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雷俊川

作品数:28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军队医药卫生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原虫
  • 11篇疟原虫
  • 9篇恶性疟
  • 9篇恶性疟原虫
  • 6篇顶端膜抗原1
  • 6篇膜抗原
  • 6篇抗原
  • 4篇人体寄生虫
  • 4篇人体寄生虫学
  • 4篇启动子
  • 4篇细胞
  • 4篇寄生虫学
  • 4篇教学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疫苗
  • 3篇荧光
  • 3篇荧光素

机构

  • 28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海德堡大学

作者

  • 28篇雷俊川
  • 25篇刘忠湘
  • 17篇薛采芳
  • 11篇王宪锋
  • 11篇李珣
  • 11篇赵亚
  • 11篇缪军
  • 8篇黄豫晓
  • 7篇李淑梅
  • 6篇李英辉
  • 3篇宫卫东
  • 3篇姜河
  • 3篇易军
  • 3篇甄荣芬
  • 2篇刘军
  • 1篇夏爱军
  • 1篇陈俊
  • 1篇张献清
  • 1篇韩骅
  • 1篇丁劲

传媒

  • 5篇中国寄生虫学...
  • 3篇山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2篇生物技术通讯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年份

  • 2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0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异源初始—强化免疫策略在疟疾亚单位疫苗研究中的应用
<正> 目的:探讨异源初始—强化免疫策略在提高疟疾亚单位疫苗免疫效能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①以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AMA1)基因为基础制备3种疟疾原型疫苗,包括DNA疫苗VR1020/E+pcDNA3/GM-CSF(...
李珣缪军薛采芳雷俊川王宪锋刘忠湘
文献传递
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红内期的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制备小鼠抗伯氏疟原虫类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PbMIF)的抗体,并检测PbMIF在伯氏疟原虫红内期的表达。方法用纯化的PbMIF蛋白免疫BABL/c小鼠,制备小鼠抗PbMIF的抗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的效价,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二氨基联苯胺(DAB)底物显色法检测抗体的特异性。采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ECL)的方法,用上述制备的抗血清检测PbMIF在红内期伯氏疟原虫的表达情况。结果ELISA测得小鼠抗PbMIF抗体的效价>1∶106,Western blotting显示该抗体可与原核表达的PbMIF蛋白特异性结合。ECL结果表明感染的红细胞中存在PbMIF。结论成功制备了小鼠抗PbMIF的抗体。红内期伯氏疟原虫表达PbMIF。
陈俊刘忠湘赵亚雷俊川李淑梅李珣薛采芳
关键词:伯氏疟原虫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多克隆抗体免疫印迹
携带恶性疟原虫ama1基因的重组MVA构建及免疫性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恶性疟原虫 (Pf)顶端膜抗原 1(AMA1)的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 (MVA) ,对其诱导小鼠免疫应答的特性进行分析。方法 构建包含PfAMA1编码基因的重组载体pⅢdHR .ssp E ,转染MVA感染的BHK2 1细胞 ,经同源重组插入MVA基因组的deletionⅢ位点 ,利用宿主范围基因k1l在RK13细胞中对rMVA进行瞬时筛选 ,用获得的rMVA E(K1L)感染BHK2 1并进行传代 ,经内部同源重组去除k1l后获得rMVA E。采用PCR、IFA和Westernblot对rMVA E的基因组序列和重组抗原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用不同剂量的rMVA E经腹腔接种免疫BALB c小鼠 ,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应答的水平并分析IgG亚类 (IgG1和IgG2a) ,取脾细胞用重组抗原在体外进行刺激增殖。结果 获得了可稳定表达PfAMA1的重组MVA ,经 3次腹腔接种不同剂量 (10 7~ 10 8TCID50 )后的rM VA E诱导BALB c小鼠产生了水平相当 (P >0 .1)的抗AMA1抗体 ,其IgG亚类以IgG2a为主 ,各免疫组脾细胞在体外对AMA1抗原的再刺激均产生了明显的回忆应答。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Pfama1基因的重组MVA。rMVA E可诱导小鼠产生AMA1特异的免疫应答。
李珣缪军薛采芳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基因重组免疫性顶端膜抗原1
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对小鼠红内期疟原虫杀伤作用的研究
2009年
目的探寻不影响正常红细胞活性及功能且能够有效杀伤血液中疟原虫的γ射线辐照方法。方法感染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P.y)种鼠血液,设实验组(辐照组,n=5)和对照组(未辐照,n=5),辐照组采用Gammacell 1000 Elite血液辐照仪,分别经γ射线25、35、45Gy单次均匀照射后,将所有的血液样本置于4℃存放,分别于辐照后1、3及5d取样,感染小鼠,间隔2d采血涂片镜检,计算各组小鼠原虫感染率。结果对照组小鼠出现原虫血症较早(1—2d),疟原虫感染率明显高于辐射组(3.7%vs0.07%),辐照剂量越大,血液中的原虫存活数量越少,小鼠存活时间也随之延长(8—12d);45Gy辐照剂量组4℃放置5d的血液感染小鼠,红细胞内未见疟原虫;对照组血检阳性,小鼠全部死亡。结论血液经45Gy辐照4℃放置5d,可以有效杀伤小鼠红细胞内疟原虫。
刘忠湘李英辉赵亚雷俊川薛采芳夏爱军张献清
关键词:Γ射线疟原虫红细胞小鼠
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的建立及评价
2008年
目的:建立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方法:体外合成编码随机12肽的DNA片段;在最优化的实验参数和反应条件下将DNA片段克隆入带有EGFP标记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后分批次电击转化大肠杆菌,合并转化所得菌液即为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原始载体库;半固体扩增法扩增该原始载体库,提取质粒并转染GP2-293包装细胞,在EGFP表达最强的时间点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即为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库。结果: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原始载体库的库容量为3.14×106cfu;扩增后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库滴度为5.2×109cfu/mL,库容量为2.34×1011cfu;转染了已扩增的载体库质粒后的GP2-293包装细胞可以成功地表达随机12肽库。结论:建立了可表达随机12肽库的逆转录病毒表达系统,为抗病毒寡肽的筛选以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赵亚李英辉黄豫晓刘忠湘雷俊川李淑梅刘军薛采芳
关键词:肽库逆转录病毒电击转化转染
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小鼠DNA免疫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方法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 1(AMA1)完整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 2 0 /E ,构建编码小鼠细胞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IL)如IL 4和IL 1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GM CSF、pcDNA3 .1( ) /IL 4和pIL 12以及双顺反子质粒pGM CSF/pTPA E ,分组免疫小鼠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水平 ,取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 结果  3种细胞因子质粒均有效增强了小鼠针对VR10 2 0 /E的免疫应答 ,抗体水平增加 7至 10倍 ,其中pcDNA3 /GM CSF质粒和pIL 12质粒分别显著促进了小鼠的IgG1和IgG2a应答 ,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亦有明显提高。 结论 利用编码GM CSF、IL 4和IL 12的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可有效增强小鼠针对AMA1DNA的免疫应答 ,并对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调节作用。
李珣缪军雷俊川薛采芳王宪锋刘忠湘李淑梅
关键词:细胞因子表达质粒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佐剂
棉酚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杀伤效果的观察
目的以不同浓度棉酚作用于体外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探讨其对原虫裂体增殖和凋亡作用的影响,为研制抗药性恶性疟的新药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1.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取液氮冻存的疟原虫虫株,置38℃水浴中迅速解冻后,转移离...
刘忠湘赵亚雷俊川李英辉黄豫晓薛采芳
文献传递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的方法及体会被引量:2
2005年
寄生虫病在人群中分布率的改变,课时数的减少,新的教学手段、Internet技术的普及,要求进行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改革并提供了可能性.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在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雷俊川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医学教育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下游克隆入Teto序列后其在不同细胞系中转录活性的变化
2010年
目的:探讨将Teto序列克隆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Cp)下游后对该启动子在不同细胞系中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利用PCR从质粒pTL-8中扩增7个Teto序列,并将其克隆入T载体pMD19-T/Simple中,测序正确后将7个Teto序列亚克隆入pGL3-Basic/Cp萤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中Cp启动子的下游,以构建质粒pGL3-Basic/Cp/x7t。将能表达TetR的质粒pTL-8的萤光素酶编码基因切除后,与pGL3-Basic/Cp/x7t共转染肝癌细胞系HepG2、宫颈癌细胞系HeLa、绿猴肾细胞系COS-7、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结肠癌细胞系HT-29,通过双萤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萤光素酶在这些不同细胞系中的活性,以分析将Teto序列克隆入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启动子下游后对Cp在不同细胞系中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构建了质粒pGL3-Basic/Cp/x7t,将其转染HeLa、COS-7、HepG2、MDA-MB-231和HT-29细胞后其相对萤光素酶活性分别为56.14、171.52、211.03、6.11和34.24。结论:将Teto序列克隆入Cp下游并不能明显提高Cp的转录活性,而且破坏了Cp的组织特异性转录活性。
易军雷俊川宫卫东赵亚姜河刘忠湘王岭
关键词:核心启动子乙型肝炎病毒萤光素酶
插入四环素操纵子对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130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构建四环素操纵子 (TetO)修饰的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 13 0基因 (GBP13 0 )启动子 ,并探讨TetO插入后对启动子活性影响的位置效应。 方法 将 7个拷贝的TetO ( 7cot)序列分别克隆入GBP13 0启动子转录起始点附近的 4个位点 ,上、下游各两个 ,产生 4个衍生质粒pG/ 7T( -5 ) ,pG/ 7T( -2 ) ,pG/ 7T( +2 )和pG/ 7T( +5 )。瞬时转染后通过CATELISA检测和分析pGBPCATΔ2和 4个衍生质粒中CAT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证明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和CAT检测表明 ,7cot插入到GBP13 0启动子的 4个位点中均可提高启动子的活性 ,并且定位于启动子下游比定位于上游具有更高的活性 ,其中于 +5位点启动子活性最高。 结论 在疟原虫四环素诱导性转基因表达系统中质粒pG/ 7T( +5 )
王宪锋薛采芳刘忠湘李珣李淑梅雷俊川缪军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载体蛋白质类四环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