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捐

作品数:4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鱼类
  • 2篇鱼类资源
  • 2篇入侵
  • 2篇生物入侵
  • 2篇食蚊鱼
  • 1篇鱼类资源现状
  • 1篇入侵种
  • 1篇生态入侵
  • 1篇侵种
  • 1篇群落
  • 1篇群落特征
  • 1篇种群
  • 1篇资源保护
  • 1篇外来入侵
  • 1篇外来入侵种
  • 1篇溪流
  • 1篇管理和控制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陶捐
  • 3篇陈毅峰
  • 2篇严云志
  • 1篇何德奎
  • 1篇熊文
  • 1篇张登成
  • 1篇李国锋
  • 1篇贾银涛
  • 1篇郭丽丽

传媒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食蚊鱼生态入侵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09年
食蚊鱼原产于中、北美洲,由于被认为可用以控制蚊子,而于20世纪初被世界各地大量引种,现已成为全球性分布的外来入侵种之一。尽管食蚊鱼的控蚊效果尚存争议,但有一点却成不争事实,即该外来入侵种已经对世界各地的土著物种(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等)、生态系统以及水体环境都构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食蚊鱼的生物学特性、入侵机制、控蚊效果和生态效应等4方面对目前有关该外来入侵种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为该物种的管理和控制提出了建议性策略和措施,以期为中国的外来入侵种研究及其管理和控制提供基础资料及参考依据。
严云志陈毅峰陶捐
关键词:生物入侵外来入侵种食蚊鱼管理和控制
武汉地区西部食蚊鱼的生长、死亡系数及种群补充模式被引量:4
2016年
基于2012年4月—2013年3月在武汉地区两样点调查的西部食蚊鱼数据,运用FAO开发的长度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西部食蚊鱼的生长、死亡系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西部食蚊鱼全长范围为8.30-44.86mm,其中优势全长为16-26 mm,占总数的69.17%;雌雄性别为2.63:1,与1:1存在显著性差异;鳞片观察发现仅存在0^+、1^+两个年龄组;雌雄样本全长与体重的关系式分别为W=4.686×10^(-6)L^(3.299)(R^2=0.953),W=1.008×10^(-5)L^(2.989)(R^2=0.9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雌性样本极限全长L_∞=45.20 mm,生长系数k=0.52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47a,雄性样本极限全长L_∞=33.60 mm,生长系数k=0.53 a^(-1),起始生长年龄t_0=-0.50 a;雌性样本和雄性样本的自然死亡系数M分别为1.64 a^(-1)、1.81 a^(-1),而总死亡系数Z分别为2.29 a^(-1)、2.37 a^(-1);种群补充模式表明,每年4-9月份为西部食蚊鱼的主要补充期。西部食蚊野生种群表现出了寿命短、生长速度快、自然死亡率高、种群补充时间长等特征,表明该物种是一种典型的r对策物种。据此我们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阻止其引入,尽早发现并根除该物种。
张登成熊文陶捐陈毅峰
关键词:生物入侵
黄山浮溪、香溪和浦溪上游鱼类资源现状的调查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通过对黄山的浮溪、香溪和浦溪三条溪流上游的鱼类组成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这三条溪流上游鱼类共计15种,隶属于3目、7科和13属,浦溪中的鱼类物种数量(15种)明显高于浮溪(7种)和香溪(6种);浮溪和香溪尽管分属不同水系,但其鱼类在组成上却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同历史数据相比,目前黄山溪流鱼类多样性明显下降,分别从水坝的建立、沿岸生境的破坏、非法捕捞和水质污染四个方面对该变化趋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有关开展黄山溪流鱼类保护的建议措施。
严云志郭丽丽陶捐李国锋
关键词:溪流鱼类资源保护
增江鱼类群落特征及其历史变化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2009年11-12月和2010年3-4月对增江流域13个样点进行的鱼类资源调查,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资料,分析了增江鱼类群落特征现状及历史变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72种,隶属于7目18科60属。与20世纪80年代调查结果相比,物种数相差较小,但两次调查均采集到的鱼类只有43种,种类相似性指数仅为0.44。调查发现新记录种29种,其中多为小型鱼类。但历史记载的26种鱼类在此次调查中未发现。增江鱼类生态类型目前以习缓流或静水、中层栖息、杂食性、定居性鱼类为主。较历史相比,洄游性鱼类种类所占比例变化最大,从19.12%降至11.11%。亲流型种类物种组成相似性变化最大,物种相似性指数仅为0.25。目前增江支流渔获对象在多度和数量上均占优势的为宽鳍鱲(Zacco platypus)、南方波鱼(Rasbora cephalotaenia steineri)、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其中宽鳍鱲为绝对优势种。干流地区为尼罗非鲫(Oreochromis niloticus)、鲮(Cirrhinusmolitorella)、三角鲂(Magalobrame Tarminalis)等,其中,尼罗非鲫是绝对优势种。曾在80年代占据增江渔业主体的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等物种渔获量已大幅下降。调查发现入侵鱼类4种,其中露斯塔野鲮(Labeo rohita)、下口鲶(Hypostomus plecostomus)和尼罗非鲫在20世纪80年代调查中未发现,为新记录种。调查结果表明增江地区鱼类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是由该地区大规模挖沙、水坝建设、不合理捕捞、外来鱼类入侵、水域污染等因素导致。
贾银涛陈毅峰陶捐何德奎
关键词:鱼类资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