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良

作品数:47 被引量:14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17篇社会学
  • 10篇政治法律
  • 8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6篇哲学
  • 15篇思维
  • 9篇社会
  • 7篇马克思主义哲...
  • 6篇主义
  • 6篇唯物
  • 6篇唯物主义
  • 5篇认识论
  • 5篇主体性
  • 5篇辩证
  • 5篇辩证法
  • 4篇证法
  • 4篇资本主义
  • 4篇自我
  • 4篇唯心
  • 4篇唯心主义
  • 4篇逻辑
  • 3篇对象性
  • 3篇对象性活动
  • 3篇社会活动

机构

  • 47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作者

  • 47篇陈志良
  • 8篇杨耕
  • 5篇余乃忠
  • 2篇王于
  • 1篇郭建宁
  • 1篇金盛华
  • 1篇李淮春
  • 1篇赵泳
  • 1篇陈新夏
  • 1篇高鸿
  • 1篇李强

传媒

  • 7篇哲学动态
  • 4篇教学与研究
  • 4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前线
  • 3篇江淮论坛
  • 3篇人文杂志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2篇哲学研究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江海学刊
  • 2篇社会科学
  • 1篇新视野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求是
  • 1篇中国党政干部...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中州学刊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3
  • 1篇1992
  • 4篇1991
  • 8篇1990
  • 4篇1989
  • 2篇1988
  • 5篇1987
  • 5篇1986
  • 1篇1985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对主体范畴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把握
1990年
近些年来,主体性问题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至今,人们在学术观点上仍然很不一致。我们认为,学术问题只有遵循我党一贯倡导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解决。为此,我们特辟“主体性问题”讨论专栏。下面发表的是有关这个问题的三篇文章,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参加讨论。
陈志良
关键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客体关系主观性唯心主义对象性活动
论作为创造性思维的荒诞方法
1991年
荒诞是人自我意识到的无法理喻的矛盾状况.把这种人的无法理喻但却能意谓、领悟,渗透的矛盾运用到方法上,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一种新方法——荒诞方法的产生,而且赋予人类以一种新的思维空闻——荒诞空间。荒诞方法和荒诞空间开启着人类的想象力、构思力、创造力,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
陈志良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荒诞自我意识想象力创造力法理
我们时代的哲学旗帜——实践唯物主义被引量:2
1989年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原则是“反形而上学”和从“实践”出发,它所实现的哲学变革表现为: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由“客体原则”转换到“主体原则”,哲学结构由思维一存在的两极结构转换到思维一实践一存在的三级结构,哲学体系的建构由“物质”原则转换到实践原则,哲学功能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实践是哲学发展方向的永恒的校正者,立足于现代实践格局基础之上的实践唯物主义是由下列方面构成的一种新的坐标系统:出发点范畴——实践,坐标轴心——主体,世界——实践的要素与前提,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辩证法——以实践辩证法为核心的三级系统,认识——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人类——“自我塑造”的自组织系统,新的本体论——实践本体论,以及由此产生的“反形而上学”和开放性的实践建构原则。
王于陈志良杨耕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变革人类实践活动反形而上学实践辩证法旗帜
拟像乌托邦:黑格尔式形而上学的后现代复活被引量:2
2008年
符号作为文化的载体,经历了从行为、语言符号到数字化拟像的历史。权力符号的宰制使得鲍德里亚摈弃了马克思生产动力结构下的资本运动范式,把批判理论带进了一个广沃的领域。符号与指涉物的离析使得拟像走进"无阶级时代"的中心。然而,无论是真实的"死亡",还是政治经济学的"终结",晚期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的历史秩序并没有被打破。所谓符号化时代人类的奴役性转换不过是一个陷阱,拟像的出场最终没有挽救鲍德里亚黑格尔式形而上学的厄运。
余乃忠陈志良
关键词:形而上学
系统与非系统的辩证统一被引量:1
1987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随着系统论的创立,人们开始用系统的眼光来透视整个世界,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揭示出了新的东西,毫无疑问,系统论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在此基础上,一般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热心于创立一种“系统哲学”,以为系统哲学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但是,他并没有能创造出“系统哲学”来。
陈志良
关键词:一般系统论系统哲学辩证法思维
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被引量:4
1989年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一直把“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看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和总纲。其实,这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误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在等同的含义上用“自然历史过程”表述社会历史过程,他只是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历史具有“相似”的一面。相似不等于相同。本文拟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作一新的考察和审视,以深化对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
陈志良杨耕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历史过程自然历史过程社会人社会规律
论思维反映存在的现代尺度
1989年
思维反映存在是一个既有永久魅力又不断更新自己尺度的哲学课题。思维反映存在包含着二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它揭示的是思维的本质、来源、基础,二是思维如何反映存在,它揭示的是思维反映存在的方式、尺度、取向。我们不能把这二个层次的问题混淆起来,既不能用前一层次的问题取消后一层次的问题,使认识论简单化,也不能用后一层次的问题取消前一层次的问题,使认识论离开基础。
陈志良
关键词:认识论恩格斯爱因斯坦黑格尔唯心主义反映论
象征交换的“吊诡”--鲍德里亚权力解构的死码
2008年
符号统治是鲍德里亚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复仇源起,符号起义也就成为瓦解权力布控的唯一路径。不过符号的反叛不是消灭符号,而是用象征性符号粉碎权力秩序中的充实符号,实现对部落符号无指涉的回归。但是,"空虚能指"的出场并不空虚,不过是另一种政治交换的图谋。同时,模拟的"完美交换"不仅没有解开虚拟资本的现实性死结,也没有走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场域。
余乃忠陈志良
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被引量:1
1991年
主体性作为哲学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持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范畴和主体性原则,或者仅仅把它归结为主观性、个人性、非理性等等,
王于陈志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范畴主体性主观性个人性非理性
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被引量:34
2004年
数字化时代是人文精神充分彰显的时代 ,主要表现在人的自由时间的大量增加、人的能力的极大提高、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同时 ,数字化时代人的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悖论 ,主要表现为数字化时代是感性的解放还是感性的泯灭 ?是民主时代的到来还是一种新的统治方式的形成 ?是信息的自由流动还是带来了“电子公共牧场的悲哀” ?是数码鸿沟还是数字共产主义 ?是主体性的张扬抑或是主体性的丧失 ?
陈志良高鸿
关键词:数字化人文精神悖论数字鸿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