中的棉花DNA检出率。其次,利用1%~1.5%的次氯酸钠溶液漂洗绿盲蝽成虫,比较不同漂洗处理对绿盲蝽体表植物DNA的清除效率以及对体内棉花DNA检出率。【结果】不同提取方法对绿盲蝽中肠内棉花DNA检出率存在显著影响,其中CTAB法提取的中肠样本中棉花DNA的检出率最高。将绿盲蝽成虫在1%~1.5%次氯酸钠中漂洗5 s,可清除成虫体表的植物DNA污染,且不破坏体内的棉花DNA;漂洗30 s后,体内棉花DNA检出率明显降低。【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利用整头绿盲蝽成虫代替其中肠提取的绿盲蝽DNA样本的可行性,并明确了成虫体内植物DNA高效提取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DNA分子追踪技术研究绿盲蝽田间寄主选择与取食行为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倩包伟方吴月坤杨益众陆宴辉
关键词:绿盲蝽CTAB法
江苏稻田养蟹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被引量:4
2002年
邵益栋杨益众夏慧夏月林
关键词:河蟹稻田养蟹
扬州地区棉蚜卵的发育动态及早春棉蚜的扩散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定点定期的调查方法,结合体视镜(舜宇SZ45-ST1)对各虫态拍照,研究了扬州地区棉蚜在越冬寄主木槿上的卵色变化、产卵历程以及次年的扩散迁移动态。结果表明,棉蚜的初产卵大多数为黑色,部分为翡翠色并且2d后转为黑色;12月末至1月初为棉蚜产卵盛期,3月中下旬越冬卵孵化为干母,4月初出现干雌,4月上中旬为无翅蚜,4月中旬出现有翅蚜并开始扩散。观察发现,不是所有的棉蚜都形成有翅蚜迁离冬寄生。研究结果为棉蚜的预测预报和早春棉蚜的治理进一步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丽丽顾桂香何玲玲苏宏华殷鸿洋季慧敏杨勇杨益众
关键词:棉蚜产卵扩散
4种生化物质对棉蚜实验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2
2005年
在棉蚜人工营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单宁酸、棉酚、脯氨酸和酪氨酸4种生化物质,反馈饲养棉蚜,以检测其对棉蚜种群的增长效应。结果表明:4种生化物质,当浓度在200 m g.k-g 1以上时,棉蚜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且不产仔;当浓度为100或50 m g.kg-1时,棉酚和单宁酸对棉蚜的存活率、繁殖力及种群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100、50及25 m g.k-g 1时,脯氨酸和酪氨酸对棉蚜种群的增长均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完全去除这两种物质后棉蚜种群的增长速度也低于对照,说明脯氨酸和酪氨酸对棉蚜种群的增长具有营养和抗虫的“双重性”。
陆宴辉李晓慧薛文杰杨海燕刘洋王峰余月书杨益众
关键词:棉蚜生化物质种群增长
取食转基因棉的棉大卷叶螟对草蛉捕食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文以GK12、33B和SGK3213等3种转基因棉和1种常规棉泗棉3号为材料,通过室内测定,研究了取食转基因棉的棉大卷叶螟对中华草蛉生长发育和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蛉捕食转基因棉花品种上的棉大卷叶螟后,幼虫死...
陈春霞武二忠伏红伟杨益众
关键词:棉大卷叶螟中华草蛉生长发育
麦蚜与麦株内水分、蔗糖和田间温湿度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8
1991年
麦蚜在小麦上的发生可分为零星发生期、缓增期、激增期3个阶段。激增期蚜量最高,百茎平均有蚜734.3头,其次是拔节至灌浆的缓增期,百茎平均有蚜455.8头。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占86.86%,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占11.91%,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只是零星发生,仅为1.23%。在影响穗蚜发生的的诸多因素中,麦株体内的蔗糖是最主要的。蔗糖含量与穗蚜量的关系在3个品种中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其次是田间温度,与穗蚜量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麦株体内水分、田问湿度对穗蚜的影响不明显。
杨益众林冠伦胡长富王琴
关键词:麦蚜影响因素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选择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4
2003年
 以目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抗虫棉与其对照亲本棉组成的气味源为材料,利用"Y"型嗅觉探测仪测定了棉铃虫幼虫寄生蜂中红侧沟茧蜂对不同气味源的嗅觉行为。结果显示:无论是棉花蕾期还是铃期,与被害常规棉相比,被棉铃虫为害的转基因抗虫棉对中红侧沟茧蜂有较强的忌避性,而且这种忌避性在含有棉铃虫幼虫的被害转基因抗虫棉中依然明显。由此可见,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有排斥反应。
余月书杨益众印毅陆宴辉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棉棉铃虫花蕾期铃期
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在叶螨分子系统学上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对叶螨科螨类进行准确分类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科研中,应用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等分子手段进行螨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能够高效的进行物种区别与鉴定、发现新种和隐存种以及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与传统的形态学鉴定相比,分子分类能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物进行鉴定,研究结果更客观而且可以反复被验证,并且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联合分析对系统树上的不同深度能提供重要的系统进化信息以更好解决系统进化问题,并将传统形态学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相结合,有助于正确鉴定生物物种分析系统发育。
苏宏华江丰杨益众
关键词:叶螨核基因线粒体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亚洲玉米螟棉田为害型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3
1997年
研究表明,不同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存活、繁殖和种群增长的影响显著。取食玉米雌穗的种群世代存活率最高,棉铃次之,棉茎最低。以玉米雌穗、棉铃、棉茎为食料的世代净生殖率依次为45.62、27.91和0.48;其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0962、0.0846和-0.0143。在一定距离内玉米田的虫源可影响棉田的为害程度。分析了江苏棉区玉米螟不同为害型的形成机理,棉田1代玉米螟缺乏适宜食料和外来虫源可能是形成不同为害型的主要因素。
戴志一杨益众黄东林王春安高泰东王生元张银贵高联义
关键词:玉米螟寄主植物种群增长
Bt毒蛋白在转基因抗虫玉米中的表达及在亚洲玉米螟中的转移积累被引量:10
2009年
以两个转Bt基因抗虫玉米品系G03-2396、G03-2739和对照玉米品种苏玉16为材料,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研究它们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并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检测这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系不同组织中Bt毒蛋白的表达量及亚洲玉米螟3龄与5龄幼虫取食转基因玉米后体内和粪便中的Bt毒蛋白含量.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玉米心叶对玉米螟幼虫的毒性较强,初孵幼虫取食6 d后的存活率不到3%,3龄幼虫取食6 d后的存活率小于70%,抗虫玉米雌穗的毒性小于心叶.两个转Bt基因玉米心叶和雌穗中均表达了一定量的Bt毒蛋白,但心叶中的毒蛋白含量高于雌穗;Bt毒蛋白表达量依次为G03-2739心叶(39.6μg.g-1FM)>G03-2396心叶(26.1μg.g-1FM)>G03-2396雌穗(17.0μg.g-1FM)>G03-2739雌穗(14.6μg.g-1FM).取食转基因玉米心叶或雌穗后,3龄幼虫体内的Bt毒蛋白含量显著高于5龄幼虫;同龄幼虫取食心叶后其体内及粪便中Bt毒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取食雌穗的个体.其中,取食G03-2739心叶的5龄幼虫粪便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高,达10.4μg.g-1FM;取食其雌穗的3龄幼虫粪便中的Bt毒蛋白含量最低,仅2.7μg.g-1FM.
史晓利杨益众蔡建华张小丽施敏娟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玉米BT毒蛋白亚洲玉米螟粪便
共2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